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保卫黄河》为例对该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生主体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1 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几年来,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保卫黄河》是一首比较“古老”的歌曲,现代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尝试,一改以前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为“激趣——参与——体验”的模式。
2 案例描述
年初,我参评教学能手,题为《保卫黄河》。临讲前十分钟,我才知道配合我讲课的学生竟然没有上过一节正式音乐课!当时我心里很是没有底,不知道这节课能否上好!尽管这样,我仍然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师生问好后,我边用充满神秘色彩的眼神和手势边告诉学生:“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会先辈们的难忘岁月,聆听他们的歌声——《保卫黄河》”。我清楚的记得当我说到“穿越时空的隧道”几个字时,同学们立刻精神一“振”……接下来的导入,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了两个影像片段,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着那些“真实”的画面,同学们兴致盎然,激动地抒发着对黄河的情思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初听歌曲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并提出了四个问题,每组一个问题。在设问题时,我没有忘记给学生以鼓励的眼神——认真听、仔细想,答案很容易找到!听完后,小组讨论、交流、互助,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然后我让他们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答案告诉大家!让我意外的是同学们竟然以小组为单位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分段欣赏,我同样运用简短的语言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首歌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是却给了我们如此这般鼓舞人心的感受!除了刚才我们所说的速度快、力度强、节奏有力以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现形式,才使得音乐具有如此这般魅力呢?下面咱们就一点一点的来分析!(当然我仍然没有忘记运用我的手势和神秘的表情!)”这时候,我发现不少同学竟然校正了自己的坐姿!难道这不是他们准备仔细聆听的、一定要找出答案的心理表现吗?我对他们微笑着。“好,首先我们来听第一遍歌词,注意思考歌曲采用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的艺术效果?”十几秒的欣赏结束以后,我问同学们:“这部分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并同时用手势做举手状(我怕他们说不出,示意音乐程度好一点的同学来回答)没想到同学们又同时说——齐~唱~,我不由的对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并竖起了大拇指!得到认可的同学们的情绪更加高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就这样,当他们说出正确答案时,我就用手势、用目光来鼓励他们,当他们找不到答案时我就一点一滴的引导他们说出来!他们听得更加认真仔细,问题回答的更加积极热情!时间过得很快,分段欣赏及复听歌曲部分的十几道题,在老师设疑引导和学生的仔细聆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之中完成了!整节课几乎都在有条不紊的欣赏中、在情绪高涨的回答中、在教师鼓励的目光和手势中、在学生自我激励的掌声中进行的……课讲完了,评委们对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3 案例分析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课后总结,我有了一“省”、两“悟”和两“得”。
“省”的是: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也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道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呀!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认识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的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把学生表现欲强和音乐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的观察,主动的探索,使学习音乐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了它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集中,不需要教师大嗓门地喊叫“坐端正”;不需要教师担心谁没听见;不需要……课堂没有了批评;课堂没有了“死角”;课堂没有了“捣蛋鬼”;课堂有了主动、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课堂有了创造力……
“悟”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创造一个师生相容的心理环境。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彼此相容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老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相信他讲授的道理,愿意跟他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节课的成功,我想源于课前我与同学们的五分钟的和谐相处以及课堂中我的亲切和微笑。
“悟”之二:我们教师要关注和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应该紧紧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能够很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堂中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掌声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得”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影像资料以及出示实物、图片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真实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之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大胆设疑、穿插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创造探索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4 案例总结
从这节课中,我更加理解了“激趣”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音乐课堂中正确的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1 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几年来,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保卫黄河》是一首比较“古老”的歌曲,现代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尝试,一改以前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为“激趣——参与——体验”的模式。
2 案例描述
年初,我参评教学能手,题为《保卫黄河》。临讲前十分钟,我才知道配合我讲课的学生竟然没有上过一节正式音乐课!当时我心里很是没有底,不知道这节课能否上好!尽管这样,我仍然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师生问好后,我边用充满神秘色彩的眼神和手势边告诉学生:“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会先辈们的难忘岁月,聆听他们的歌声——《保卫黄河》”。我清楚的记得当我说到“穿越时空的隧道”几个字时,同学们立刻精神一“振”……接下来的导入,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了两个影像片段,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着那些“真实”的画面,同学们兴致盎然,激动地抒发着对黄河的情思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初听歌曲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并提出了四个问题,每组一个问题。在设问题时,我没有忘记给学生以鼓励的眼神——认真听、仔细想,答案很容易找到!听完后,小组讨论、交流、互助,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然后我让他们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答案告诉大家!让我意外的是同学们竟然以小组为单位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分段欣赏,我同样运用简短的语言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首歌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是却给了我们如此这般鼓舞人心的感受!除了刚才我们所说的速度快、力度强、节奏有力以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现形式,才使得音乐具有如此这般魅力呢?下面咱们就一点一点的来分析!(当然我仍然没有忘记运用我的手势和神秘的表情!)”这时候,我发现不少同学竟然校正了自己的坐姿!难道这不是他们准备仔细聆听的、一定要找出答案的心理表现吗?我对他们微笑着。“好,首先我们来听第一遍歌词,注意思考歌曲采用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的艺术效果?”十几秒的欣赏结束以后,我问同学们:“这部分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并同时用手势做举手状(我怕他们说不出,示意音乐程度好一点的同学来回答)没想到同学们又同时说——齐~唱~,我不由的对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并竖起了大拇指!得到认可的同学们的情绪更加高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就这样,当他们说出正确答案时,我就用手势、用目光来鼓励他们,当他们找不到答案时我就一点一滴的引导他们说出来!他们听得更加认真仔细,问题回答的更加积极热情!时间过得很快,分段欣赏及复听歌曲部分的十几道题,在老师设疑引导和学生的仔细聆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之中完成了!整节课几乎都在有条不紊的欣赏中、在情绪高涨的回答中、在教师鼓励的目光和手势中、在学生自我激励的掌声中进行的……课讲完了,评委们对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3 案例分析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课后总结,我有了一“省”、两“悟”和两“得”。
“省”的是: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也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道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呀!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认识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的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把学生表现欲强和音乐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的观察,主动的探索,使学习音乐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了它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集中,不需要教师大嗓门地喊叫“坐端正”;不需要教师担心谁没听见;不需要……课堂没有了批评;课堂没有了“死角”;课堂没有了“捣蛋鬼”;课堂有了主动、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课堂有了创造力……
“悟”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创造一个师生相容的心理环境。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彼此相容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老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相信他讲授的道理,愿意跟他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节课的成功,我想源于课前我与同学们的五分钟的和谐相处以及课堂中我的亲切和微笑。
“悟”之二:我们教师要关注和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应该紧紧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能够很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堂中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掌声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得”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影像资料以及出示实物、图片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真实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之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大胆设疑、穿插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创造探索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4 案例总结
从这节课中,我更加理解了“激趣”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音乐课堂中正确的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