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三教学紧张而繁忙,每一轮复习都有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力求将学生的疑惑减至最低。可是教学过程中,古诗词的默写学生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奇妙的错误。学生都写错了哪些字?为什么写错?怎样才能避免?这是许多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征集了大量高频错别字,并对其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了归类、整理和分析,希望能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帮助。
一、 不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将现代文化意义与古代文化意义混淆
1.“塞上燕脂凝夜紫”误为“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解释“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课本解释不够详尽,“燕脂”虽然是“胭脂”,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中华古今注》中有:“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由此可见,“燕脂”是对产于燕地的“胭脂”的一种特定称谓。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将“燕脂”记为 “胭脂”。
2.“萧萧班马鸣”误为“萧萧斑马鸣”(《送友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解释“班马,离群的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一些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一特定的历史含义,想当然地与生活中的“斑马”混淆,闹了笑话。
3.“留取丹心照汗青”误为“留取丹心照汉青”(《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渗出的水分就像出汗一样,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所以称为“汗青”,后来便用“汗青”借指史书。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历史文化意义,想当然地记成“汉青”。极少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青”代指史书,“汉青”就是汉族的史书,不了解历史文化意义,主观臆断。
二、不理解语意,生搬硬套
1.“时难年荒世业空”误为“时难年荒事业空”(《望月有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解释“世业,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这里的“世业”是指世世代代留下的财产等,但是部分学生生硬地理解为所从事的工作,把“世业”当成“事业”。
2.“瑞脑消金兽”误为“瑞脑销金兽”(《醉花阴》)。“消”和“销”意思相近又有区别。“消”水字旁,原意是像水一样蒸发得无影无踪、像冰一样逐步融化(这一点与“销”很类似),或是像流水那样一去不复返,相对而言,“消”强调逐步过渡、光滑柔顺和浑然无迹,因而凡是与水有关或与此类似的含义均可以使用“消”来表示。“销”为金字旁,原意是金属熔解,即用火烧掉,可延伸为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达到去除的目的,同时,“销”还有“用销钉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对某个事件进行定性处理。“销”账之所以用“销”,乃是因为传统上的销账方法之一就是用火烧掉相关账簿。“瑞脑消金兽”中“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铜香炉,意思是香料在铜炉子里慢慢消失了,可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语意,错误地理解成“瑞脑”把铜香炉“销”掉了。
三、误以今字代古字,误以本字代通假字
1.“玉盘珍羞直万钱”误为“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很多资料都将“羞”和“馐”当成通假字,但是从很多资料来看应是一对古今字,如《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羊,所进也。”《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所以“羞”古义就有美食的意思。清代《康熙字典》:“馐,思留切,音修。进献也。一曰致滋味曰羞。或从食。”“馐”是“美食”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馐”字,可见至少东汉时代还没有出现“馐”字,“馐”字的出现晚于“羞”, “羞”与“馐”应是古今字。很多学生错误地用今字“馐”代替“羞”。
2.“欲上青天览明月”误为“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课本解释“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由于现代汉语的书写习惯,部分同学将“览”误写为本字“揽”。
四、由于特殊的发音习惯,将字写错
“全仗你抬声价”误为“全仗你抬身价”(《朝天子·咏喇叭》)一些南方的的孩子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误将“声价”写为“身价”。
以上是学生古诗文书写中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写字想当然,过于自信,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2.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去了解,想当然地用现在的意义去代替古代的意义,导致写字时字词混淆。3.拼音打字也是形成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容易提笔忘字,而且很容易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都会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学生几乎不再用心辨析字形,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要轻松地敲击键盘。但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的字词辨析能力逐渐下降。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项,同音的近形的词就会出错。4.教师教学时,一来没有将字词的历史文化含义讲清楚,导致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用法模糊不清;二来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字词。
此外,不排除学生一时紧张或者疏忽写错,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说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要杜绝这些错误,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要有一些训诂意识,对古诗词中出现的名物文化知识要训释本源,在欣赏诗词名句的同时对诗词中的名物讲解充分,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查找资料,弄清名物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字词。其次,要重视错别字问题,提高用字的规范性,老师要多多强调错别字的严重性,让学生重视起来,增强主动修改和避免错别字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经常对易错的字词多加辨析,分清异同和用法,识记规范。多读《咬文嚼字》,提高辨词用字能力,必要时对学生古诗词中的典型错别字要单独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多读传统文化书籍,留心书中的文化知识和字词使用,避免犯用“今字”代“古字”的错误用法。
准确识记古诗词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规范用字用词也是国家对用字规范的倡导。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十分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专门为《咬文嚼字》合订本作序并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像《咬文嚼字》的生力军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都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时,我们的语文规范事业就会大有希望,民族文化素质就能达到新的高度。一个重视自己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规范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认真、有责任感的民族和国家,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富有活力和充满希望的。让我们向着这样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 不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将现代文化意义与古代文化意义混淆
1.“塞上燕脂凝夜紫”误为“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解释“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课本解释不够详尽,“燕脂”虽然是“胭脂”,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中华古今注》中有:“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由此可见,“燕脂”是对产于燕地的“胭脂”的一种特定称谓。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将“燕脂”记为 “胭脂”。
2.“萧萧班马鸣”误为“萧萧斑马鸣”(《送友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解释“班马,离群的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一些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一特定的历史含义,想当然地与生活中的“斑马”混淆,闹了笑话。
3.“留取丹心照汗青”误为“留取丹心照汉青”(《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渗出的水分就像出汗一样,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所以称为“汗青”,后来便用“汗青”借指史书。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历史文化意义,想当然地记成“汉青”。极少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青”代指史书,“汉青”就是汉族的史书,不了解历史文化意义,主观臆断。
二、不理解语意,生搬硬套
1.“时难年荒世业空”误为“时难年荒事业空”(《望月有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解释“世业,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这里的“世业”是指世世代代留下的财产等,但是部分学生生硬地理解为所从事的工作,把“世业”当成“事业”。
2.“瑞脑消金兽”误为“瑞脑销金兽”(《醉花阴》)。“消”和“销”意思相近又有区别。“消”水字旁,原意是像水一样蒸发得无影无踪、像冰一样逐步融化(这一点与“销”很类似),或是像流水那样一去不复返,相对而言,“消”强调逐步过渡、光滑柔顺和浑然无迹,因而凡是与水有关或与此类似的含义均可以使用“消”来表示。“销”为金字旁,原意是金属熔解,即用火烧掉,可延伸为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达到去除的目的,同时,“销”还有“用销钉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对某个事件进行定性处理。“销”账之所以用“销”,乃是因为传统上的销账方法之一就是用火烧掉相关账簿。“瑞脑消金兽”中“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铜香炉,意思是香料在铜炉子里慢慢消失了,可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语意,错误地理解成“瑞脑”把铜香炉“销”掉了。
三、误以今字代古字,误以本字代通假字
1.“玉盘珍羞直万钱”误为“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很多资料都将“羞”和“馐”当成通假字,但是从很多资料来看应是一对古今字,如《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羊,所进也。”《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所以“羞”古义就有美食的意思。清代《康熙字典》:“馐,思留切,音修。进献也。一曰致滋味曰羞。或从食。”“馐”是“美食”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馐”字,可见至少东汉时代还没有出现“馐”字,“馐”字的出现晚于“羞”, “羞”与“馐”应是古今字。很多学生错误地用今字“馐”代替“羞”。
2.“欲上青天览明月”误为“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课本解释“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由于现代汉语的书写习惯,部分同学将“览”误写为本字“揽”。
四、由于特殊的发音习惯,将字写错
“全仗你抬声价”误为“全仗你抬身价”(《朝天子·咏喇叭》)一些南方的的孩子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误将“声价”写为“身价”。
以上是学生古诗文书写中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写字想当然,过于自信,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2.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去了解,想当然地用现在的意义去代替古代的意义,导致写字时字词混淆。3.拼音打字也是形成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容易提笔忘字,而且很容易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都会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学生几乎不再用心辨析字形,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要轻松地敲击键盘。但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的字词辨析能力逐渐下降。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项,同音的近形的词就会出错。4.教师教学时,一来没有将字词的历史文化含义讲清楚,导致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用法模糊不清;二来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字词。
此外,不排除学生一时紧张或者疏忽写错,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说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要杜绝这些错误,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要有一些训诂意识,对古诗词中出现的名物文化知识要训释本源,在欣赏诗词名句的同时对诗词中的名物讲解充分,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查找资料,弄清名物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字词。其次,要重视错别字问题,提高用字的规范性,老师要多多强调错别字的严重性,让学生重视起来,增强主动修改和避免错别字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经常对易错的字词多加辨析,分清异同和用法,识记规范。多读《咬文嚼字》,提高辨词用字能力,必要时对学生古诗词中的典型错别字要单独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多读传统文化书籍,留心书中的文化知识和字词使用,避免犯用“今字”代“古字”的错误用法。
准确识记古诗词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规范用字用词也是国家对用字规范的倡导。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十分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专门为《咬文嚼字》合订本作序并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像《咬文嚼字》的生力军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都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时,我们的语文规范事业就会大有希望,民族文化素质就能达到新的高度。一个重视自己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规范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认真、有责任感的民族和国家,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富有活力和充满希望的。让我们向着这样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