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清静的长篇小说《大瓦山》将浓烈的彝族风景与人物成长、历史命运、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相交融,深度还原了一种诗意的时代变迁与生活热恋,在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中将一种人性的光芒与梦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像《大瓦山》这样讴歌彝族人民生活、发展、变迁、梦想与民族团结的长篇作品不多见。这部小说体现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分析、感悟和认知能力,文本故事结构精巧,语言诗意幽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一部反映彝族人民拥抱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精品佳作。
《大瓦山》是一部将事件、个性、角色、命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民族风情浓郁、历史厚重感强的长篇作品。小说讲述了大瓦山下五代彝汉人民团结奋进的故事。小说中的历史跨度近百年,包括了民国、新中国建国初、文革、改革开放四个历史时期。小说分两条线索展开,第一条以彝族英雄牛巴马日为线索,从假“死”、诈尸、植物人、苏醒、会说话、直到真的死了为一条线。另一条以从北京来的科考队员高材生艾祖国来到大瓦山后的经历为线索。艾祖国先是受到了山里彝族人民的顶礼膜拜和尊敬,但在牛巴马日大队长突然“死亡”之后,他从座上宾成了阶下囚。此时,北京城内早己没有艾祖国的安生立命之地,有人因他而死,有人因他而疯,有人因他而入监狱,他心爱的女人史丽为了他嫁给了不该嫁的人。艾祖国成了胜利大队的饲养员,大瓦山地质考察从此成了他的梦,被迫娶了不该娶的女人作妻生子,带着帽子的他时常成为人民攻击和批判的对象。大儿子艾人民十多岁被迫离开大瓦山外出闯荡江湖。几经磨难,世俗将艾祖国与心爱的女人逼上了与世隔绝的大瓦山,九百八十级石梯和十九级木云梯是他们爱的铁证,也是他们与社会联系的唯一通道。在一代又一代大瓦山儿女们的努力建设下,瓦山坪不再是封闭落后的旧面貌,人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两个老人终于走下了天梯。艾祖国放弃回北京,从大瓦山上搬下来住进了彝家新寨,家人团聚,夕阳下一抹残云勾勒出两个老人依偎的背影,身后的大瓦山是如此美丽。在得知大瓦山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消息后,艾祖国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税清静先生在创作上很全面,他是一位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创作都十分优秀的人。他先后创作有长篇小说《融》《大瓦山》等多部作品。《大瓦山》的成功,无疑是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这部小说以四川彝族百年追梦为主要题材,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个故事是彝族与汉族之间、两个民族的年青人之间的强烈碰撞在时间沧桑中的历程。小说家不刻意掩饰两个民族生活习性上的优劣,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解剖,让两个民族在碰撞中优劣互补,达成灵魂的默契和融合。
开放性的视野与内敛式的激情在斗争性与包容性之中相互依存,作家就是这样在题材上进行有机选择和有效处理,从而创作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用一些最低层人物的微小故事进行表述。通过这样的透视角度,让生活真切表露在字里行间。这部小说前后写了五代人的故事,塑造了如的莫老爷、牛巴马日的父母、牛巴马日、阿卓、艾祖国、谢丹阳、艾人民、艾瓦山、任紫云、艾云峰等人物,这么多人物,却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即使是几笔带过的人物,如牛巴马日的母亲,作者用母亲救子的一个细节,就把一个奴隶母亲的个性刻画了出来。小说里人物众多,却不失清晰的脉络线索,这么多人物的组织和塑造,实属不易。
历史与时间、命运与奋争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质。从岁月的疼痛中抒写人性的责任、担当和挚爱,从生命“活着”的挣扎中挖掘奋进的韧性与光辉,《大瓦山》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彝族一个小村落的时代变迁、反映一个诺大的历史进程与变革的小说,作家用他智慧的笔透析了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的变化,讴歌了彝族人民的纯朴、善良、坚韧与美好向往!《大瓦山》经纬交织地叙述,在好几个不同的“跨度”中转换时代、人物个性情感与命运发展,一个是时间上的百年沧桑的跨度,一个是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度,一个是外地与大瓦山的同时代差异的跨度,一个是人物认知从物理环境到心灵情感的跨度。这些不同“跨度”交结与融合在一部小说里,并对之进行有机结合。从写作上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作家对他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都十分熟悉与挚爱,这展现了作家视界的宽广开阔和对笔墨的管控能力。《大瓦山》对人物的描写总体上是一种苍凉的笔墨,奴隶牛巴马日从小儿到老死,从奴隶到战斗英雄,从支书到植物人,整体上是一种悲情,但却给人是一种坚韧的顽强。
《大瓦山》的整体画面感很强,这得益于作家对大凉山彝族历史、风情、文化、生活的厚实理解。小说中将大小凉山的自然风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彝族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敢爱敢恨的个性刻画得传神入微,将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艺术的侧面反映了一段历史的真实。小说中三个同时代,年龄相仿的女子,谢丹阳、牛巴史丽、阿妞。汉族女子谢丹阳,为了艾祖国屈辱自尽;牛巴史丽经历辛酸历程,最终与艾祖国走到了一起;阿妞在一场阴谋中,成了幸运儿,嫁给了艾祖国。这段故事是戏剧化的、却是十分真实的;是伤痛的、却又有一种酸涩的甜蜜。作为占有了艾祖国身体的“胜利者”,她对牛巴史丽是宽怀的。虽然这个人物也是悲恸的,也许是作家不忍心,让她死在她所爱的男人怀里,给了她另一种灵魂的安慰。总之,作家如同一个画匠,把这些人物一幅幅地画在读者面前。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将民族变革的史诗性内容纳入小人物的命运之中。《大瓦山》用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社会、历史的前进与曲折,是一部正能量的主题小说,作家用他的笔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大瓦山》的定位是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小场景小人物的人生命运,牛巴马日生在旧社会、奴隶出生,起点底,格局小,他对命运抗争的目的是为了复仇,这就注定了他的悲情人生。艾祖國,从谐音上来说,是“爱祖国”的意思。这个人从北京到大瓦山。通过他的视野来描绘大瓦山的山美、水美、人美,这种描写和叙述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探询性,也更有身临界面的互动感悟。毕竟去过凉山彝族山村的人不多,深入到彝族山村生活的人就更少,用这种亲历观察法来写,让读者从阅读开始就能在情感上进行互动,相当巧妙。
在“实”的叙事之中,作家运用幻觉进行人物塑造,通过幻觉将历史过程精密地架构到人物命运悲鸣的框架之中,从而达成一种更有力的批斗意义。阿卓在小说中是一个让人同情到极致的人物,她小的时候是奴隶主家的仆人,青春年纪被曲朴老爷强暴,虽然在解放后有幸将自己交给了自己想爱不敢爱的人牛巴马日,但是生活并没有给她公平,牛巴马日成了植物人,阿卓疯了,她不停地在现实与幻觉中挣扎,这是多么的痛!阿卓纯朴、善良、真诚,虽然也有一些愚昧,但这不是她的错,这是奴隶制度在她心灵中植入的伤害。这些沧桑历程,是广大彝族同胞在一个时代中沉痛的缩影。在《大瓦山》这部长篇小说中,作家把主要笔墨集中在十年特殊时期,实际上这个十年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岁月中来展示特定的精神,体现了作家把握作品题材、驾驭人物时代的特殊魅力,这一点也是作家的大胆之处和过人之处。
作品是一个作家文学精神的外在体现之一。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魅力,牛巴马日在文革十年中沉睡,是一种象征;阿卓反复扶起庄稼的动作描写,是一种象征;文本用一段象征的描述结尾,是一种象征。《红楼梦》、杀猪刀、旱烟袋和猎枪这四个道具既是艾祖国经历的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串联物、更是象征了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作家在小说中对现实的处理不是妥协,而是追求一种积极地“活着”的人生进取精神,绝望无奈的叹息几乎不存在,积极“活着”就是哲学。作家通过这样的处理,把人与社会的复杂性、艰难沉痛与生命无奈的抗争性,美好向往和“活着”进取精神的完美融合。这些描写,是作家的个性思想和艺术气质在人物身上的倾诉。
在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像《大瓦山》这样讴歌彝族人民生活、发展、变迁、梦想与民族团结的长篇作品不多见。这部小说体现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分析、感悟和认知能力,文本故事结构精巧,语言诗意幽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一部反映彝族人民拥抱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精品佳作。
《大瓦山》是一部将事件、个性、角色、命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民族风情浓郁、历史厚重感强的长篇作品。小说讲述了大瓦山下五代彝汉人民团结奋进的故事。小说中的历史跨度近百年,包括了民国、新中国建国初、文革、改革开放四个历史时期。小说分两条线索展开,第一条以彝族英雄牛巴马日为线索,从假“死”、诈尸、植物人、苏醒、会说话、直到真的死了为一条线。另一条以从北京来的科考队员高材生艾祖国来到大瓦山后的经历为线索。艾祖国先是受到了山里彝族人民的顶礼膜拜和尊敬,但在牛巴马日大队长突然“死亡”之后,他从座上宾成了阶下囚。此时,北京城内早己没有艾祖国的安生立命之地,有人因他而死,有人因他而疯,有人因他而入监狱,他心爱的女人史丽为了他嫁给了不该嫁的人。艾祖国成了胜利大队的饲养员,大瓦山地质考察从此成了他的梦,被迫娶了不该娶的女人作妻生子,带着帽子的他时常成为人民攻击和批判的对象。大儿子艾人民十多岁被迫离开大瓦山外出闯荡江湖。几经磨难,世俗将艾祖国与心爱的女人逼上了与世隔绝的大瓦山,九百八十级石梯和十九级木云梯是他们爱的铁证,也是他们与社会联系的唯一通道。在一代又一代大瓦山儿女们的努力建设下,瓦山坪不再是封闭落后的旧面貌,人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两个老人终于走下了天梯。艾祖国放弃回北京,从大瓦山上搬下来住进了彝家新寨,家人团聚,夕阳下一抹残云勾勒出两个老人依偎的背影,身后的大瓦山是如此美丽。在得知大瓦山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消息后,艾祖国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税清静先生在创作上很全面,他是一位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创作都十分优秀的人。他先后创作有长篇小说《融》《大瓦山》等多部作品。《大瓦山》的成功,无疑是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这部小说以四川彝族百年追梦为主要题材,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个故事是彝族与汉族之间、两个民族的年青人之间的强烈碰撞在时间沧桑中的历程。小说家不刻意掩饰两个民族生活习性上的优劣,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解剖,让两个民族在碰撞中优劣互补,达成灵魂的默契和融合。
开放性的视野与内敛式的激情在斗争性与包容性之中相互依存,作家就是这样在题材上进行有机选择和有效处理,从而创作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用一些最低层人物的微小故事进行表述。通过这样的透视角度,让生活真切表露在字里行间。这部小说前后写了五代人的故事,塑造了如的莫老爷、牛巴马日的父母、牛巴马日、阿卓、艾祖国、谢丹阳、艾人民、艾瓦山、任紫云、艾云峰等人物,这么多人物,却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即使是几笔带过的人物,如牛巴马日的母亲,作者用母亲救子的一个细节,就把一个奴隶母亲的个性刻画了出来。小说里人物众多,却不失清晰的脉络线索,这么多人物的组织和塑造,实属不易。
历史与时间、命运与奋争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质。从岁月的疼痛中抒写人性的责任、担当和挚爱,从生命“活着”的挣扎中挖掘奋进的韧性与光辉,《大瓦山》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彝族一个小村落的时代变迁、反映一个诺大的历史进程与变革的小说,作家用他智慧的笔透析了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的变化,讴歌了彝族人民的纯朴、善良、坚韧与美好向往!《大瓦山》经纬交织地叙述,在好几个不同的“跨度”中转换时代、人物个性情感与命运发展,一个是时间上的百年沧桑的跨度,一个是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度,一个是外地与大瓦山的同时代差异的跨度,一个是人物认知从物理环境到心灵情感的跨度。这些不同“跨度”交结与融合在一部小说里,并对之进行有机结合。从写作上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作家对他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都十分熟悉与挚爱,这展现了作家视界的宽广开阔和对笔墨的管控能力。《大瓦山》对人物的描写总体上是一种苍凉的笔墨,奴隶牛巴马日从小儿到老死,从奴隶到战斗英雄,从支书到植物人,整体上是一种悲情,但却给人是一种坚韧的顽强。
《大瓦山》的整体画面感很强,这得益于作家对大凉山彝族历史、风情、文化、生活的厚实理解。小说中将大小凉山的自然风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彝族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敢爱敢恨的个性刻画得传神入微,将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艺术的侧面反映了一段历史的真实。小说中三个同时代,年龄相仿的女子,谢丹阳、牛巴史丽、阿妞。汉族女子谢丹阳,为了艾祖国屈辱自尽;牛巴史丽经历辛酸历程,最终与艾祖国走到了一起;阿妞在一场阴谋中,成了幸运儿,嫁给了艾祖国。这段故事是戏剧化的、却是十分真实的;是伤痛的、却又有一种酸涩的甜蜜。作为占有了艾祖国身体的“胜利者”,她对牛巴史丽是宽怀的。虽然这个人物也是悲恸的,也许是作家不忍心,让她死在她所爱的男人怀里,给了她另一种灵魂的安慰。总之,作家如同一个画匠,把这些人物一幅幅地画在读者面前。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将民族变革的史诗性内容纳入小人物的命运之中。《大瓦山》用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社会、历史的前进与曲折,是一部正能量的主题小说,作家用他的笔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大瓦山》的定位是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小场景小人物的人生命运,牛巴马日生在旧社会、奴隶出生,起点底,格局小,他对命运抗争的目的是为了复仇,这就注定了他的悲情人生。艾祖國,从谐音上来说,是“爱祖国”的意思。这个人从北京到大瓦山。通过他的视野来描绘大瓦山的山美、水美、人美,这种描写和叙述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探询性,也更有身临界面的互动感悟。毕竟去过凉山彝族山村的人不多,深入到彝族山村生活的人就更少,用这种亲历观察法来写,让读者从阅读开始就能在情感上进行互动,相当巧妙。
在“实”的叙事之中,作家运用幻觉进行人物塑造,通过幻觉将历史过程精密地架构到人物命运悲鸣的框架之中,从而达成一种更有力的批斗意义。阿卓在小说中是一个让人同情到极致的人物,她小的时候是奴隶主家的仆人,青春年纪被曲朴老爷强暴,虽然在解放后有幸将自己交给了自己想爱不敢爱的人牛巴马日,但是生活并没有给她公平,牛巴马日成了植物人,阿卓疯了,她不停地在现实与幻觉中挣扎,这是多么的痛!阿卓纯朴、善良、真诚,虽然也有一些愚昧,但这不是她的错,这是奴隶制度在她心灵中植入的伤害。这些沧桑历程,是广大彝族同胞在一个时代中沉痛的缩影。在《大瓦山》这部长篇小说中,作家把主要笔墨集中在十年特殊时期,实际上这个十年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岁月中来展示特定的精神,体现了作家把握作品题材、驾驭人物时代的特殊魅力,这一点也是作家的大胆之处和过人之处。
作品是一个作家文学精神的外在体现之一。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魅力,牛巴马日在文革十年中沉睡,是一种象征;阿卓反复扶起庄稼的动作描写,是一种象征;文本用一段象征的描述结尾,是一种象征。《红楼梦》、杀猪刀、旱烟袋和猎枪这四个道具既是艾祖国经历的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串联物、更是象征了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作家在小说中对现实的处理不是妥协,而是追求一种积极地“活着”的人生进取精神,绝望无奈的叹息几乎不存在,积极“活着”就是哲学。作家通过这样的处理,把人与社会的复杂性、艰难沉痛与生命无奈的抗争性,美好向往和“活着”进取精神的完美融合。这些描写,是作家的个性思想和艺术气质在人物身上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