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小学数学是启蒙教育,处在基础位置。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以上所说的课堂效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从兴趣开始,每位小朋友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踢毽子?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多少人在玩羽毛球?那么总人数是多少呢?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孩子的天性喜欢玩,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会很快得出结论。
二、让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励积极参与思考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严密的内心活动,如果在学的过程中没有去专心思考,那么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所以,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地进入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他们在活动中学数学,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正方体表面积”为各小组提供一个纸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又通过测量发现正方体的长、宽、高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成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体验有着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工厂里有167张桌子要运回学校,学校安排大卡车、三轮车两种车运输。其中大卡车每辆限运20张,三轮车每辆限运9张。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1)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派7辆大卡车和3辆三轮车,算式:7×20=140(张),3×9=27(张) 。
师:掌声鼓励!
生2:派8辆大卡车和1辆三轮车,留2个空位放凳子。算式:8×20+1×9-2=167(张)。
生3:派9辆大卡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大卡车运20张,留下的13个空位放其他的东西,算式9×20-13=167(张)。
师:也可以!
……
学生在各抒己见,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会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我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的题目。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
一、让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从兴趣开始,每位小朋友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踢毽子?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多少人在玩羽毛球?那么总人数是多少呢?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孩子的天性喜欢玩,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会很快得出结论。
二、让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励积极参与思考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严密的内心活动,如果在学的过程中没有去专心思考,那么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所以,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地进入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他们在活动中学数学,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正方体表面积”为各小组提供一个纸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又通过测量发现正方体的长、宽、高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成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体验有着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工厂里有167张桌子要运回学校,学校安排大卡车、三轮车两种车运输。其中大卡车每辆限运20张,三轮车每辆限运9张。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1)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派7辆大卡车和3辆三轮车,算式:7×20=140(张),3×9=27(张) 。
师:掌声鼓励!
生2:派8辆大卡车和1辆三轮车,留2个空位放凳子。算式:8×20+1×9-2=167(张)。
生3:派9辆大卡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大卡车运20张,留下的13个空位放其他的东西,算式9×20-13=167(张)。
师:也可以!
……
学生在各抒己见,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会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我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的题目。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