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运用,国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其在管理上也逐渐从传统管理方法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其管理质量对高校自身教育水平有重大影响,对高校优良社会公众形象的建立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化时期背景下,高校在人事管理上也应重视其信息化建设程度,为高校自身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所谓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组织机构在进行自身人事管理过程中,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管理中,构建网络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人事数据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人事资源信息化。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高校为了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越来越多地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自身人事管理当中,努力实现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人事管理者从传统复杂的业务工作和考勤管理中解放出来,在降低了管理者劳动强度的同时,显著提升高校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
一、高校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价值
(一)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显著减少人事管理成本
近年来,随着人才的增多和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高校中教职员工数量不断增多,且存在人员流动频繁、职称晋升和学历教育更新速度加快等情况,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给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人事管理质量,势必要投入更多人工成本[1]。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人事管理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人才管理和管理创新等,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本支出。
(二)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人事管理科学规范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从而将原本分散的信息集中、统一起来,形成职工信息库,构建的人事管理系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生成结构化数据,根据需要形成统计报表,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实现原本难查的文档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形成统一的标准,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人事管理科学规范性。
(三)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传统人事管理流程相对来说缺乏规范性,且手工形式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错误率,常常存在前后统计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而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可以显著提高高校各个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凭借规范、准确的数据库,确保运算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高校人事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准确的管理信息数据能够为高校领导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保障。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要想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观念上真正提高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的意识。随着高校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人事信息化建设对人事部门也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对管理认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有哪些好的方法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新要求。因此一定要先树立全局观念,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媒体及传播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做到真正意义地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在具体进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可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组织管理主要由人事规划和人事管理分析两部分构成。在人事规划中,主要涉及到高校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工作,主要包括有高校教职工的数量、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工作情况等内容,从而便于为高校人事管理提供参考;而人事管理分析则主要指与高校历史数据或者人事规划方案中的预测数据从整体上开展横向比较,比较内容主要有:组织规模、职工年龄、薪资总额、学历分布、薪酬增长幅度以及人力成本等等。在人事管理分析这一模块中,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需要构建职位数据信息库,录入高校教职员工岗位职位归类和职位信息,并将其制作成分类图,以便直观评价每个职位的工作情况,从而为高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福利管理提供测评的数据[2]。
(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即为人力资源,要想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发挥教职员工自身作用价值,必须要重视高校中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人才培训的信息化建设[3]。高校人事管理者可以利用局域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对教职员工展开远程网络教育,达到培訓的目的。并且借助网络开展教职员工继续教育、学分记录、职工培训等,实现高校教职员工集中学习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培训成本支出,且这种培训模式还便于教职员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学习,从而提高了培训效率。另外,培训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开设高校内部业务交流,方便教职员工交流经验,共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绩效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运营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关系着学校中教职员工工资报酬高低以及职工工作能力和潜力的评价,因此绩效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绩效管理可以细分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应用——沟通四个环节。实现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前提应该确定绩效目标,方案的设计又可以分为个人考核和专业考核两个方面。首先在基于高校教职员工个人工作信息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直接采集结果并计算;其次是教职员工绩效表现记录,通过采集定量数据后,实施量表考核关键事件记录和述职总结等;最后对教职员工进行业绩评估,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员工升迁和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
(四)薪酬福利信息化建设
高校人事管理中薪酬福利是其重要部分,教职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内容主要包含:薪酬计算方法、薪金水平确定、薪酬分析和人力成本等[4]。首先需确定薪酬的计算方式,凭借考勤制度对薪酬进行调整,根据教职员工的基础信息库信息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也可以根据职工职位、教师职称等具体统计分析其薪资水平,这一过程的实现借助计算机便可进行信息化计算。实现薪酬福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详细地将人员奖罚、工资发放、福利管理等信息反映出来,以便及时补充教职员工职称变动、岗位变动等情况,生成工资变动等信息。最后再将其制作成工资月报表和个人工资表,实现信息化统计和查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地,加强自身人事管理,促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为此,高校应摒弃传统陈旧人事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明,陈佳秀,郑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如何跳出效率“天花板”[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48-49.
[2]张海莹.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6,(11):232.
[3]王建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及对策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03):89-92.
[4]吴宝玲.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8):28-30.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所谓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组织机构在进行自身人事管理过程中,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管理中,构建网络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人事数据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人事资源信息化。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高校为了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越来越多地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自身人事管理当中,努力实现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人事管理者从传统复杂的业务工作和考勤管理中解放出来,在降低了管理者劳动强度的同时,显著提升高校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
一、高校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价值
(一)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显著减少人事管理成本
近年来,随着人才的增多和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高校中教职员工数量不断增多,且存在人员流动频繁、职称晋升和学历教育更新速度加快等情况,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给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人事管理质量,势必要投入更多人工成本[1]。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人事管理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人才管理和管理创新等,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本支出。
(二)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人事管理科学规范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从而将原本分散的信息集中、统一起来,形成职工信息库,构建的人事管理系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生成结构化数据,根据需要形成统计报表,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实现原本难查的文档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形成统一的标准,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人事管理科学规范性。
(三)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传统人事管理流程相对来说缺乏规范性,且手工形式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错误率,常常存在前后统计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而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可以显著提高高校各个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凭借规范、准确的数据库,确保运算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高校人事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准确的管理信息数据能够为高校领导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保障。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要想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观念上真正提高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的意识。随着高校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人事信息化建设对人事部门也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对管理认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有哪些好的方法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新要求。因此一定要先树立全局观念,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媒体及传播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做到真正意义地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在具体进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可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组织管理主要由人事规划和人事管理分析两部分构成。在人事规划中,主要涉及到高校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工作,主要包括有高校教职工的数量、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工作情况等内容,从而便于为高校人事管理提供参考;而人事管理分析则主要指与高校历史数据或者人事规划方案中的预测数据从整体上开展横向比较,比较内容主要有:组织规模、职工年龄、薪资总额、学历分布、薪酬增长幅度以及人力成本等等。在人事管理分析这一模块中,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需要构建职位数据信息库,录入高校教职员工岗位职位归类和职位信息,并将其制作成分类图,以便直观评价每个职位的工作情况,从而为高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福利管理提供测评的数据[2]。
(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即为人力资源,要想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发挥教职员工自身作用价值,必须要重视高校中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人才培训的信息化建设[3]。高校人事管理者可以利用局域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对教职员工展开远程网络教育,达到培訓的目的。并且借助网络开展教职员工继续教育、学分记录、职工培训等,实现高校教职员工集中学习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培训成本支出,且这种培训模式还便于教职员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学习,从而提高了培训效率。另外,培训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开设高校内部业务交流,方便教职员工交流经验,共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绩效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运营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关系着学校中教职员工工资报酬高低以及职工工作能力和潜力的评价,因此绩效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绩效管理可以细分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应用——沟通四个环节。实现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前提应该确定绩效目标,方案的设计又可以分为个人考核和专业考核两个方面。首先在基于高校教职员工个人工作信息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直接采集结果并计算;其次是教职员工绩效表现记录,通过采集定量数据后,实施量表考核关键事件记录和述职总结等;最后对教职员工进行业绩评估,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员工升迁和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
(四)薪酬福利信息化建设
高校人事管理中薪酬福利是其重要部分,教职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内容主要包含:薪酬计算方法、薪金水平确定、薪酬分析和人力成本等[4]。首先需确定薪酬的计算方式,凭借考勤制度对薪酬进行调整,根据教职员工的基础信息库信息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也可以根据职工职位、教师职称等具体统计分析其薪资水平,这一过程的实现借助计算机便可进行信息化计算。实现薪酬福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详细地将人员奖罚、工资发放、福利管理等信息反映出来,以便及时补充教职员工职称变动、岗位变动等情况,生成工资变动等信息。最后再将其制作成工资月报表和个人工资表,实现信息化统计和查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地,加强自身人事管理,促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为此,高校应摒弃传统陈旧人事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明,陈佳秀,郑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如何跳出效率“天花板”[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48-49.
[2]张海莹.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6,(11):232.
[3]王建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及对策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03):89-92.
[4]吴宝玲.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