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读者忧心忡忡地向我讨教:
在我们家,奶奶对孩子更像溺爱的妈妈,我这个亲妈反而像后妈——我总是觉得在和奶奶抢这个孩子的亲密权,无法平衡;一开口和奶奶沟通带孩子的方法,就不自觉带有火药味(我都不敢开口了,但是又实在看不过去)。
奶奶没来之前,都已经慢慢会自己吃了,要喂还不肯;奶奶一来,抱在怀里一口一口喂,马上不自己吃了。原本去厕所大小便正慢慢形成习惯;奶奶一来,吱声就行,她给抱起拉盆里、拉垃圾桶里甚至拉地上,自己再搞卫生。
总之,所有已经在培养的独立能力,都被毁了。
当我们生了孩子、当了妈妈之后,必须做下面这个选择题:
选项一,自己当全职妈妈。
这意味着妈妈不再有经济收入,而且爸爸的赚钱能力也得有一定水平。全职妈妈其实更考验人,它的难度和付出不亚于管理一个团队。此外,大多数女性还担心因此跟社会脱节。更可怕的结果是,依赖了丈夫的经济收入,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地位,从而破坏了夫妻间的平衡。
所以,全职妈妈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并能做得好的。
选项二,把孩子送托儿机构
可惜的是,我们父母辈那种单位办的、福利性质的托儿所早已踪迹全无,目前能够依靠的托儿机构都是商业化的,收费都不便宜;而且园所还不多,想要都没有。
选项三,请个保姆带孩子
带孩子的保姆月工资三千到八千,当妈的如果没把握赚回这笔钱,不如回家自己带。让保姆带小孩,你还可能为保姆素质不高而烦恼、担忧,如果保姆再有一些为了自己方便省事不给孩子换尿布换裤子之类的行径,就更让坐在办公室的你烦恼不已了。
选项四,让老人家带孩子。
两大好处显而易见——第一,贴心贴肠,忠心耿耿,对孙辈比对自己的儿女还好,这份血缘情感,估计保姆和托儿机构都没有办法PK;第二,省钱。在中国老人家带小孩大多数不仅不收钱,还会倒贴钱。就算收的也就收个实际支出的成本价。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钱其实蛮重要,你可以好好计算一下老人家帮咱们省下来的钱。
四个选项一分析,你会发现:对于一个事业有点小追求,经济实力不那么强大,又想把孩子带得好一些的妈妈来说,选项四实在是最现实最理想、最实惠也最放心的选择。
当然了,我们也不该回避问题。
父母一辈,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原因,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生活理念,和我们都有着巨大的鸿沟和差异。我们怎样面对这个差异?是一定要去按照某一方的观念纠正,还是双方逐渐地、体谅式地去填补、修补,效果上其实有很大差别。
毕竟,老人家省下的花销,是你本该支出的;老人家付出的劳动,是你本该亲力亲为的——不管老人家的做法多么落伍,你在跟老人家沟通之前,都要记得心存感激。
是否心存感激,沟通效果完全不一样。
每次你要跟老人家提意见、谈看法,给老人家用新育儿知识洗脑之前,都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老人家的想法,这样你说出来的话会大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会满意很多。
很多亲子沟通太强调“术”,比如第一步说什么,第二步说什么……我经常记不住。比起那些“术”,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情”,尤其是对我们的亲人——情到了,意就能到。
几千年来,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卢梭到杜威,每个时期都有对孩子到底该严厉还是该宠爱的争论。就像父母是我们无法去选择的一样,在孩子长大的年代里,我们也必然会和孩子有观念的冲突。
既然如此,我很想斗胆说一句:教育,以及养育,其实是没有谁对谁错这些绝对标准的。我觉得,首先要营造的,是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然后,充分地运用我们的智慧,尽量化解其中的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标准不妨宽松一些。
另外,我也想作为一个过来人,谈谈我的真实感受。
在我看来,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要怎么吃饭,要怎么睡觉,要怎么如厕训练——没有完全正确的做法。
我们发现,小孩终究是要学会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无论奶奶是不是追着喂饭,无论孩子是不是午睡,无论我们把尿还是不把尿——正常的孩子,没有长大了不会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的,他们也不会因此产生很大能力差别,无论那些专家如何危言耸听。
新手妈妈认为天大的事情,在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大了的妈妈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重大——孩子,终究都会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蓬蓬勃勃长大的。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的,其实是一种让我们自己舒服,因此孩子也会觉得舒服的方式。
我们要给我们自己这个自由,也应该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的自由。
我跟很多老人家交谈过,他们的很多过度保护,过度穿衣服,过度在乎孩子吃饭,其实来源于一种压力,只有责任而没有自由的压力——
我要是带不好这孙子,我怎么对得起你们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育儿风格,奶奶的做法跟妈妈的就是不一样,就像一个游戏有两种玩法。毕竟每个孩子都擅长根据不同家长的方式,从中逐渐适应,并找到自己处理的方法。就像在严厉的爸爸面前,孩子会老实很多;在慈爱的妈妈面前,孩子会娇嗲很多。
而且,只有老人跟孩子之间,才有真正意义的天伦之乐。日本的藤幼儿园曾经邀请一批已经老得要坐轮椅的老人到幼儿园来,让孩子们跟他们相处,结果老人们度过了他们最愉快的一段时光,孩子们也感受到浓郁的慈爱。
相比我们这些“事业正在上升期”的妈妈来说,老人更有时间和心境来无条件、无底线地爱小孩。让老人跟孙辈相爱,是他们人生的共同需要。孩童年代被适当宠溺,全心接纳,必定会培养更多同情心,必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再说了,父母对孩子很难做到真正无条件的接纳,老人们却可以轻易做到。想想你的小孩,曾经被这样无条件宠溺过,难道不是他人生最大最大的福分之一?
享受了好处的我们,必须也是懂得老人的付出、理解他们的宠爱的人。而且,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感,也是靠我们给予的。在老人和孩子面前,我们代表着活力和生机;只要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如此定位,就不用担心在孩子心目中,谁更像亲妈了。
妈妈和奶奶,是联盟而不是对手;奶奶不是抢夺孩子爱的人,而是给孩子增加爱的人。妈妈和奶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人间幸福,让孩子懂得爱的意义——只不过,大家爱的风格不一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