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与创造教育的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a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育名家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总结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氛围,保护创造能力
  小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的是自然的流露,有的是经历错误或怪异答案后的自省,但更多的是在自由空间中智慧的迸发。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和谐、平等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应以友好的态度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造。
  要营造和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一说……”“谁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些语句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关心、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从而构建平等、融洽、友好、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设疑变难,培养创造性能力
  设疑辩难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拥有它,老师就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会比以往学得更有信心。如果学生在自学或听课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难,可能表明孩子存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与不会创造,更反映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性教学。
  1.鼓励质疑
  问题既是激发创造的原动力,又能鼓励学生设疑并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想象力,更能提高学生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 b)h÷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的议论。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该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确与否,最终达成共同意见: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启迪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要探索“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先自己思考,教师切勿急于点拨;如果学生思路不对,钻牛角尖,这时不能放任不管,要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当学生在教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其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A地到B地要2小时,乙从B地到A地要3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人相遇?”学生利用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受阻,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用什么知识去想、去做,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要旁敲侧击地说:“一段路、一堆煤、一项工程……”学生立刻领悟出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把一段路看做单位“1”,甲的工作效率是1/2,乙的工作效率是1/3,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新课程处处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立足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上联是中山先生的意思,下联是我自己的意思。”当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时,教师需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情引导。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有些知识即使理解了,也表达不出,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呆站在那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激励、启迪、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地叙述下去,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3.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还要培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大胆尝试、勇于创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行程问题”时,有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1020千米,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34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还需要多少小时?许多学生这样列式:1020÷(340÷5)-5,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能找出其他简便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又提出三种做法:(1)先求出行1020千米的路程一共需要多少小时,再减去已行的5小时:5×(1020÷340)-5;(2)要求剩下的路程还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分别求出剩下的路程是多少和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020-340)÷(340÷5);(3)把5小时行的340千米看做1份,再求剩余路程里包含了多少个1份:5×(1020-340)÷340。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实际,强化创造能力
  1.加强操作
  科学家认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领会,创新思维才能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结经验,不断拓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迹象。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过程中常常会获得成功,激发动手热情,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以更大地发挥。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1)操作引导: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学生展示并交流方法,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图形是个近似长方形,和三年级学过的长方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把边变得更直一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又会是什么情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分拼,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从中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创造”新知,深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2.引导联想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所创造就必须提出、解决和众人“没想到”的问题,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常常会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进行补充条件的应用题训练:某班有男生25人,?摇?摇?摇 ?摇?摇,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思考后补充出很多条件,如是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五;女生比男生人数少五分之一;比女生多四分之一;占全班人数的九分之五等,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其与之融合,让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真实有用的数学能力。因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认真组织教学,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培养,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其他文献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只要一让写作文学习就会头疼,冥思苦想、抓耳挠腮是许多学生的状态。我想原因除了老师在教学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还有平时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积累,导致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观察是写作的突破口,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指导学生观
期刊
摘 要: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如何将责任教育有效发挥,充分服务于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作者鉴于此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
摘 要: 把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白描”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预设处、重点难点处、学生点评处、课堂小结处和作业布置上合理地留有悬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预设存悬 重难点存疑 评价存思 小结存想 作业存创  国画丹青,总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给欣赏者无限遐想;骚客赋诗,尤其讲究含蓄之美,让读者从有限的词句中体会无穷之妙境。数学课堂教学如能将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高技术含量人才越来越重视,高中数学教育是人才培育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有着紧密联系,而良好个性品质则反作用于高中数学教育。因此,高中数学学习在高度关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育 个性品质  数学使人更聪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高中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 数字资源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以前使用的幻灯片就属于数字资源的一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资源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数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数字资源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因此数字资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及数据库资源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数字资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未知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思想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特别关注变量的取值范围,并用好这些范围限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尽可能避免解题失误,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养成重视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好习惯.  1.相关概念、性质的限制  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分析题意,注意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性
期刊
摘 要: 随着教育普及,高中生愈来愈多,教学方法随之增多。分层教育这个名词开始进入教师的字典里。分层教育指教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让其达到相同或不同学习层次,使其大脑得到最好运用。本文就什么是分层教育和怎样实施分层教育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方法  在中国现存教学体制下,高中生活是学生上大学前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习经历。面对不同类型学生,不同老师会采取不同应对措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高中生在学习数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第二是注重知识系统性。  关键词: 数形结合 系统性 函数问题  开始此文,内心不能平静,或许是我急切地想要和大家分享我在执教三年后对如何学习数学的一点经验,文中或有不合理之处,还望同仁指正;若能对高中生学习数学但凡有些微帮助,那也值得了。  从初中跨度到高中,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感知,需要他们有更强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