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奠基之作,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文就歌剧《白毛女》的历史重要性及音乐素材来源、音乐设计、歌剧表演处理上的艺术特征作一些探讨。《白毛女》不仅具有艺术影响力,它还直接触动了穷苦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结构,这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与实践,有着重大的意義。
【关键词】《白毛女》;中国歌剧;奠基之作;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歌剧《白毛女》是时代的产物,“白毛女”的故事最初只是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然而由于历史时期的需要,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抛弃主流意识对此歌剧文学政治规训角度的探讨,尝试从歌剧的艺术性上阐述,歌剧《白毛女》的产生为我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白毛女》—中国歌剧的奠基之作
中国歌剧的大致形成阶段,是在1945年前后。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处在重大历史变革之中,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土地改革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此时在文化战线上急需一批有广泛影响力能走进老百姓心坎里的文艺作品。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秧歌运动,进而出现的“秧歌剧 , “秧歌剧”就是一种载歌载舞-有歌、有舞、有说、有戏、还有快板,大胆的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的开放性的艺术形式,目的就是让观众喜闻乐见。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贺敬之、陈毅为首的鲁艺艺术家们以饱满的激情与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舞台剧的创作中去,歌剧白毛女源于“白毛仙姑”的传说,后来呢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了延安,引起了延安艺术界的重视,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提出把白毛女的故事创编成一部新型歌剧。创编的过程是曲折的,这部歌剧之前是如火如荼的秧歌剧,是传统的民间曲调,所以这部剧最初由邵子南执笔,按照秦腔脚本创造,排了两场以后发现,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后来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和鲁艺的文学艺术界精英共同创作,将它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处理,表现两个不同社会的对照,表现人民翻身作主,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主题。
歌剧白毛女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鲁艺创作团队欲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新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白毛女》的秦腔腳本不被采纳的原因,但是要创造一种新的形式并不容易,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在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创作面前有两条路:一个是中国的旧剧,一个是西洋的OPERA。早期我们中国的音乐艺术都是采用传统的民间曲调,虽然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喜欢能懂,但中国的旧剧不能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但是传入中国的西洋歌剧又不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所以就必须创作出一种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正是遵照毛泽东同志‘文艺座谈会讲话’所指示的,从生活和民间文艺出发,加以创造提高,一面吸收旧的,一面吸收西洋的。为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歌剧《白毛女》将民间音乐的成分与西洋歌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从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征
歌剧的成败首先取决于音乐素材的选取,歌剧《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晋察冀边区,后来又流传到延安,但作曲家并没有把音乐素材局限在某一种地方音乐,创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主题和性格,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像老一辈的农民人物形象杨白劳,用山西民歌的素材“拾麦根”进行改编的主要唱腔“扎红头绳”“十里风雪”“老天杀人不眨眼”等,把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回顾当时中国的歌剧音乐,女腔流传的比较广泛,男腔相较甚少。但杨白劳的唱词多采用诗、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用词的自然纯朴,给人物塑造锦上添花,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人物的对白采用话剧的表达方式和戏曲中的道白相结合。歌剧的经典形象主人公 “喜儿”经历了从对生活向往的天真烂漫再到对地主逼债的满腔仇恨到后来自己的宁死不屈,音乐素材的选取为了更加的贴合人物形象,取材相当广泛,选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转”、秦腔等戏曲音乐,表现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心独白。
歌剧的主题音乐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为素材,加以变化改编而来的,《小白菜》本是表现封建社会后娘压迫儿童的歌谣,其与喜儿的遭遇都是悲惨的,但是直接描写刚开始喜儿在父亲的爱护下天真无邪活泼的性格是不相符的,因此作曲家选用了“青阳转”比较轻快的曲调,将原本《小白菜》曲调中基本下行的旋律曲调和节奏音型进行改编,使喜儿此时此刻的活泼性格达到准确的抒发,使主人公“喜儿”的形象得到完美的塑造,成为全剧主题的点睛之笔。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运用和西洋歌剧的结合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西洋歌剧是一剧一曲,中国戏曲基本是单一曲式,看一个戏曲种类可以窥探出其音乐和特征,中国戏曲剧种多,地方性差异大,不同的剧种使用的乐器也是包罗万象,使得中国戏曲音乐不统一,演员要掌握中国戏曲的地方语言也绝非易事。西洋歌剧有着长久的发展过程,并且与交响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西洋歌剧忽视戏剧性,以歌唱为主,几乎没有台词。《白毛女》不是简单模仿西洋歌剧的样式,而是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之上,吸收戏曲音乐因素,同时又能摆脱戏曲对于歌剧的束缚,借鉴西洋歌剧中的经验,使得中国传统民族歌剧得到新生。例如,以歌唱作为表现故事的主要形式,运用西洋歌剧中的重唱、伴唱、独唱等,根据角色进行特定的音乐创作,中西乐器结合等。
三、小结
在今天,歌剧《白毛女》的政治思想意义或许我们已经不太关心了,但它在音乐艺术唱的成功,全新的民族特色表演形式,为中国歌剧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对于现如今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在保留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应具有现代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韩雪,杨少昆.中国歌剧白毛女民族化风格探究[J].学乐舞歌赋,2015(09).
[2]胡士平.炮火中诞生的一部民族歌剧-论白毛女的历史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J].安徽新戏,1996(03).
[3]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
[4]居其宏.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7).
作者简介:倪婷(1987—),女,浙江省宁波市,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助教,音乐学。
【关键词】《白毛女》;中国歌剧;奠基之作;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歌剧《白毛女》是时代的产物,“白毛女”的故事最初只是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然而由于历史时期的需要,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抛弃主流意识对此歌剧文学政治规训角度的探讨,尝试从歌剧的艺术性上阐述,歌剧《白毛女》的产生为我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白毛女》—中国歌剧的奠基之作
中国歌剧的大致形成阶段,是在1945年前后。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处在重大历史变革之中,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土地改革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此时在文化战线上急需一批有广泛影响力能走进老百姓心坎里的文艺作品。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秧歌运动,进而出现的“秧歌剧 , “秧歌剧”就是一种载歌载舞-有歌、有舞、有说、有戏、还有快板,大胆的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的开放性的艺术形式,目的就是让观众喜闻乐见。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贺敬之、陈毅为首的鲁艺艺术家们以饱满的激情与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舞台剧的创作中去,歌剧白毛女源于“白毛仙姑”的传说,后来呢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了延安,引起了延安艺术界的重视,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提出把白毛女的故事创编成一部新型歌剧。创编的过程是曲折的,这部歌剧之前是如火如荼的秧歌剧,是传统的民间曲调,所以这部剧最初由邵子南执笔,按照秦腔脚本创造,排了两场以后发现,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后来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和鲁艺的文学艺术界精英共同创作,将它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处理,表现两个不同社会的对照,表现人民翻身作主,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主题。
歌剧白毛女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鲁艺创作团队欲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新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白毛女》的秦腔腳本不被采纳的原因,但是要创造一种新的形式并不容易,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在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创作面前有两条路:一个是中国的旧剧,一个是西洋的OPERA。早期我们中国的音乐艺术都是采用传统的民间曲调,虽然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喜欢能懂,但中国的旧剧不能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但是传入中国的西洋歌剧又不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所以就必须创作出一种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正是遵照毛泽东同志‘文艺座谈会讲话’所指示的,从生活和民间文艺出发,加以创造提高,一面吸收旧的,一面吸收西洋的。为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歌剧《白毛女》将民间音乐的成分与西洋歌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从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征
歌剧的成败首先取决于音乐素材的选取,歌剧《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晋察冀边区,后来又流传到延安,但作曲家并没有把音乐素材局限在某一种地方音乐,创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主题和性格,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像老一辈的农民人物形象杨白劳,用山西民歌的素材“拾麦根”进行改编的主要唱腔“扎红头绳”“十里风雪”“老天杀人不眨眼”等,把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回顾当时中国的歌剧音乐,女腔流传的比较广泛,男腔相较甚少。但杨白劳的唱词多采用诗、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用词的自然纯朴,给人物塑造锦上添花,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人物的对白采用话剧的表达方式和戏曲中的道白相结合。歌剧的经典形象主人公 “喜儿”经历了从对生活向往的天真烂漫再到对地主逼债的满腔仇恨到后来自己的宁死不屈,音乐素材的选取为了更加的贴合人物形象,取材相当广泛,选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转”、秦腔等戏曲音乐,表现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心独白。
歌剧的主题音乐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为素材,加以变化改编而来的,《小白菜》本是表现封建社会后娘压迫儿童的歌谣,其与喜儿的遭遇都是悲惨的,但是直接描写刚开始喜儿在父亲的爱护下天真无邪活泼的性格是不相符的,因此作曲家选用了“青阳转”比较轻快的曲调,将原本《小白菜》曲调中基本下行的旋律曲调和节奏音型进行改编,使喜儿此时此刻的活泼性格达到准确的抒发,使主人公“喜儿”的形象得到完美的塑造,成为全剧主题的点睛之笔。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运用和西洋歌剧的结合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西洋歌剧是一剧一曲,中国戏曲基本是单一曲式,看一个戏曲种类可以窥探出其音乐和特征,中国戏曲剧种多,地方性差异大,不同的剧种使用的乐器也是包罗万象,使得中国戏曲音乐不统一,演员要掌握中国戏曲的地方语言也绝非易事。西洋歌剧有着长久的发展过程,并且与交响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西洋歌剧忽视戏剧性,以歌唱为主,几乎没有台词。《白毛女》不是简单模仿西洋歌剧的样式,而是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之上,吸收戏曲音乐因素,同时又能摆脱戏曲对于歌剧的束缚,借鉴西洋歌剧中的经验,使得中国传统民族歌剧得到新生。例如,以歌唱作为表现故事的主要形式,运用西洋歌剧中的重唱、伴唱、独唱等,根据角色进行特定的音乐创作,中西乐器结合等。
三、小结
在今天,歌剧《白毛女》的政治思想意义或许我们已经不太关心了,但它在音乐艺术唱的成功,全新的民族特色表演形式,为中国歌剧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对于现如今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在保留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应具有现代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韩雪,杨少昆.中国歌剧白毛女民族化风格探究[J].学乐舞歌赋,2015(09).
[2]胡士平.炮火中诞生的一部民族歌剧-论白毛女的历史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J].安徽新戏,1996(03).
[3]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
[4]居其宏.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7).
作者简介:倪婷(1987—),女,浙江省宁波市,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助教,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