“百物看世界”隨想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件(組)文物珍藏千里迢迢而來,展示了200萬年來世界文化歷程的精彩斷面。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有別於以往以文化區域闡述人類歷史的展覽方式,也不同於純粹的藝術藏品展,這個展覽以獨特角度帶我們回顧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的社會演進軌跡,充滿知識之趣。
  展覽的時空跨度大,有如鋪開一幅幅人生風景,串連成一部引人入勝的史書。我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在腦海裡比對着:我們的祖先在相應發展階段處在怎樣一種狀態?
  地球上的人類,儘管身處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模式,在發展道路上都離不開對生活、信仰、藝術、貿易、科技及權利等方面的追求。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品,不一定是精美藝術品,不少只是實用品,例如工具、貨幣、科學儀器、禮儀用具、日用器皿等,但都道出有趣的人類故事,見證了歷史進程。
  展出的中國文物也有好幾件,包括玉琮、青銅禮器、陶瓷器、唐三彩雕塑等藝術經典,乃至現代的實用品太陽能發電電燈。還有第101件展品:「光纖之父」高錕發明的光纖,是代表展覽地香港的物品。
  坦桑尼亞石斧vs水洞溝石刀
  展覽中,最久遠的古物是幾件石器。我盯住一面石斧,細味良久。
  它出土於坦桑尼亞,是人類最早的利器,已經有120-140萬年歷史。這石斧雖然粗糙,但是,懂得製造工具,正是人類始祖能從動物中脫胎換骨的重要原因。
  油然想起了上世紀末,我在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外圍的礫石灘上「淘寶」,竟然撿到兩片小石刀——那明顯的打磨痕跡,與這坦桑尼亞石斧非常相似。只不過,我的寶貝比這石斧小很多,而且距今大概2-4萬年而已。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遺址之一,被譽為「東方史前考古的搖籃」。其中發現大量石器工具,包括磨光的石斧和石磨盤,比坦桑尼亞石斧進步了。
  非洲是發現人類最早期蹤跡的地方,儘管在後來的進化中落後了,但是可以肯定,地球人類的曙光源自非洲。古人類由非洲向歐亞大陸遷徙、擴散,在克服艱難險阻、開拓新生活的過程中,變得愈來愈聰明能幹,各支系發展出不同的文明體系。
  雕像的聯想
  一具古埃及的木乃伊棺槨躺在展櫃裡,是公元前800年的作品。棺主人的形象就雕在外棺上,色彩歷久如新。外棺刻着象形文字,說明他是一位祭司;棺槨上塗上紅色,或許為要表現他的身分與太陽神有關。
  那年代,中國正值西周晚期,在使用甲骨文、鐘鼎文,是象形文字的抽象化。周朝傳世的最傑出藝術品是青銅器,「百物看世界」展品中就有兩件東周時代的青銅禮器「匜」和「鎛」,堪稱青銅藝術精品。
  「匜」是用來注水的器皿,其外圍紋飾非常華麗,手柄做成神獸模樣,緊咬着容器邊沿,構思奇妙。「鎛」,是大型敲擊樂器編鐘的其中一個組件,用一套大小不同的「鎛」,就能敲出高低不同的音,演奏出音域寬廣的樂曲。
  現存的中原青銅藝術品,多是禮器,很少見人物造型。但是,在遠離中原的巴蜀地區,廣漢三星堆遺址卻出土了令人驚奇的青銅人像,高者超過2米。我想,如果放一尊奇異的「三星堆銅人」到這裡展覽,一定驚艷全場。當然,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英國人瘋狂掠奪中國文物的晚清時代,三星堆文明還未被發現呢。
  「百物」中有三件古羅馬的大理石雕刻人像,包括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像(公元1-40年)。雕像造型真實、結構準確。中國沒有一個帝王的造像達到這樣的寫實水平。不過,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與西洋人迥異,藝術創作往往不拘於形似,但求表現意境,「逸逸草草」之風被視作高雅,當然也就不必講究解剖學了。正如三星堆銅像,個個形象出奇,是現實世界見不到的奇葩!
  最早城邦的軍旗
  出土自伊拉克烏爾古城遺址的烏爾軍旗,見證了人類最早的城邦出現。我被這件創作於公元前2,500年的作品吸引,細看了20分鐘。這是一個用青金石、貝殼、黃金、彩石鑲貼而成的兩面坡形木盒,製作精湛。面上組合了過百個人物和動物造型,一面表現戰爭場面,另一面是和平情景,共同演繹出4,500年前的城市故事。據考古學家推想,這件作品是插在長竿上引領巡遊的「旗幟」。
  那時候,正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或稱兩河文明,在今伊拉克一帶,存在於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世紀)時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
  古埃及文明也在相近年代形成。在亞洲,興起了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
  我知道,考古界確定世界古文明中心起源地有三大標誌:一是要建立了城市;二是文字的發明;三是要有複雜的禮儀建築。
  在中華大地,大約公元前6,000年出現文字雛型,公元前3,500年之後出現最早的原始邦國,形成亞洲已知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外城總面積達500公頃)。經過在炎黃堯舜禹「五帝」,歷商周秦漢唐各代..大量的文物遺存顯出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地位。
  與其他「三大文明」起源地不同的是,中華民族繁衍5,000年,始終在同一方水土繼往開來,文化沒有斷裂。其他起源地的故土卻都換了主人。
  中華文明能延續不斷,關鍵是其包容的文化氣質。王朝的更替過程非滅絕前朝文化,即使是外來的入侵者和征服者,也被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
  奴隸貿易的證物
  展覽中展出了多種錢幣,其中要數尼日利亞出土的50枚「曼尼拉」(Manillas)錢幣(1500-1800年)最奇妙。其形狀如銅手鐲,「曼尼拉」也確實是葡萄牙語的「手鐲」之意。那年代,西方殖民主義者販賣奴隸,使用50枚「曼尼拉」正好換一個非洲奴隸,當時有多達1,100萬黑奴被販賣,其中數以百萬計未到岸已喪命,反映了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血腥罪行。
  中國也曾遭受類似噩運。清朝晚期,西方列強和東洋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香港更被英國侵佔。大量華工被販賣出洋做勞工,時稱「賣豬仔」,跟奴隸差不多,留下斑斑血淚史。
  見證航海史的物品
  有幾件與航海史有關的展品:來自西班牙的希伯來星盤(1345-1355年),用來觀星、測緯度、航海;英國的達爾文航海船上的精密計時器;英國航海探險家法蘭西斯航行世界一周紀念徽章(1589年)..這些物品見證了科學發展和航海歷史。
  古代中國也曾是航海先進國家。在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海航史上的壯舉。航海家、外交家鄭和(1371-1433年)遠航的年代,與希伯來星盤相近。當時中國遠洋船隊是利用指南針、夜觀星象的「牽星術」來測定航向,與希伯來星盤的用途相似。
  明朝的雄厚國力使鄭和能率領240多艘海船、27,000多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進行7次遠航,歷時28年,總航程達7萬多海里,相當於繞地球3周有餘,訪問了39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如果與西方的幾次世界大航海相比,中國人的航海沒有帶來侵佔、掠奪和殖民統治。
  這樣的壯舉,可惜留存於世的實物甚少,變成文字記載和傳奇。
  掠劫殖民地文物的陰影
  從這些藏品可窺見歷史的折光,看到一段段濃縮的歷史,如經歷獵奇之旅。
  然而,我每次看大英博物館藏品的展覽,無論是在甚麼地方,總是抹不掉「看賊贓」的心理陰影。
  大英博物館長久以來面對掠劫殖民地文物的批評。館內大部分藏品從殖民地搶回來,聯繫著血淋淋的殖民戰爭史。例如在中國,「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搶劫了無數的國寶文物。後來各國政府曾向館方要求歸還文物,但絕大部分都遭到拒絕。
  為了消除大英博物館在殖民主義掠奪方面的負面形象,博物館曾舉辦免費講座,講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希望消除「大眾偏見」,讓觀眾知道:「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掠奪所得」。然而有些聽眾卻認為,反而加深了館內展品為「賊贓」的印象。有網民在社交網絡諷刺,「他們也可以說,大英帝國侵略時沒有殺掉全部人。」
  現在,我對大英博物館藏品在世界各地的巡展,就看作是博物館挽回名聲的補償行為。
其他文献
早在兩千多年前,東莞的命運就已與「製造」捆綁在一起。  古時,廣州東邊長滿莞草,生機盎然,碧綠得無邊無際,人們謂之「東莞」。莞草雖為野生水草,但對於土壤和水質挑剔,只能生長在鹹淡水交界處。東莞厚街、長安、虎門、沙田等地因臨近入海口,水質適合莞草生長,也因此成為了莞草的主產地。  過往物資貧乏,東莞人就地取材,將大自然的餽贈發揮得淋漓盡致:莞草柔軟、粗壯、堅韌,可建棚居遮風擋雨,可製魚簍捕蝦捉蟹,可
期刊
當鐵道旅遊成了一個新趨勢,也為舊軌道注入新動力。1915年,雲南箇碧石鐵路(又稱箇碧臨屏鐵路,連接箇舊、碧色寨、臨安、石屏的鐵路)動工,百年後的2015年,新的建水古城小火車於米軌上行駛,這條本已廢棄的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如今再次駛進人們的視野。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爸爸們和萌娃乘坐的橙黃小火車嗎?它的設計帶有懷舊的味道,原來就是來自承載着百年歷史的箇碧石鐵路的大變身。  從寸軌到米軌的
期刊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一座城市縱使經濟發達、工業興旺,如果缺乏文化,就像是腰纏萬貫卻不學無術的人,內心難免空洞。  深明此理的東莞,不忘文化層面的探索——近年來的文創園、特色咖啡、精品書店百花齊放,各類設計、藝術工
期刊
中亞篇  公元627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從玉門關偷渡出唐境。他在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與國王結拜後,領着一行人翻越天山,抵達了今日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國境。深入絲路,西域領袖西突厥可汗、往來不絕的粟特人及拜火教信徒會帶給他甚麽衝擊?千多年後,沿著玄奘之路穿梭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絲路民族的信仰是否依然?讓我們跟着玄奘,探尋中亞歷史名城的興衰。  玄奘中亞行  “重走玄奘之路”
期刊
橫斷山脈在滇藏線上展現出無比壯觀的山川陣容,散落於峽谷江畔的一個個村落,像是一筆筆劃上去的。我們走進村子,那些白色方正的藏式民居,粗獷樸實,仔細打量門庭、窗戶和屋頂的裝飾,察看泥牆的厚度和建築的佈局,躲開院內的藏獒,與屋簷下搖著轉經筒的老人親切地打招呼。  很多人在蓋一座房子,背土夯牆,場面熱鬧開心,那是藏民人生中最光榮最驕傲的一件事。主人備足木料與石塊,捧着哈達和酥油去寺廟請活佛擇定一個吉日。破
期刊
有那麼一群人,去旅行時鏡頭追逐的不是景點,而是一列列駛往各地的火車,我們稱他們為「鐵道迷」。編寫主題時,看到幾位攝影師用上數年甚至十年去追攝火車,這份投入讓人敬佩。  我們或許不是鐵道迷,但對鐵道都有一份感情,當聽到老火車轟隆轟隆的聲音時,倍感親切。曾走在華夏大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大多已被電氣化火車取代,幸運的就在博物館「長眠」,不幸的被當成廢鐵拆骨出售。近年鐵道旅行蔚為風潮,無疑為老火車注入新
期刊
梁山108條好漢,「船火兒」張橫排在第28名,「浪裡白條」張順排在第30名。  張橫和張順是兄弟,哥倆武功普普通通,水性卻好得出奇。尤其是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滸傳》第37回)故此得名「浪裡白條」。白條是甚麼東西?那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學名白鰷,體形細長,光滑銀白,游得飛快。張順一身白肉,水性又好,將他比作白鰷,是很貼切的。  張橫綽號「船火兒
期刊
每逢過年過節,在那些戲棚竹架之上,總會看見一個個絢麗萬千的花牌,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不單是本地獨有的民間技藝,還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期我們拜訪從事花牌業已經超過廿載的蔡榮基師傅,聽他細訴花牌的特點與變遷。  滿地蟑螂的時代  花牌是以竹及竹籤為支架,配以真假花朵、各式紙類和布料製成的裝飾。榮基師傅子承父業,他父親本是搭棚出身,60年代投身花牌行業,他小學二、三年級便開
期刊
荔枝肉裡是沒有荔枝的。早些年,在飯館中吃飯時,常常見到點荔枝肉的外地遊客,一邊吃一邊嘀咕:咦,這荔枝肉中怎麼沒有荔枝呢?這還真不是笑話,我就遇到過幾次,那時真想問問他們:螞蟻上樹中有螞蟻嗎?夫妻肺片中有肺片嗎?  那為何叫荔枝肉?那是因為做出來的肉塊圓滾滾、紅彤彤的,形似荔枝而已。將豬瘦肉洗淨,先切成約長三寸、寬一寸六分、厚四分的肉片,每片肉片面上剞一分寬、三分深的斜十字花刀。再把剞上刀花的肉片切
期刊
摘要:制度创业是创业者创造和开发盈利机会的重要途径。制度创业的关键条件是场域特点和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在场域方面,社会动荡、技术进步和规制改变等都有可能打破社会建构的平衡,引发新思想的出现;而创业者在场域中的社会地位影响着创业者的场域感知和资源获取能力。制度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创业者要预见各种困难,构建吸引盟友的变革愿景,动员盟友支持其创业,掌握话语策略,调动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权力和社会资本。制度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