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华天宝富饶地,
古色古香文化城。
风光旖旎尽览胜,
绘画雕刻翰墨飘。
这首诗作虽然不是那么押韵合仄,但尼木人却是耳熟能详,因为它涵盖囊括了尼木的特色与优势,代表了尼木人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朴素情感。
尼木,人文荟萃,古韵悠长,位于烟波浩渺的普松湖畔,浊浪滔天的雅江之滨,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七大贤臣之一吞弥·桑布扎和名噪中外的藏汉经文翻译家白若瓒纳的故乡。尼木县是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友善和睦相处,形成了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上,这一带曾是留军屯田的移民开发地区,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大融合,逐步形成了兼容并蓄、雅俗纷呈、光彩斑斓的地域文化氛围。星罗棋布的古建筑群和水磨长廊、吞普古堡给尼木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是前后藏的结合部,拉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穿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湿地、温泉、草甸等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牧产品资源。尼木文化底蕴深厚,为西藏文字的发源地,也是全藏著名的民族手工业最为集中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2009年,尼木县被国家林业局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以高山雪峰、巨大的洪积扇为背景与依托,以古树名木众多令人震撼,人工林连绵成片效益显著,天然灌木林典型发育,大型圆柏残林弥足珍贵,溪流婀娜多姿为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文景观以藏文创制人吞弥·桑布扎诞生地为代表,以尼木三绝,尤其是藏香制作最具吸引力。尼木森林公园的人文景观大大提升了森林公园的文化品位。大气雄浑的自然景观与内容厚重的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尼木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2013年,吞巴景区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2014年,吞巴景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最美乡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尼木县作为拉萨市周边旅游规划的重要支柱之一,2014年,经过层层筛选、评比,尼木吞巴景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建成西藏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展示区,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惠及当地百姓。
拉萨市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是前后藏的接合部。但尼木为人所知的原因更主要在于,尼木吞巴是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他创造了藏文字、并将藏香制作技艺留给了吞巴人,使得尼木因藏香、藏纸、雕刻而闻名于世,也使西藏民族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展示区在这里应运而生。
全国首座藏文字主题博物馆座落于此,中心馆里展出的巨幅唐卡讲述着藏文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还收藏着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长达133米的藏文书法长卷。博物馆前面正是涓涓细流的吞巴河,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这条河是世上唯一一条“不杀生之水”。
相传,吞弥·桑布扎在他的故乡尼木县吞达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潜心研制出水磨手工藏香制作工艺,因怕水车转动伤及鱼蛙,他心生悲悯在雅鲁藏布江畔立碑约“江中鱼儿不得入吞巴河”,吞巴水为“不杀生之水”由此闻名遐迩。吞巴景区的藏族讲解员查果告诉大家,吞巴河附近几条江河都有鱼,唯独吞巴河里没有,以前还有科研人员专门对水质进行过研究,但为什么没有鱼仍然不得而知。
吞巴河成就的水磨长廊,是这里蔚为壮美的景观之一。吞巴乡四组的洛桑正在这里不折不扣地展示着传统的手工藏香制作的流程。对于这门手艺,洛桑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情:“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吞弥桑布扎见他的家乡农田甚少,为了给当地百姓一个收入来源或生活依靠,他创造了制香手艺并将此永远流传下来。所以,这儿有300多户人家,家家都掌握着这门手艺,都不需要跑外面去打工,就有稳定的收入。”
尼木吞巴景区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展示区,并由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现场演绎着藏香、藏纸、藏雕刻、藏戏、藏靴、藏鼓、藏陶、藏书法等精湛技艺。尼木旅游起步虽晚,但可开发的资源却十分丰富。吞巴景区、如巴湖景区以及拉萨市第二大高峰琼穆岗嘎景区的先后开发,使尼木县形成三条环形旅游线路,让游客游历文化历史,欣赏高山峡谷,看尽田园风光。
尼木三绝
尼木藏香 吞巴乡生产藏香的技术就是由吞弥·桑布扎所传授,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尼木藏香”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区内外广大群众青睐。目前,吞巴乡406户群众中有249户作香,有水磨283盘,是全西藏最著名的藏香原产地之一。
在尼木藏香的制作流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制作香砖。水磨便是这一步骤的重要工具。制香工人将精选的柏木放在水磨中,把它磨碎,然后再做成水磨边上堆放的泥塔。据介绍,这些泥塔要晒上20多天才能彻底晒开,最后用模具制成香砖就可以进入到藏香制作的下一个步骤了。水磨研磨后的各种尼木藏香的基础材料,再加入各种香料、藏药后,用开孔牛角挤出一根根黄褐色的泥线,晾干后就是藏香了。
尼木藏纸 尼木藏纸是西藏传统的三大藏纸之一,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曾经畅销区内外。因其特殊的原料配方,使产品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西藏有很多用尼纸印制的文虫经典,至今已保存千余年仍完好无损。目前,尼木藏纸的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手工生产阶段,而且在西藏现今也只有尼木县的塔荣镇还保存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雕刻绘画 普松乡是全西藏最为有名的刻经版的地方,藏区印制经本的手工雕版多使用普松乡产的经版。普松乡现有75户群众都在农闲时以雕刻经版增加收入,全乡有刻经技术人员173人。手工木雕工艺技术不仅适用于刻经版,也可以加工定做旅游纪念品。尼木县藏香厂生产的产品中就有普松乡手工雕刻的“尼木藏香”藏汉文图案。
水天一色如巴湖
尼木,本身就是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而且,是一幅颇懂得取舍的山水画卷。取的是水,烟波浩渺的雅鲁藏布江,目光难以穷极;舍的也是宽广,在高山之地,缩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这就是如巴湖。如巴寺就在如巴湖的旁边,相依相伴。是湖依寺而得名,还是寺依湖得名也不得而知。
如巴湖坐落在普松乡。如巴湖面积不大,但四周水草丰美,风景宜人,是当地人过林卡的好地方。柔美的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郁郁苍苍的杨林、金灿灿的油菜花田、绿油油的青稞、村庄、湖边悠闲吃草的牛羊,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那清朗的一汪水,时而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时而,伴随远处传来的水鸟扑翅声,荡起浮动的涟漪。
在这水天一色的湖面上,有几只斑头雁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在湖面上漂动着。湖畔盛开着黄色、白色、红色、紫色、或叫得出名或叫不出名的野花。湖岸有村落,每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这里就变成了花的海洋,与湖的寂静相辉映。青稞田、金灿灿的油菜花、村落、蓝天白云,组成了一幅浓重的山水图,美丽而自然。人间奇景也不过如此。
夏天,如巴湖畔树影婆娑,绿草茵茵。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县里很多群众或附近的村民都会在湖边过林卡。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感受这里仙境一样的湖光山色,尼木县旅游部门已把这儿建成如巴湖景区。景区内修建了厕所、游步道、停车场、餐厅等基础设施。这个曾经不出名的小湖泊,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旅游景区。
四季皆景日措湖
准确说来,日措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湖泊,它其实更像是一片湿地,只在绿油油的青稞田与黄澄澄的油菜花田中间有着看起来并不算宽的一条湖水。整个尼木乡因为这片日措湖的调节作用,生态环境以及气候都非常舒适。尽管如此,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土地湿度还是非常大的,单膝跪下拍张照片,起来时裤子已经湿了一片。
因为这片日措湖的调节作用,生态环境以及气候都非常舒适。日措湖一年四季皆美景,夏天,这里的青稞田和油菜花特别漂亮,来这里赏景的人们还可以在湖边的树林里过林卡。冬天,这里又成为非常棒的观鸟胜地,在日措湖可以看到黄鸭、赤麻鸭和黑颈鹤等多种珍禽,有几百只之多。站在日措湖畔,置身于青稞田与油菜花田之中,想象着成百上千只美丽的鸟儿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嬉戏的场景,田地里,不时飞过几只蓝色蜻蜓,不禁令人心旷神怡。湖岸边的两处住宅引起众人艳羡,大家不禁感慨道:“能生活在这里,这两家人真是太舒服了。”
写在后面的话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是西藏著名的民族手工业最为集中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因此,尼木,也被称为“拉萨的后作坊”。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尼木人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尼木藏香、尼纸、普松雕刻技艺被称为“尼木三绝”。尼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传统的文化从指间传向四方,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尼木三绝”的无穷魅力。风景绮丽的尼木国家森林公园,囊括了吞巴景区、普松景区、尼木景区和泽南景区4个部分。除了拥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外,尼木国家森林公园内还保存着丰富的藏民族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景区内拥有极富传奇色彩的藏文创始人故居遗址、沿袭原生态传统水磨藏香生产工艺的水磨走廊。悠悠旋转的水磨,述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这些大气雄浑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尼木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如诗的自然画卷。
这些串在“麦穗”上的风景,必将成为尼木旅游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