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文化乡愁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想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以活动体验为重点,要求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来学习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品味、探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而“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听雨感受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文章的语言优美,写法多变,情感真挚,可以通过诵读、赏析、质疑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的写作思维跳跃性较大,如果在一节课中处理全文就不太现实。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的观点,对于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要学会选择内容把握难度。所以,我对这篇散文就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只重点赏析听雨这部分。这部分内容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他的语言、手法和情感都值得品读理解。通过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并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一些写作手法。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要求。
  鉴于以上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通过对文本的赏析,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反复诵读, 抓住关键语句,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对传统文化浓郁的思慕之情。
  2.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流露出来的文化乡愁。
  二、教学方法
  1.涵泳美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强调反复阅读、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消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这是学生实现对文本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促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而《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它分解为体验性涵泳和多形式美读。
  涵泳,注重体验性,让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审美意境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
  美读,在学生初步感知和品味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在诵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诵读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指导,让学生能尽量做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情随声出,声情并茂,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
  2.赏析质疑
  语文课主要的任务是了解作者如何把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抓住语文课本质,彰显语文课个性。本文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因此本节课注重从文本的语言入手,从文本中体味情感,以及人文内涵,这样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体的阅读感受。在赏析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从已知语言表达技巧的知识出发,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在感性品味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在此过程中则提高了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以及审美探究能力。
  对文本的质疑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全面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与文本、同学、老师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真正达到课堂的整体参与和深度参与。而在质疑过程中又能发挥教师的 “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有效的点拨,“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涵泳美读、赏析质疑等活动体验的方式,旨在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文本“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学会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雨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特别是在古诗词当中有许多描写雨的作品。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雨因为作者心境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或喜悦,或悲凉。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余光中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一下余光中笔下的雨又一种怎样的雨。
  本来设想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因为这首诗学生学过,比较了解,这样导入可能衔接得更好一点。但是又觉得如果以《乡愁》导入,就有可能让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本篇文章单单就是写乡愁,所以这样导入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篇文章不仅有乡愁,还有作者人到中年回首往事的人生感喟,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为了不限制学生思维,就采取了从雨来说的导入,这样建立在学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导入便于学生感知意象的主观色彩,营造美的意境。
  2.作者介绍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老师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作者的相关信息。突出他多处漂泊的经历,这样为下面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3.文本研习
其他文献
作者为谁、是否原创无关宏旨,赝品在引导人们探询原作的过程中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艺术繁殖与人类繁殖有相似之处,我们不都是祖先DNA的复制品吗?    “赝品伪造如同伊甸园的苹果树一样历史悠久。”与抄袭困扰学术界一样,赝品一直令艺术品收藏家和拍卖行感到头疼。2005年,经营古玩生意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夫妇,精心炮制了一幅19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伊万·希什金的大作,让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成为当今最著名的赝品受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四川北部最大的地震伤者与灾民安置点。    突如其来的强震侵袭,让绵阳的天空、大地失去了往日美丽,也让绵阳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色彩。  绵阳,在此次汶川地震中,以宽阔与悲悯的胸襟,接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  绵阳人说,我们都是北川人。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四川北部最大的地震伤者与灾民安置点。记者奔波在北川南下绵阳的路途中,随处可见满身尘土的灾民,成群结队地,从北川、江油、平武等附近受灾
苏教版九语(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被人们公认为是苏轼的第一首有代表性的豪放词。这首词借行猎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作者当时不过四十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然而却自称“老夫”,颇有意味。  “老夫”是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的谦虚自称。现代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三四十岁就算半老,因为古时医疗保健条件极差,人们的寿命比较短.七十便已古稀。但仅仅一个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在思想、内容上堪称典范。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无论从当前的语文课程目标还是从课程内容看,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主要锁定“领悟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诵读”、“背诵”等目标。基本停留在强调识记的陈述性知识的层面上,而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技能、策略层面的要素却被教者甚至编者淡化了。  与散文、小说等文体一样,古诗词同样具有很强的“经典
學校江苏省盐城市葛武初级中学  指导教师孙洁
贾平凹的《月迹》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美文。阅读后,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贾平凹先生笔下所流露出来的朴实。这种朴实犹如夏夜饭后在院子里与邻居那个不善言辞大哥闲谈中聊起的那些童年旧事。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激情的演说,也没有勾人的悬念,有的只是难忘的记忆与平和中淡淡的向往。  一、朴实中的生动  朴实的语言并非苍白无力。《月迹》中无论写景还是状物,处处透露着逼人的灵动。他人写月不是对乡土和亲人的怀念,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其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写照。本文要探讨的是其中“归去”二字。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
听觉王国,精细而又幽深。镫骨,是人体中最小的一块骨头,可一旦它出现了故障,人就会顿时陷入无声的渊薮。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耳硬化导致镫骨不能振动,造成传导性耳聋。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除镫骨,植入一根肉眼难以看清的人工镫骨。可是,植入人工镫骨后,患者虽然恢复了听觉,却时常会感到头昏眼花、天旋地转,走路、骑车也摇摇晃晃。患者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  面对这种情形,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耳外科专家王正敏教授陷
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委刘一兵教授“开房收钱”丑闻撕开了广为诟病的职称评审体系的遮羞布。鉴于刘一兵在湖南省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中有违纪违规行为,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停止其评审资格,目前刘一兵已被所属的湖南警察学院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查。   对湖南省高校系统的多数教师而言,这个丑闻的曝出可谓大快人心,此事更再次引发改革职称评审体系的呼声。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已派员到达湖南督办此案,而据《新民周刊
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户,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  “和你同龄的军子,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呢,”父亲坐在灶头抽旱烟,一直皱着眉头,半天才说:“你还是不要复读了。”听到父亲的话,他没言语,点点头,泪水不争气地掉落。  进城里打工,什么手艺也不会。看到一个小吃店要洗碗工,他就去了。每天干到半夜,洗不完的油腻腻的碗盘。回到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地下室,他累得趴在床上起不来。  干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