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不老 壮心犹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九语(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被人们公认为是苏轼的第一首有代表性的豪放词。这首词借行猎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作者当时不过四十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然而却自称“老夫”,颇有意味。
  “老夫”是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的谦虚自称。现代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三四十岁就算半老,因为古时医疗保健条件极差,人们的寿命比较短.七十便已古稀。但仅仅一个“半老”.就让苏轼轻言“老夫”了吗?颇值得品味,故而笔者结合苏轼生平及相关资料作了一些探析。
  一、特定的心境使然
  苏轼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密州任上第二年。苏轼年轻时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理想是“读书万卷”、“致君尧舜”。然而政治上的排挤打击,使得理想与现实一下变得那么遥远,这种遭际不能不使他感慨系之。因此,尽管他勤政爱民,每到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但他的生活却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忧愁使人老,长时间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往往会催生出一种苍老的心境。或许正因为经受着痛苦的精神折磨,正值盛年的他已“鬓微霜”。人未老,却有苍老的心境,已届中年的苏轼自命为“老夫”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自命,有几许无奈,几许苍凉。
  二、旷达情怀的释放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中国古代文人常具一种旷达的情怀,从屈原到陶渊明到李白、范仲淹等等,他们或放逐或归隐或居庙堂,所表现出来的旷达情怀不能不对苏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朝廷外放的挫折,抵触“新法”的牢骚,以及对未来不灭的希望,这些情愫积压太久需要释放,此番出猎正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在这宣泄中,作者不再纠结于过去与眼下的种种不快,而是应对以达观与疏狂。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他自己也对这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的“自是一家”之作颇感自豪。其主动拓展词的题材和风格,对于丰富词的袁现内容、提高词的传统品位,有着莫大的意义。
  任密州太守,是苏轼心情非常沮丧的时期,但正是生活的挫折,情怀的旷达,使得他以“快词”浇胸中块垒,抒奋发之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痛并快乐着”。这词当时便为百姓广为传唱,令苏轼颇为自得。苏轼具有民本思想,行猎不忘百姓,快乐与民分享,称道“老夫”,可以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使人想像太守老顽童式的可爱。更何况此时的苏轼已“早生华发”,颇能貌似“老夫”,于是,自我调侃,便在情理之中。没有这种旷达,苏轼又焉能豪情万丈地自称“老夫”?其后同样写于密州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更具这种情怀。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苏轼“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在密州的日子过得癫癫倒倒又有滋有味”,很是让人认同。
  三、艺术表达的需要
  密州时期的苏轼虽政治失意,小遇挫折,但仍然有一颗积极用世的心,且未有稍减。情满于心则溢于词,《江城子》就集中表现了他的入世理想。
  此词上阕描写出猎的盛况。起句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苏轼以“老夫”自嘲,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透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这种情绪既有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更有豪气干云般的爽朗和自许。这种情绪郁积得太久,一旦找到突破口,便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下阕进一步描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鬓微霜”二字与开端“老夫”照应,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显示出十足的自信和力量。可见,“老夫”一词在作品中的运用极臻其妙,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常常自称“老夫”,他在《步出夏门行》中慷慨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自况。苏轼不惑之岁便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综合分析,他的这种自称,实有“卖老”之嫌,这“卖老”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精神的体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轼自称“老夫”的背后应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心态,借用余秋雨的话,那就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其他文献
【设计思想】  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去表现,我们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教材分析】  老舍先生的散文,犹如拂面清风,像亲友茶余饭后的谈话,亲切而意味深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需要的是学生与文章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教学目标】  1.学会
对于上海石库门厢房,或是新式里弄房子三层阁,擦玻璃窗是老百姓的日常功课,也没听到过有什么难处。  俟上海高楼林立,几百米高的大厦,封闭式的玻璃幕墙究竟是怎么个擦法?1999年金茂大厦开张,前一周我入住,在"里面"采访,提了个"好事之徒"式有关外边的问题:金茂怎样擦玻璃。  回答说,尚无记者提过这样的问题,随后是轻轻叹息。  高樓的现代化设计,当然考虑到玻璃幕墙的擦拭事宜。金茂大厦在顶部设计建有两部
对流媒体巨头Netflix来说,2019年的夏天可能是大战之前最后的宁静时 刻。  进入秋天,北美流媒体大战就将打响:11月12日,迪士尼将正式上线流媒体服务Disney ;HBO旗下被媒体描述为模式最新、内容储备最全的HBO Max将在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康卡斯特旗下NBCUniversal推出的独立流媒体平台也预计于2020年4月上线。  但就在这个严阵以待的夏天,Netflix却提前暴露
百度“二李”——李彦宏和李一男对“需求和供应”做了耐心解释。所谓“需求识别”就是确定用户究竟要互联网为他做什么,这是互联网科学最复杂和最具技术含量的一个领域,包括了上述的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和海量计算处理等关键节点。  以搜索的用户需求识别为例,单个的请求首先被拆成不同粒度的多个语义单位进行分析,后台经过数亿次计算来识别这个需求,然后在百亿个网页资源中检索并进行需求分配——整个过程在不
对于许多同学而言,进入高三后,往往感觉语文复习没有头绪,似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但却没有任何条理,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不少同学认为语文考试是与课本无关的碰运气,平时上课的课本内容根本就不考,并且只要考试就是那些题型,掌握那些题型又好像是大海捞针,所以对语文学习非常消极懈怠。进入高三复习除了“名句背诵默写”就完全丢开语文课本,语文复习只为专题复习,做题训练。这样的复习绝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是余虹的朋友,还是他博士论文答辩会的主持人。朱教授说,余虹生活经历很坎坷,但这一切绝对不是造成他自杀的原因。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12月5日13时用跳楼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12月7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采访,追忆与缅怀曾经的爱徒、挚友余虹。    朱立元教授在主编中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在新课预习阶段,通过精心巧妙的问题设计,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其探索的欲望,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课堂的高效;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语文预习的被动现状,则更需要我们在学习的准备阶段积极地去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否有良好的问题情
公元1084年,李清照生于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经史学家。南宋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评论他“文高雅条鬯有义味,在晁秦之上”,说他文格高雅,富有逻辑性,有义理,水平超过了“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和秦观。李格非主张“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强调文章应真实自然,有真实情感,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提倡创作要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李
作者为谁、是否原创无关宏旨,赝品在引导人们探询原作的过程中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艺术繁殖与人类繁殖有相似之处,我们不都是祖先DNA的复制品吗?    “赝品伪造如同伊甸园的苹果树一样历史悠久。”与抄袭困扰学术界一样,赝品一直令艺术品收藏家和拍卖行感到头疼。2005年,经营古玩生意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夫妇,精心炮制了一幅19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伊万·希什金的大作,让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成为当今最著名的赝品受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四川北部最大的地震伤者与灾民安置点。    突如其来的强震侵袭,让绵阳的天空、大地失去了往日美丽,也让绵阳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色彩。  绵阳,在此次汶川地震中,以宽阔与悲悯的胸襟,接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  绵阳人说,我们都是北川人。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四川北部最大的地震伤者与灾民安置点。记者奔波在北川南下绵阳的路途中,随处可见满身尘土的灾民,成群结队地,从北川、江油、平武等附近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