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义生以画名于世。他17岁被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看中,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在“文革”风潮中也随着恩师一同受到冲击,恩师不忍心爱的弟子荒废学业,便把他转介到山水画大师何海霞门下,使他又成了何老的入室弟子。35岁那年,徐义生北上京都,投考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成为李可染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以一身而兼为三位国画大师的入室弟子,这样的从艺经历,在当今中国画坛不说是绝无仅有,至少也可说是凤毛麟角。
徐义生为人低调,像他这样的“响亮出身”,倘若遇上一个定力不足的主儿,早就吹破云霄了,可是我与他交往多年,却从没听他自己讲起过。他不愿意或者说不屑于借老师的名声以自重,画家自应以作品说话。他画得很刻苦,画得很真诚,画得很精彩,而且越来越精彩。这是一个实力派画家凭着一腔赤诚和十分功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艺术巅峰的成功之路,尽管他不事张扬,但他的画名近年来却不胫而走,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我与徐义生相识于画,但结缘于诗。中国艺术家素有“诗画同俦”的传统,倘在古代,能诗能文的画家比比皆是,不能诗反倒成了新闻。可是在现代画坛,随着文人群体的式微和文人传统的凋残,画家与诗人逐渐分道扬镳。画面上诗意的缺失,实际上标示着画家自身诗人气质的缺失。当年苏东坡称道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今几成隔代遗风了。当此之际,徐义生那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那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那苦吟炼句的诗人笔墨,那山水寓情的诗人视角,统统借助于他的那枝画笔,流泻于尺幅绢素。这使他在众多山水画家中,卓然特立,生面别开。而我恰恰是先从他的画中,看出了浓浓的诗意,继而溯源以求之,才与他结上诗缘的。
那一年,徐义生在深圳举办画展,我一下子就被他画面上的诗情画意所吸引所打动,细细欣赏,又发现他的画题大多是凝练而传神的诗句,我当即对这位画家产生了兴趣,便与他相约深谈。我们的话题自然是从画切入的,不知怎的就转到诗词上。一谈到诗,本来不擅言谈的徐义生登时兴致盎然,滔滔乎不绝,以致忘记了时间,一直聊到深夜。他把他的几首诗词近作抄录给我,我也不揣浅陋地把自己的三首小诗写给了他。要知道,我是从来不肯把自己的浅陋诗作轻易示人的,而徐义生对自己的诗更是“不习惯生人去翻阅它”(语见《徐义生诗词集》后记)。可是为什么我们初次见面,交谈不过几个小时,竟然毫不犹豫地定下诗交呢?我想这就是诗缘了。
几天后,接到徐义生的电话,说他读了我的诗很感动,尤其喜欢其中的《三峡即景》,就连夜用毛笔书成一个诗卷,让我有空来取。一个著名书画家,多少人求他的字画而不可得,如今竟主动为我抄诗以赠,这一回着实轮到我感动了。
从此以后,我与徐义生先生诗翰往还,成为名副其实的诗友。我读了他的很多诗作,对他的心境和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徐义生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悲剧情结的艺术家,他心忧天下,那是一种进退皆忧、无法排解的悲怀;他敏悟多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万物荣枯,山川易色,都会触动他的情思恨缕;他疾恶如仇,直觉的判断永远支配着他的喜怒哀乐,理性的思考很难驾驭他感性的冲动,这使他的诗爱憎分明;他童心未泯,一双眼睛总是带着几分天真,这使他随时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丑和善恶。我曾一度想模仿他的诗风,但是绝对的不成功。我猜想,那是因为我和他的性格差异实在太大了,而且我也没有他那么深厚的功力和才情。不过,恰恰因为性格差异大才正好可以互补。这些年来,每当我心情不好或者工作不顺的时候,我总是最先想到向他倾诉一番,他身世坎坷,经历的事情多,见识也广,他的劝解和疏导往往是最到位最管用的。有时,他也会寄来几首诗词,作为劝解和疏导的辅助。我每每读到这些诗作,心胸也会慢慢开朗起来。
然而也有一两次属于例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角色换了位,由我来扮演劝解和疏导的角色了。譬如2000年夏天,内子前往西安出差,顺路看望徐义生先生。他当时刚刚被任命为艺术学院院长,公务的增加使他不堪其烦乱,而个别小人不断添乱更使他心绪不佳,眼看年华逝去,青春不再,他的感慨由现实延伸到往昔……他让内子带回一首小诗,吐露出这样一种悲凉的情绪:“几回梦里看花开,笑醒梁间紫燕来。虎步猱腰珠在项,明目皓齿玉堆腮。扑天柳絮空惆怅,似水年华久感怀。岁岁韶光浓胜酒,江湖秋老雁徊哀。”我立即给他回赠了一首,却是反其意而用之:“花容不忍对镜开,似水流年枉去来。豪情未减心犹热,夙愿难酬鬓已衰。萧萧黄叶空烂漫,朵朵白云自徘徊。临窗一盏茶代酒,记取卢仝洛中哀。”我不知道我的这次劝解和疏导效果如何,我一直没有问过。但是我确信徐义生先生对我这首小诗还算认可,证据之一就是在他亲自编订出版的《徐义生诗词集》中,这首小诗被收录其中了。
《徐义生诗词集》中还记录了我与作者的另外几次应答酬唱,这说明徐义生也跟我一样,重视这些友人之间的诗缘。在当今功利和欲望不断侵扰人际关系纯洁度的世风中,能够保存这么一片充满诗意的友情空间,实在是难得的人生快事。徐义生先生在寄赠给我的那册诗集的扉页上,又题了一首五律,依然是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苍凉的诗风:“烈风响箭楼,落照射清流。蚌与沙珠老,人从月桂秋。风骚合断代,盛世有穷愁。纵教心不死,枉怀天地忧。”诗后还有一段附言:“侯军见谅,赠书之际,即自嘲相寄,虽云心照,亦斯文之酸也。”感慨与忧郁,自古就是诗家的常态,每每读到徐义生先生这些饱含忧患与沉郁的诗句和题跋,我内心总会被勾起一种回应和感发的诗情。即便原本无意为诗,此时也会诗思如泉涌,跃跃欲试了。
庚寅五月,我与徐义生先生相会于西安,足不出户畅谈了一整天,中午就在他家里享用大嫂做的正宗岐山哨子面。临别之际,徐义生先生以一柄画扇相赠,寥寥数笔,几叶兰花劲展风神。背面则是一首题诗:“雨暗荒城夜已深,寒吹窗隙野云生。难忘荆莽悲辛事,不作红尘尴尬人。笔共烟霞能立意,心同天籁是知音。大潮滚滚言何事,只此悠闲已难寻。”诗后又有小字题跋:“丁亥孟秋,太白别居,与云生消暑联句。今书赠侯军先生,代为别辞。”读后心生感慨。回到深圳,虽说是出差数日积压的杂事堆积如山,但被徐义生诗句和跋语勾起的诗兴却难以按捺,遂草成同韵小诗一首,作为回应:“百年一叹鬓如银,梦里鸿鹄何处寻。铁笔曾挥斑竹泪,雄文空负杜鹃魂。滞身宦海人为客,寄意田园鹤作邻。守望夕阳无限好,余晖满目铄古今。”写罢,长舒一口气,似乎胸中块垒顿消矣。在给徐义生先生的附信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长安别后,未能及时请安,盖因返深即身陷杂务,忙乱异常。然先生题于画扇之诗句,时时萦怀,颇多感慨。今有余暇,依韵作八句,非唱和也,只以抒同怀之情耳。”
徐义生为人低调,像他这样的“响亮出身”,倘若遇上一个定力不足的主儿,早就吹破云霄了,可是我与他交往多年,却从没听他自己讲起过。他不愿意或者说不屑于借老师的名声以自重,画家自应以作品说话。他画得很刻苦,画得很真诚,画得很精彩,而且越来越精彩。这是一个实力派画家凭着一腔赤诚和十分功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艺术巅峰的成功之路,尽管他不事张扬,但他的画名近年来却不胫而走,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我与徐义生相识于画,但结缘于诗。中国艺术家素有“诗画同俦”的传统,倘在古代,能诗能文的画家比比皆是,不能诗反倒成了新闻。可是在现代画坛,随着文人群体的式微和文人传统的凋残,画家与诗人逐渐分道扬镳。画面上诗意的缺失,实际上标示着画家自身诗人气质的缺失。当年苏东坡称道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今几成隔代遗风了。当此之际,徐义生那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那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那苦吟炼句的诗人笔墨,那山水寓情的诗人视角,统统借助于他的那枝画笔,流泻于尺幅绢素。这使他在众多山水画家中,卓然特立,生面别开。而我恰恰是先从他的画中,看出了浓浓的诗意,继而溯源以求之,才与他结上诗缘的。
那一年,徐义生在深圳举办画展,我一下子就被他画面上的诗情画意所吸引所打动,细细欣赏,又发现他的画题大多是凝练而传神的诗句,我当即对这位画家产生了兴趣,便与他相约深谈。我们的话题自然是从画切入的,不知怎的就转到诗词上。一谈到诗,本来不擅言谈的徐义生登时兴致盎然,滔滔乎不绝,以致忘记了时间,一直聊到深夜。他把他的几首诗词近作抄录给我,我也不揣浅陋地把自己的三首小诗写给了他。要知道,我是从来不肯把自己的浅陋诗作轻易示人的,而徐义生对自己的诗更是“不习惯生人去翻阅它”(语见《徐义生诗词集》后记)。可是为什么我们初次见面,交谈不过几个小时,竟然毫不犹豫地定下诗交呢?我想这就是诗缘了。
几天后,接到徐义生的电话,说他读了我的诗很感动,尤其喜欢其中的《三峡即景》,就连夜用毛笔书成一个诗卷,让我有空来取。一个著名书画家,多少人求他的字画而不可得,如今竟主动为我抄诗以赠,这一回着实轮到我感动了。
从此以后,我与徐义生先生诗翰往还,成为名副其实的诗友。我读了他的很多诗作,对他的心境和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徐义生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悲剧情结的艺术家,他心忧天下,那是一种进退皆忧、无法排解的悲怀;他敏悟多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万物荣枯,山川易色,都会触动他的情思恨缕;他疾恶如仇,直觉的判断永远支配着他的喜怒哀乐,理性的思考很难驾驭他感性的冲动,这使他的诗爱憎分明;他童心未泯,一双眼睛总是带着几分天真,这使他随时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丑和善恶。我曾一度想模仿他的诗风,但是绝对的不成功。我猜想,那是因为我和他的性格差异实在太大了,而且我也没有他那么深厚的功力和才情。不过,恰恰因为性格差异大才正好可以互补。这些年来,每当我心情不好或者工作不顺的时候,我总是最先想到向他倾诉一番,他身世坎坷,经历的事情多,见识也广,他的劝解和疏导往往是最到位最管用的。有时,他也会寄来几首诗词,作为劝解和疏导的辅助。我每每读到这些诗作,心胸也会慢慢开朗起来。
然而也有一两次属于例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角色换了位,由我来扮演劝解和疏导的角色了。譬如2000年夏天,内子前往西安出差,顺路看望徐义生先生。他当时刚刚被任命为艺术学院院长,公务的增加使他不堪其烦乱,而个别小人不断添乱更使他心绪不佳,眼看年华逝去,青春不再,他的感慨由现实延伸到往昔……他让内子带回一首小诗,吐露出这样一种悲凉的情绪:“几回梦里看花开,笑醒梁间紫燕来。虎步猱腰珠在项,明目皓齿玉堆腮。扑天柳絮空惆怅,似水年华久感怀。岁岁韶光浓胜酒,江湖秋老雁徊哀。”我立即给他回赠了一首,却是反其意而用之:“花容不忍对镜开,似水流年枉去来。豪情未减心犹热,夙愿难酬鬓已衰。萧萧黄叶空烂漫,朵朵白云自徘徊。临窗一盏茶代酒,记取卢仝洛中哀。”我不知道我的这次劝解和疏导效果如何,我一直没有问过。但是我确信徐义生先生对我这首小诗还算认可,证据之一就是在他亲自编订出版的《徐义生诗词集》中,这首小诗被收录其中了。
《徐义生诗词集》中还记录了我与作者的另外几次应答酬唱,这说明徐义生也跟我一样,重视这些友人之间的诗缘。在当今功利和欲望不断侵扰人际关系纯洁度的世风中,能够保存这么一片充满诗意的友情空间,实在是难得的人生快事。徐义生先生在寄赠给我的那册诗集的扉页上,又题了一首五律,依然是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苍凉的诗风:“烈风响箭楼,落照射清流。蚌与沙珠老,人从月桂秋。风骚合断代,盛世有穷愁。纵教心不死,枉怀天地忧。”诗后还有一段附言:“侯军见谅,赠书之际,即自嘲相寄,虽云心照,亦斯文之酸也。”感慨与忧郁,自古就是诗家的常态,每每读到徐义生先生这些饱含忧患与沉郁的诗句和题跋,我内心总会被勾起一种回应和感发的诗情。即便原本无意为诗,此时也会诗思如泉涌,跃跃欲试了。
庚寅五月,我与徐义生先生相会于西安,足不出户畅谈了一整天,中午就在他家里享用大嫂做的正宗岐山哨子面。临别之际,徐义生先生以一柄画扇相赠,寥寥数笔,几叶兰花劲展风神。背面则是一首题诗:“雨暗荒城夜已深,寒吹窗隙野云生。难忘荆莽悲辛事,不作红尘尴尬人。笔共烟霞能立意,心同天籁是知音。大潮滚滚言何事,只此悠闲已难寻。”诗后又有小字题跋:“丁亥孟秋,太白别居,与云生消暑联句。今书赠侯军先生,代为别辞。”读后心生感慨。回到深圳,虽说是出差数日积压的杂事堆积如山,但被徐义生诗句和跋语勾起的诗兴却难以按捺,遂草成同韵小诗一首,作为回应:“百年一叹鬓如银,梦里鸿鹄何处寻。铁笔曾挥斑竹泪,雄文空负杜鹃魂。滞身宦海人为客,寄意田园鹤作邻。守望夕阳无限好,余晖满目铄古今。”写罢,长舒一口气,似乎胸中块垒顿消矣。在给徐义生先生的附信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长安别后,未能及时请安,盖因返深即身陷杂务,忙乱异常。然先生题于画扇之诗句,时时萦怀,颇多感慨。今有余暇,依韵作八句,非唱和也,只以抒同怀之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