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中期所面对的内外问题,更是突出。王安石进行变法的行动,反映社会上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强烈要求。从他的变法措施的来看,以及变法的初衷来看,都是好的,其中的很多东西直到现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然而,那么好的措施为什么会失败,甚至被当做是“亡国之法”。本文将通过对王安石性格的分析,其性格对变法措施的影响以对宋神宗的影响及对反对派的处理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一改革失败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王安石;性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K22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5-02
一、王安石的性格
王安石,是变法的领导者。然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法。
(一)王安石是一个倔强,执拗的人。
在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前,曾经问参知政事吴奎,吴奎说:“王安石担任纠察刑狱时,对刑名常有争论,而且往往不对,有圣旨时他也拒不认错,朝廷屡次召他,他拒不响应。”此外,《邵氏闻见录》曾经这样记载过:“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包举酒相劝,光素不喜酒,亦強饮之,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光以此知其不屈。”此外,在进行变法的时候,司马光认为自己作为王安石的朋友,有必要给他写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于是就写了三次信给王安石,在信中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实现的变法提出了建议,然而王安石呢,并没有虚心接受自己朋友的意见,而是对其进行批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倔强,执拗的人,为此,也有很多人叫他拗相公。
(二)是一个度量小和过度自信的人。
《涑水记闻》云:“除韩魏公知扬州,介甫为进士佥书判官,魏公虽重其学,而不以历事许之,介甫秩满去,会有人上韩公书者多用古字,韩公笑而谓僚属曰,惜王廷评(亦指王安石)不在此,其人颇识难字,介甫闻以为轻己,由是怨之。”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王安石的度量是比较小的。此外,宋人王铚《黙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在王安石了进士之后,枢密使晏殊非常看重他,跟他讲:我们都来自江西,我现在送给你几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王安石从他那回到客栈,就很不高兴地说:“他身为朝廷重臣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认为晏殊也是那样,还常常讥笑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肚量小且过度的自信。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王安石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一个倔强、执拗、肚量小、过度自信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在变法的过程中,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凡是他认定的事,他便义无反顾的去做,只要你反对,不管你是谁,他基本上是给予贬斥,如御史中丞吕公著和李常因反对变法就解除了他们的职位。
二、王安石性格在变法中产生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其最初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使北宋中期以来面临的困境得以解决,可以说这个目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却导致了在新法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变法急功近利,对反对派的处理不当,宋神宗态度的转变。
(一)变法中的急功近利。
从上面措施的实行上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每个措施实施的间隔都是非常短的,两个措施间的变革只有那么几个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变法的时候我们必须处理好快慢的关系。这么大的步伐,恐怕这个社会也不一定能承受的了,这样的急功近利,其失败也是必然,这是与王安石的性格固执、倔强等性格的缺陷是分不开。此外,我们也可以在,御史中丞刘挚在熙宁四年七月丁酉的奏疏中了解到这种情形时说:“陛下即位以来,注意责成,倚以望太平……二三年,开阖动摇,举天地址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①。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②,青苗之议未竟,而均输之法行③;均输之法行;均输之方扰,而边鄙之谋动④……今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是一个坚决反对变法的官员,奏疏中间固有不乏对各项改革的中伤,但他所描述的那种波澜壮阔的变法场面和变法派“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的迫切心情,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这不论在其他士大夫的言论中或是王安石自己所说、“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⑤的话里,都可以得到印证。
此外在新法的制定过程中,因急于求成,所以除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外,其他法令都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这让新法在实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以青苗法作为例子,它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民受高利贷的剥削,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截然不同,青苗钱每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二十,一年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反对派认为它跟高利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不无道理。青苗法的上述弊端,当与制定不善有密切的关系,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变现,没有统筹的去考虑去过的实际情况。
(二)王安石性格导致神宗态度的转变。
变法,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坚强有力的皇权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宋神宗是一位年轻而很想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较少腐蚀性,他所任用的王安石亦是“文章风节,天下称贤”是一位极富于事业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而论,变法的阻力不会太大,即使遇到什么障碍,亦不难排除。然而,变法由始至终都遇到了反对派强有力的反对。这就取决于宋神宗的态度。然王安石性格的缺陷使变法陷入重重阻力,尤其遭到那些元老大臣的坚决抵制,再加上当时的天灾,是宋神宗在变法的态度上变的犹豫不决,这态度的转变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首先是对反对变法人物的放纵和妥协。这场变法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动,宋神宗是这场运动的最高决策者,然而他对反对变法的人却特别的宽容。司马光是反对破坏新法最力的人,他辖治的十一个州郡,公开不执行新法,公开反对,神宗只是将他调离,高薪养着;范纯仁因为反对变法,王安石要求重贬他,神宗说:“他没什么罪,姑且安置他到一个好地方吧。”十天后,任命他知河中府⑥。不久,又调他任成都转运使⑦。他到任后,命令所属州县一律不准推行新法。中央的命令到了他的辅区内,就被拒之门外。宋神宗对韩琦,富弼等大臣,他都采用这种态度。神宗这种不软不硬的态度,实际上助长了反对派的气焰,打击了变法派。 在跟反对派妥协进行的同时,宋神宗还对一下变法派的人进行打击。熙宁六年,凭借自己在枢密院担任过多年职务的文彦博,经常反对变法,提出一下不利于变法实施的方案。监察御史张商英对此表示不满,就上疏神宗,然而却遭到贬职。
从宋神宗来看,是他一手酿成了反对派的强大,这股势力的猖狂进攻,又促使他对变法的越加动摇。
(三)对反对派的处理不当。
在当时站在新法对立面的人,有很多人是要求改革的,他们只是在如何改革弊端上同变法派有不同政见的而已。例如,在宋神宗刚即位时就提出反对“遵常守故”⑧的张方平,他反对守的“故”是北宋中期的积弊,他主张的变革是“修明真宗时期的局面。”这种思想在保守派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种留恋“祖宗旧典”的人反对王安石“祖宗不足法”的变法主张,是很自然的。此外,就连当时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也不是一概反对变法的。在英宗的时候他提出要求改革衙前役,但是对待祖宗的法度,我们应该“存其善而格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⑨。他认为祖宗之法使宋朝承平百年,不应尽变。因此,宋神宗时那些“长患法之不变”的“名士门”,在熙宁变法时纷纷站在反变法的立场,这种变化主要不是他们政治立场的改变,而是因为他们的改革主张不同。
从这上面的叙述中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朝中那么多人是想变法的,倘若王安石能够拉拢他们,为己用,那么改革的阻力就要就要少了很多。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当时北宋的精英人物,倘若安石能够以诚恳之心,求得同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钱穆先生认为王安石用的基本上当时的小人,反对大多数是君子。”⑩这也就说明了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结语
王安石变法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了我们历史的教训:全国性的改革是不容易的,我们在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以博大的胸襟去听取不同意见,科学决策;第二,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第三是,改革者必须与保守势力做坚决的斗争,不能遇到阻挠就要妥协退让。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②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③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④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⑤王安石《王安石文集》126页.
⑥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⑦转运使:是一路的最高长官,职能包括一路的军、民、财、刑狱等.
⑧史仲文:中国全史百卷本 第051卷 宋辽金夏政治史.
⑨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七》.
⑩钱穆:《国史大纲》 565页.
参考文献: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杨硕.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補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廖林超(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关键词:王安石;性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K22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5-02
一、王安石的性格
王安石,是变法的领导者。然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法。
(一)王安石是一个倔强,执拗的人。
在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前,曾经问参知政事吴奎,吴奎说:“王安石担任纠察刑狱时,对刑名常有争论,而且往往不对,有圣旨时他也拒不认错,朝廷屡次召他,他拒不响应。”此外,《邵氏闻见录》曾经这样记载过:“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包举酒相劝,光素不喜酒,亦強饮之,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光以此知其不屈。”此外,在进行变法的时候,司马光认为自己作为王安石的朋友,有必要给他写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于是就写了三次信给王安石,在信中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实现的变法提出了建议,然而王安石呢,并没有虚心接受自己朋友的意见,而是对其进行批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倔强,执拗的人,为此,也有很多人叫他拗相公。
(二)是一个度量小和过度自信的人。
《涑水记闻》云:“除韩魏公知扬州,介甫为进士佥书判官,魏公虽重其学,而不以历事许之,介甫秩满去,会有人上韩公书者多用古字,韩公笑而谓僚属曰,惜王廷评(亦指王安石)不在此,其人颇识难字,介甫闻以为轻己,由是怨之。”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王安石的度量是比较小的。此外,宋人王铚《黙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在王安石了进士之后,枢密使晏殊非常看重他,跟他讲:我们都来自江西,我现在送给你几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王安石从他那回到客栈,就很不高兴地说:“他身为朝廷重臣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认为晏殊也是那样,还常常讥笑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肚量小且过度的自信。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王安石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一个倔强、执拗、肚量小、过度自信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在变法的过程中,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凡是他认定的事,他便义无反顾的去做,只要你反对,不管你是谁,他基本上是给予贬斥,如御史中丞吕公著和李常因反对变法就解除了他们的职位。
二、王安石性格在变法中产生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其最初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使北宋中期以来面临的困境得以解决,可以说这个目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却导致了在新法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变法急功近利,对反对派的处理不当,宋神宗态度的转变。
(一)变法中的急功近利。
从上面措施的实行上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每个措施实施的间隔都是非常短的,两个措施间的变革只有那么几个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变法的时候我们必须处理好快慢的关系。这么大的步伐,恐怕这个社会也不一定能承受的了,这样的急功近利,其失败也是必然,这是与王安石的性格固执、倔强等性格的缺陷是分不开。此外,我们也可以在,御史中丞刘挚在熙宁四年七月丁酉的奏疏中了解到这种情形时说:“陛下即位以来,注意责成,倚以望太平……二三年,开阖动摇,举天地址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①。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②,青苗之议未竟,而均输之法行③;均输之法行;均输之方扰,而边鄙之谋动④……今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是一个坚决反对变法的官员,奏疏中间固有不乏对各项改革的中伤,但他所描述的那种波澜壮阔的变法场面和变法派“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的迫切心情,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这不论在其他士大夫的言论中或是王安石自己所说、“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⑤的话里,都可以得到印证。
此外在新法的制定过程中,因急于求成,所以除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外,其他法令都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这让新法在实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以青苗法作为例子,它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民受高利贷的剥削,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截然不同,青苗钱每期的利息是百分之二十,一年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反对派认为它跟高利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不无道理。青苗法的上述弊端,当与制定不善有密切的关系,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变现,没有统筹的去考虑去过的实际情况。
(二)王安石性格导致神宗态度的转变。
变法,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坚强有力的皇权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宋神宗是一位年轻而很想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较少腐蚀性,他所任用的王安石亦是“文章风节,天下称贤”是一位极富于事业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而论,变法的阻力不会太大,即使遇到什么障碍,亦不难排除。然而,变法由始至终都遇到了反对派强有力的反对。这就取决于宋神宗的态度。然王安石性格的缺陷使变法陷入重重阻力,尤其遭到那些元老大臣的坚决抵制,再加上当时的天灾,是宋神宗在变法的态度上变的犹豫不决,这态度的转变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首先是对反对变法人物的放纵和妥协。这场变法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动,宋神宗是这场运动的最高决策者,然而他对反对变法的人却特别的宽容。司马光是反对破坏新法最力的人,他辖治的十一个州郡,公开不执行新法,公开反对,神宗只是将他调离,高薪养着;范纯仁因为反对变法,王安石要求重贬他,神宗说:“他没什么罪,姑且安置他到一个好地方吧。”十天后,任命他知河中府⑥。不久,又调他任成都转运使⑦。他到任后,命令所属州县一律不准推行新法。中央的命令到了他的辅区内,就被拒之门外。宋神宗对韩琦,富弼等大臣,他都采用这种态度。神宗这种不软不硬的态度,实际上助长了反对派的气焰,打击了变法派。 在跟反对派妥协进行的同时,宋神宗还对一下变法派的人进行打击。熙宁六年,凭借自己在枢密院担任过多年职务的文彦博,经常反对变法,提出一下不利于变法实施的方案。监察御史张商英对此表示不满,就上疏神宗,然而却遭到贬职。
从宋神宗来看,是他一手酿成了反对派的强大,这股势力的猖狂进攻,又促使他对变法的越加动摇。
(三)对反对派的处理不当。
在当时站在新法对立面的人,有很多人是要求改革的,他们只是在如何改革弊端上同变法派有不同政见的而已。例如,在宋神宗刚即位时就提出反对“遵常守故”⑧的张方平,他反对守的“故”是北宋中期的积弊,他主张的变革是“修明真宗时期的局面。”这种思想在保守派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种留恋“祖宗旧典”的人反对王安石“祖宗不足法”的变法主张,是很自然的。此外,就连当时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也不是一概反对变法的。在英宗的时候他提出要求改革衙前役,但是对待祖宗的法度,我们应该“存其善而格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⑨。他认为祖宗之法使宋朝承平百年,不应尽变。因此,宋神宗时那些“长患法之不变”的“名士门”,在熙宁变法时纷纷站在反变法的立场,这种变化主要不是他们政治立场的改变,而是因为他们的改革主张不同。
从这上面的叙述中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朝中那么多人是想变法的,倘若王安石能够拉拢他们,为己用,那么改革的阻力就要就要少了很多。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当时北宋的精英人物,倘若安石能够以诚恳之心,求得同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钱穆先生认为王安石用的基本上当时的小人,反对大多数是君子。”⑩这也就说明了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结语
王安石变法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了我们历史的教训:全国性的改革是不容易的,我们在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以博大的胸襟去听取不同意见,科学决策;第二,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第三是,改革者必须与保守势力做坚决的斗争,不能遇到阻挠就要妥协退让。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②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③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④元.脱脱《宋史》刘挚传.
⑤王安石《王安石文集》126页.
⑥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⑦转运使:是一路的最高长官,职能包括一路的军、民、财、刑狱等.
⑧史仲文:中国全史百卷本 第051卷 宋辽金夏政治史.
⑨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七》.
⑩钱穆:《国史大纲》 565页.
参考文献: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杨硕.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補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廖林超(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