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来自16个州市的741名村“两委”干部学员的调查和分析,表明云南省第五届村“两委”干部能认真履行职责,在推动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困难、问题以及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村“两委”,工作现状,云南
村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自1998年11月4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到现在已有16年。云南省也从2000年开始村改委,到2013年6月底,已完成了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省共产生村(社区)党组织委员69389名,村(居)委会成员70125名。目前,第五届村“两委”干部已经履职一年多,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来自16个地州市的741名村“两委”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为进一步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1.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基本情况
741名村“两委”干部分别来自16个州市129个市县 584个乡镇741个村(社区),全部为中共党员。男干部630人,女干部111人,男干部人数明显多于女干部;年龄最大者为64岁,年龄最小者为23岁,平均年龄43岁。除汉族外有23个少数民族342人,占总人数的46.15%,人数最少的民族为阿昌族、布依族和摩梭人,各1人;人数较多的民族为汉族399人,彝族83人,哈尼族42人,傣族40人等。
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有初、高中学历的有434人占总数的58.57%,小学学历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89%,有中专学历的有92人,占总人数的12.41%,有大专学历的168人,占总人数的22.86%,本科学历的有33人,占总数的4.45%。说明本届村“两委”干部的学历层次比往届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任职情况来看,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430人,担任村(社区)主任的179人,担任副书记的5人,担任副主任的9人,担任党组织书记、村主任 “两肩挑”的118人。在741名学员中有大学生村官34人。
2.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工作状况
从问卷调查、访谈情况来看,针对村“两委”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而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的工作表现大体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这一部分人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有高中以上学历,并且长期从事村务工作,对农村基层工作十分熟悉;能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领导能力强,能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深得村民的心,群众基础好。他们大多是县市级、乡镇干部下派的工作人员、村里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
(2)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缺乏工作经验。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有思想、有知识、眼界广、政治理论水平高,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以及最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富有较强的责任心,渴望能带领导村民脱贫,但缺乏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应急事件处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综合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老书记、老党员,在村里德高万重,群众基础较好,做群众工作能力强。但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是中学或小学毕业,政策理论水平也不高,思想保守,接收新事物较慢,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方面有待提高。
(4)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会致富,敢作为。主要指的是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这些人见识广,致富能力强,但政策理论水平低,农村工作经验不丰富,责任心、奉献精神不强,。
3.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1 综合素质不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较弱。
从对741名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基本情可知,第五届村“两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以及性別比例与往届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老支书、老主任只有小学、中学文化。一些村班子成员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的落实、执行政府的决策。一些村班子成员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中只会用老办法、老经验,墨守成规。还有部分村班子成员不会运用政策法律法规来处理群众矛盾、问题,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的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引起村民的不满[1]。并且大多 村“两委”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弱,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们渴望村干部带领增收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村班子成员由于见识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科学谋划发展、领导发展和带头致富的能力,因此很多地区发展长期滞后。
3.2村“两委”关系难协调
在我国农村,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村级组织。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村“两委”关系是否协调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村支部是领导核心,村委会是具体的组织者、执行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村支部与村委会相互争权,相互对立、互不配合的现象[2],一些村委会相对集权,不让村支部插手村务;一些村支部权力较大,村委会成为它的支配对象,因此毛军吉(2001)在对湖南省500个村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得出村“两委”关系协调的只有40.1%的结论[3],在云南部分地区仍存在两委关系难协调的情况。因此村“两委”关系不顺已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3.3村“两委”干部经济待遇偏低。
目前,村干部的责权利不对等,村干部承担的事务多、责任大、但利益保障较弱[4]。云南省村干部的待遇在600~1500元之间不等,且大多没有养老保险等其它保险。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小到牲口吃庄稼,大到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正是村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繁杂的工作、一家人的生计,村干部面临着两手抓,但两手都抓不好的困境。同时由于村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因此存在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待遇没差别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3.4村“两委”干部后继无人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省12万名村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一半,50岁以上的超过1/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妇女比例偏低、少数民族比例偏低的“一高三低”情况[5]并且大多有能力、有文化、脑子活,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留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和妇女,因此村“两委”干部面临着难培养难选拔、后继无人的现象。
4.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4.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
针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受教育程度、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一是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切实掌握村干部的需求与不足,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培训,特别是政策法律法规、种植、养殖、加工、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二是通过在职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村干部的学历水平,可采取自愿为主、政府引导的形式,鼓励村干部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三是通过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学习、远程教育等方法来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水平和决策执行、科学谋划发展、带头致富等方面的能力。
4.2妥善处理好村“两委”关系
要妥善处理好村“两委”关系,首先应加强村两委职权的内部分权与监管[6]。对两委的职责进行具体详尽的划分,避免职责上的冲突与交叉,同时应扩大村代表、村党员的权限,加强他们对村两委职权的监督。其次村干部素质的高低,是维系村两委关系协调与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村民主化和政治文明的基础[7],因此应加强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素质。最后要不断推进村民自治,严把选举和党员发展关。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和政策,两委班子分别由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选举产生[8],因此要严把入口关,确保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下,选举出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法制意识强、确实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好村官。
4.3改善村“两委”工作环境,适当提高村“两委”干部待遇。
从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到,一些村办公条件差、活动场所简陋,会议、活动都在露天下开展,党员教育、村民培训因没有场所、经费而搁浅。同时村干部待遇低,一些党小组长没有工作补贴,因此转岗外流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改善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条件,抓好活动场所的建设,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并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补贴为辅”的原则,完善村“两委”干部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制度[9]。
4.4积极推进、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有理想、有文化,富有激情、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他们的到來能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年龄和性别结构,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鼓励那些有志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苏钢.长春市村干部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赵恩朋.关于“村两委”关系制约因素的思考.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J],2009:53-55
[3]毛军吉,陈远章.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及其对策—对湖南省500个村的调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2001,1:21-23
[4]张泽.贫困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手册[z].昆明,2009
[6]赵艳芝,张冰.农村两委合一后的现状问题与村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224-229
[7]郝碧峰.当前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原因分析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4
[8]高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两委“两张皮”问题的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9-13
[9]勾星武.文山州村“两委”干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1):112-115
关键词:村“两委”,工作现状,云南
村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自1998年11月4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到现在已有16年。云南省也从2000年开始村改委,到2013年6月底,已完成了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省共产生村(社区)党组织委员69389名,村(居)委会成员70125名。目前,第五届村“两委”干部已经履职一年多,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来自16个地州市的741名村“两委”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为进一步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1.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基本情况
741名村“两委”干部分别来自16个州市129个市县 584个乡镇741个村(社区),全部为中共党员。男干部630人,女干部111人,男干部人数明显多于女干部;年龄最大者为64岁,年龄最小者为23岁,平均年龄43岁。除汉族外有23个少数民族342人,占总人数的46.15%,人数最少的民族为阿昌族、布依族和摩梭人,各1人;人数较多的民族为汉族399人,彝族83人,哈尼族42人,傣族40人等。
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有初、高中学历的有434人占总数的58.57%,小学学历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89%,有中专学历的有92人,占总人数的12.41%,有大专学历的168人,占总人数的22.86%,本科学历的有33人,占总数的4.45%。说明本届村“两委”干部的学历层次比往届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任职情况来看,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430人,担任村(社区)主任的179人,担任副书记的5人,担任副主任的9人,担任党组织书记、村主任 “两肩挑”的118人。在741名学员中有大学生村官34人。
2.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工作状况
从问卷调查、访谈情况来看,针对村“两委”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而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的工作表现大体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这一部分人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有高中以上学历,并且长期从事村务工作,对农村基层工作十分熟悉;能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领导能力强,能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深得村民的心,群众基础好。他们大多是县市级、乡镇干部下派的工作人员、村里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
(2)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缺乏工作经验。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有思想、有知识、眼界广、政治理论水平高,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以及最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富有较强的责任心,渴望能带领导村民脱贫,但缺乏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应急事件处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综合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老书记、老党员,在村里德高万重,群众基础较好,做群众工作能力强。但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是中学或小学毕业,政策理论水平也不高,思想保守,接收新事物较慢,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方面有待提高。
(4)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会致富,敢作为。主要指的是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这些人见识广,致富能力强,但政策理论水平低,农村工作经验不丰富,责任心、奉献精神不强,。
3.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1 综合素质不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较弱。
从对741名村“两委”干部学员的基本情可知,第五届村“两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以及性別比例与往届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老支书、老主任只有小学、中学文化。一些村班子成员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的落实、执行政府的决策。一些村班子成员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中只会用老办法、老经验,墨守成规。还有部分村班子成员不会运用政策法律法规来处理群众矛盾、问题,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的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引起村民的不满[1]。并且大多 村“两委”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弱,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们渴望村干部带领增收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村班子成员由于见识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科学谋划发展、领导发展和带头致富的能力,因此很多地区发展长期滞后。
3.2村“两委”关系难协调
在我国农村,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村级组织。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村“两委”关系是否协调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村支部是领导核心,村委会是具体的组织者、执行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村支部与村委会相互争权,相互对立、互不配合的现象[2],一些村委会相对集权,不让村支部插手村务;一些村支部权力较大,村委会成为它的支配对象,因此毛军吉(2001)在对湖南省500个村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得出村“两委”关系协调的只有40.1%的结论[3],在云南部分地区仍存在两委关系难协调的情况。因此村“两委”关系不顺已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3.3村“两委”干部经济待遇偏低。
目前,村干部的责权利不对等,村干部承担的事务多、责任大、但利益保障较弱[4]。云南省村干部的待遇在600~1500元之间不等,且大多没有养老保险等其它保险。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小到牲口吃庄稼,大到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正是村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繁杂的工作、一家人的生计,村干部面临着两手抓,但两手都抓不好的困境。同时由于村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因此存在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待遇没差别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3.4村“两委”干部后继无人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省12万名村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一半,50岁以上的超过1/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妇女比例偏低、少数民族比例偏低的“一高三低”情况[5]并且大多有能力、有文化、脑子活,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留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和妇女,因此村“两委”干部面临着难培养难选拔、后继无人的现象。
4.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4.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
针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受教育程度、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一是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切实掌握村干部的需求与不足,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培训,特别是政策法律法规、种植、养殖、加工、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二是通过在职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村干部的学历水平,可采取自愿为主、政府引导的形式,鼓励村干部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三是通过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学习、远程教育等方法来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水平和决策执行、科学谋划发展、带头致富等方面的能力。
4.2妥善处理好村“两委”关系
要妥善处理好村“两委”关系,首先应加强村两委职权的内部分权与监管[6]。对两委的职责进行具体详尽的划分,避免职责上的冲突与交叉,同时应扩大村代表、村党员的权限,加强他们对村两委职权的监督。其次村干部素质的高低,是维系村两委关系协调与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村民主化和政治文明的基础[7],因此应加强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素质。最后要不断推进村民自治,严把选举和党员发展关。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和政策,两委班子分别由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选举产生[8],因此要严把入口关,确保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下,选举出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法制意识强、确实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好村官。
4.3改善村“两委”工作环境,适当提高村“两委”干部待遇。
从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到,一些村办公条件差、活动场所简陋,会议、活动都在露天下开展,党员教育、村民培训因没有场所、经费而搁浅。同时村干部待遇低,一些党小组长没有工作补贴,因此转岗外流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改善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条件,抓好活动场所的建设,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并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补贴为辅”的原则,完善村“两委”干部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制度[9]。
4.4积极推进、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有理想、有文化,富有激情、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他们的到來能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年龄和性别结构,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鼓励那些有志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苏钢.长春市村干部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赵恩朋.关于“村两委”关系制约因素的思考.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J],2009:53-55
[3]毛军吉,陈远章.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及其对策—对湖南省500个村的调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2001,1:21-23
[4]张泽.贫困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手册[z].昆明,2009
[6]赵艳芝,张冰.农村两委合一后的现状问题与村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224-229
[7]郝碧峰.当前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原因分析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4
[8]高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两委“两张皮”问题的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9-13
[9]勾星武.文山州村“两委”干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