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论述了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指出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
一、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表明了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了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科学分化的结果,有的则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整合而成的,如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专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某一个专业的培养,获得与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便于在社会分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等学校作为传播、发展、创造学科知识的学术机构,学科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意义,除了从外部获得社会认可外,还表现在学科是高等学校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高等学校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表明了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产生的学业门类,所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带有专业属性。
1.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而后者更为重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掌握与该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某一学科知识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专业的设置首先要在一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专业的定位。
2.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表明了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化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学科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贡献大小。当学科发展并有新的学科产生后,专业也将随之调整。
有时学科也具有学业门类属性。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然而当学科表现为教学的科目时,往往是与专业联系在一起的。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科水平,培养优势学科,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构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群。学科建设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知识
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有新的学科产生;只有创新,人类知识的宝库才能越来越丰富;也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衡量学科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看对社会贡献了多少研究成果,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多少贡献。
2.知识的转化与应用
创造知识不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学术机构不仅要善于创造知识,更应善于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有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教师要参与科研活动,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知识的积累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更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科共有的,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更应该掌握和消化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地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4.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保证。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学科体系,确定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组织,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等,其中最重要是培养学术队伍和建设学科基地。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都必须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来实现。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既要鼓励和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学术队伍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既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又要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物质保证。学科基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产生知识的基地,是诞生研究成果的沃土。建设功能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2]
三、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专业建设的功能表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和调整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又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选用优秀的教材,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等。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是办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同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关心学生的爱心。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科研、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教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的基本思路
虽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其中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功能不同,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建设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才能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
1.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学科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尤其是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研究,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的发展,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2.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侧重点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一定要准确,与学校的定位及办学层次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型大学更看重知识的创新,将创造知识放在首位,教学型大学则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上。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知识的创新,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教育则应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是学生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然而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教育,都应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决定的。
将学科建设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在考虑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同时也是组织教学的师资队伍,所以不能单纯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而且要关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风建设和师德培养。实验室和学科基地的建设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发挥教学功能。
3.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是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动力,因此,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功能,但其建设内容具有共同点。高等学校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制定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贯彻科学发展观,统一考虑建设内容,根据不同的建设目标,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统一调配学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采取共同对策措施,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协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汪厚植.优化学科结构 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8-19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3]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山东省 德州市 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
一、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表明了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了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科学分化的结果,有的则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整合而成的,如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专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某一个专业的培养,获得与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便于在社会分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等学校作为传播、发展、创造学科知识的学术机构,学科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意义,除了从外部获得社会认可外,还表现在学科是高等学校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高等学校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表明了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产生的学业门类,所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带有专业属性。
1.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而后者更为重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掌握与该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某一学科知识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专业的设置首先要在一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专业的定位。
2.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表明了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化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学科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贡献大小。当学科发展并有新的学科产生后,专业也将随之调整。
有时学科也具有学业门类属性。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然而当学科表现为教学的科目时,往往是与专业联系在一起的。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科水平,培养优势学科,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构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群。学科建设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知识
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有新的学科产生;只有创新,人类知识的宝库才能越来越丰富;也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衡量学科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看对社会贡献了多少研究成果,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多少贡献。
2.知识的转化与应用
创造知识不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学术机构不仅要善于创造知识,更应善于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有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教师要参与科研活动,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知识的积累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更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科共有的,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更应该掌握和消化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地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4.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保证。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学科体系,确定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组织,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等,其中最重要是培养学术队伍和建设学科基地。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都必须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来实现。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既要鼓励和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学术队伍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既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又要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物质保证。学科基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产生知识的基地,是诞生研究成果的沃土。建设功能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2]
三、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专业建设的功能表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和调整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又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选用优秀的教材,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等。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是办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同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关心学生的爱心。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科研、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教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的基本思路
虽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其中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功能不同,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建设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才能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
1.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学科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尤其是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研究,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的发展,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2.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侧重点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一定要准确,与学校的定位及办学层次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型大学更看重知识的创新,将创造知识放在首位,教学型大学则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上。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知识的创新,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教育则应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是学生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然而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教育,都应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决定的。
将学科建设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在考虑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同时也是组织教学的师资队伍,所以不能单纯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而且要关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风建设和师德培养。实验室和学科基地的建设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发挥教学功能。
3.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是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动力,因此,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功能,但其建设内容具有共同点。高等学校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制定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贯彻科学发展观,统一考虑建设内容,根据不同的建设目标,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统一调配学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采取共同对策措施,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协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汪厚植.优化学科结构 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8-19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3]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山东省 德州市 华宇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