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l~2007年4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为初期组和近期组,全部病例随访1年。结果:初期组治愈率60%,好转率32%,无效81%;近期组治愈率82%,好转率18%,无效0(P<0.01)。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合理围手术期处理,矫正鼻腔解剖形,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手术 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6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400例;初期组144例,男90例,女54例,年龄12~70岁,平均41岁;近期组256例,男140例,女116例,年龄10~70岁,平均38岁。病程0.5~42年。按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两组分型分期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
手术方法:初期组2例儿童采用全麻,其余采用局麻;近期组38例采用全麻,其余采用局麻;根据术前检查,鼻窦冠状位CT检查,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从前向后开放相应鼻窦,去除鼻腔鼻窦病变,同期行鼻中隔矫正,(其中初期组19例,近期组114例)。
结 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经换药处理,并经鼻内镜随访1年,疗效评定按照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标准)。初期组治愈率60%,好转率32%,无效8%;近期组治愈率82%,好转率18%,无效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异性有显著差(P<0.01)。
35例(8%)出现并发症但均不严重,其中眶纸样板损伤7例,术腔术后粘连25例,中隔穿孔3例。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内镜手术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1,2]。
术前CT检查:鼻腔CT扫描是准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复查的重要依据,也是鼻内镜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可靠保证。通过CT扫描,可观察到鼻腔的解剖变异,如中鼻甲的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Hallar气房过大、大筛泡及钩突偏位、鼻中隔偏曲等。重点辨识筛前、中、后各部宽度,尤其是后组筛窦的宽度、蝶上筛房的存在,纸样板位置和厚度,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和厚度,视神经在眶后即筛、蝶侧的走行位置等。
围手术期处理:导致术中较多出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前不用药也是导致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因素之一。因此术前应用抗生素3~5天,術前1天应用止血药,有利于手术中出血的减少。术后换药和随访是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术后3 个月内每周1次复诊,清理鼻腔粘连和肉芽,合理应用抗生素、黏液稀化剂、局部或(和)全身应用激素,鼻腔冲洗,直至术腔上皮化。
额窦开放和钩突切除:术前必须仔细阅读鼻窦冠状位CT,认清钩突上部附着部位,如钩突附着于眶纸板时,额窦经钩突和中鼻甲之间引流到中鼻道,术中应在中鼻甲和钩突间寻找额窦口[2]。钩突是手术需处理的关键部位,如手术切除钩突时,一旦完整切除钩突,即可暴露额隐窝、筛泡和上颌窦自然开口。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由于鼻窦解部部位毗邻关系复杂,病变常较严重,需切除范围广,加之筛窦、蝶窦形态变异大,误伤邻近结构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单凭鼻内镜手术难以完全治愈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激素的应用,鼻腔清理冲洗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手术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鼻内镜鼻窦手术几项与疗效有关因素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1):12-15.
2 徐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1,26(9):222-224.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手术 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6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400例;初期组144例,男90例,女54例,年龄12~70岁,平均41岁;近期组256例,男140例,女116例,年龄10~70岁,平均38岁。病程0.5~42年。按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两组分型分期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
手术方法:初期组2例儿童采用全麻,其余采用局麻;近期组38例采用全麻,其余采用局麻;根据术前检查,鼻窦冠状位CT检查,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从前向后开放相应鼻窦,去除鼻腔鼻窦病变,同期行鼻中隔矫正,(其中初期组19例,近期组114例)。
结 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经换药处理,并经鼻内镜随访1年,疗效评定按照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标准)。初期组治愈率60%,好转率32%,无效8%;近期组治愈率82%,好转率18%,无效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异性有显著差(P<0.01)。
35例(8%)出现并发症但均不严重,其中眶纸样板损伤7例,术腔术后粘连25例,中隔穿孔3例。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内镜手术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1,2]。
术前CT检查:鼻腔CT扫描是准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复查的重要依据,也是鼻内镜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可靠保证。通过CT扫描,可观察到鼻腔的解剖变异,如中鼻甲的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Hallar气房过大、大筛泡及钩突偏位、鼻中隔偏曲等。重点辨识筛前、中、后各部宽度,尤其是后组筛窦的宽度、蝶上筛房的存在,纸样板位置和厚度,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和厚度,视神经在眶后即筛、蝶侧的走行位置等。
围手术期处理:导致术中较多出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前不用药也是导致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因素之一。因此术前应用抗生素3~5天,術前1天应用止血药,有利于手术中出血的减少。术后换药和随访是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术后3 个月内每周1次复诊,清理鼻腔粘连和肉芽,合理应用抗生素、黏液稀化剂、局部或(和)全身应用激素,鼻腔冲洗,直至术腔上皮化。
额窦开放和钩突切除:术前必须仔细阅读鼻窦冠状位CT,认清钩突上部附着部位,如钩突附着于眶纸板时,额窦经钩突和中鼻甲之间引流到中鼻道,术中应在中鼻甲和钩突间寻找额窦口[2]。钩突是手术需处理的关键部位,如手术切除钩突时,一旦完整切除钩突,即可暴露额隐窝、筛泡和上颌窦自然开口。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由于鼻窦解部部位毗邻关系复杂,病变常较严重,需切除范围广,加之筛窦、蝶窦形态变异大,误伤邻近结构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单凭鼻内镜手术难以完全治愈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激素的应用,鼻腔清理冲洗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手术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鼻内镜鼻窦手术几项与疗效有关因素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1):12-15.
2 徐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1,26(9):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