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的公社生活还被编成顺口溜,“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赌钱,三个月耕田。”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坚持“人民公社”模式的崖口村显得特立独行。然而,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浓,这个“人民公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鸡犬相闻的“最美村庄”
这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被誉为广东“最美村庄”的崖口村。不过,崖口村的出名,更在于它一直保留着“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全国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潮流时,崖口村在村支书陆汉满的带领下,保留了“人民公社”模式。
现在,崖口村分成三级管理:村委会、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分属各生产队;队长分配每日劳动项目,考核和计算工分;每年早稻和晚稻收割后,生产队总算一次工分;生产大队再核算整个公社的劳动成果和工分。村委会向生产队收购粮食。生产队再根据社员工分分配收入。
不同的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崖口村,在经济上实行“一村两制”:在农业生产上,实行“计划经济”;耕地以外的滩涂、养殖场、工厂等土地,全部出租,实行“市场经济”。出租土地的收入,一部分给全体村民分红,一部分用来补贴低效率的农业生产。
具体的补贴是,村委会以高出市价几倍的价格,向生产队收购粮食;当村民购买粮食时,又以低于市价数倍的价格出售。而且,村子里的“两头人”——60岁以上老人,18岁以下孩子,有免费的口粮供应。
目前,崖口村在社村民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比在工厂打工低。不过,农村生活不必像在工厂那样紧张、急促,崖口村因此被周围村庄羡慕,村民的公社生活还被编成顺口溜,“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赌钱,三个月耕田。”
囤地、租地,不卖地
不过,崖口村并没有陷入贫穷。陆汉满担任村支书三十多年来,已经为三千多人的崖口村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土地。
当珠三角其他村庄几乎都走上土地种工厂的道路后,处于黄金位置的崖口,却反其道而行:陆汉满不断围垦,“囤地”。
按照当初的政策,海滩“谁围垦,谁使用”。崖口村虽然集体出工围垦滩涂,但收效不大。
1990年代,崖口村开始招商引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围垦,这使得近4万亩滩涂落入崖口村囊中。村庄的面积也由此扩大了10倍。从此,中山市28公里海岸线,崖口村就占了1/3。
1990年,崖口村向县政府申请获得1.5万亩的滩涂围垦权。作为条件,围垦后,这块地49%的使用权归镇政府。不久,镇政府与开发商合作,瞄准了这块地,想用8000万元买下崖口村另外51%的土地使用权。
这个方案被陆汉满拒绝,其他村干部也同意陆汉满的意见。崖口村的方案是:8000万仍然留在镇政府手上,镇政府每年向崖口村交租,每年租金645万元。但附带条件是,如果镇政府拖欠租金3年,崖口村无条件收回这片土地的全部使用权。
当时的镇政府领导同意了这个方案。但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该房地产项目刚启动就夭折了,镇政府交不起租金,1998年,崖口村收回了这1.5万亩的滩涂使用权,招商引资重新发包出去建了养殖场。
这是到当时为止,崖口村收到的最大一笔租金,这笔租金除了用于补贴农业,剩下的按人头均分。
商业气息的诱惑
然而,陆汉满和崖口村延续“人民公社”模式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抵御市场经济的影响。
八十年代末,当年到香港、澳门打拼的村民,有人陆续回来了。他们在村里建了当时最漂亮的房子,有的还当了老板,在村子里办了工厂。
村子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味道越来越浓,在商业气息中,人心浮动,这个“人民公社”时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当年拒绝8000万元买断1.5万亩滩涂使用权事件,也引起了后遗症。8000万元,对当时月收入几百元的村民,是个闻所未闻的天文数字;这么多钱,竟然被村委会拒之门外,无论如何让人心里难以平衡。
2001年,30多名不明真相的村民,向上级投诉陆汉满领导的村班子,头一条就是,“村干部贪污腐败,8000万不知去向。”调查的结果,证明了陆汉满的清白。不过,陆汉满也认识到,拥有这么多土地,不一定是好事。他做了一个决定:崖口村实行土地股份制。
2002年,陆汉满把村庄发包出去的围垦地分成两块:其中1万多亩,专用来补贴公社粮食生产;另外2万亩,分配到全村3376个村民手上,平均每人5.5亩地。这5.5亩地没有具体分到个人,但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从此,村民们成为土地的股东。这些被分配的土地及其收益,由一个基金会专门管理。
被孤立的老书记
陆汉满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让村庄恢复了平静。但这种平静下,暗流涌动。
从1990年与当时的镇政府租或卖的博弈开始,崖口村就形成了惯例:对任何土地投资,村里的底线是出租。再后来,有外面的人和村民提出卖地,陆汉满都一口回绝。从此,几乎无人再敢言卖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8年。
当年7月,上级政府希望征收崖口村的一块地。这次,陆汉满还想扛着,沿用村里的惯例,只租不卖。但很快村委会被“围攻”了。监控资料显示,数百村民进入村委会办公室,有的叉腰,有的赤膊,表情激动。
“既然这样了,那就全体表决吧,同意征收的就在征地表决书上按个红手印。”这一次,陆汉满几乎成了孤家寡人,3376个村民中,只有28个不同意征收。崖口村签字同意卖地的村民高达99.14%。“村民都同意征,意见是那么的集中,别的村80%已是大比例。”时任中山市国土局局长何权昌说。
征收协议签完,村民每人可以分到14.2万元,外加近3万元的养老保险。一个四口之家,现金收入就达近60万元。代价是,平均每个有土地股份的村民手上卖掉了3.3亩地。“租地让村民没信心,村民个个都中意一笔钱进口袋,因为今日不知明日事。村民就中意一次分完,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信心。”村干部谭锦鹍说。
陆汉满唯一能做的,是在征地表决书中,空着他的那一栏,这也是唯一一个村支书不参与征地的村庄。
“不卖地的不能当村支书”
在2011年的换届选举中,陆汉满没有被上级政府提为候选人,“不卖地的不能当村支书。”他这样理解。从1974年开始,他担任村支书,37年过去了,如今他72岁,“下岗”了。陆汉满至今没有去领那14.2万元,也没有要政府所买的养老保险。他掏了积蓄自己买了养老保险,银行卡只剩下139元。
在一个冬日的夕阳下,他站在伶仃洋边的大堤上,呆呆地望着滩涂出神。被征收的那片滩涂上,高楼矗立,在夕阳下有些晃眼。
“当这个地方繁华了,它也就不属于崖口了。”陆汉满说。
“我为这个村庄积累了几亿财富,围地三万多亩。每年单返租一项,都是千多万,还不断升值。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烦事就多了,争夺财富支配权的矛盾就激化了。”陆汉满无奈地笑着说。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坚持“人民公社”模式的崖口村显得特立独行。然而,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浓,这个“人民公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鸡犬相闻的“最美村庄”
这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被誉为广东“最美村庄”的崖口村。不过,崖口村的出名,更在于它一直保留着“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全国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潮流时,崖口村在村支书陆汉满的带领下,保留了“人民公社”模式。
现在,崖口村分成三级管理:村委会、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分属各生产队;队长分配每日劳动项目,考核和计算工分;每年早稻和晚稻收割后,生产队总算一次工分;生产大队再核算整个公社的劳动成果和工分。村委会向生产队收购粮食。生产队再根据社员工分分配收入。
不同的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崖口村,在经济上实行“一村两制”:在农业生产上,实行“计划经济”;耕地以外的滩涂、养殖场、工厂等土地,全部出租,实行“市场经济”。出租土地的收入,一部分给全体村民分红,一部分用来补贴低效率的农业生产。
具体的补贴是,村委会以高出市价几倍的价格,向生产队收购粮食;当村民购买粮食时,又以低于市价数倍的价格出售。而且,村子里的“两头人”——60岁以上老人,18岁以下孩子,有免费的口粮供应。
目前,崖口村在社村民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比在工厂打工低。不过,农村生活不必像在工厂那样紧张、急促,崖口村因此被周围村庄羡慕,村民的公社生活还被编成顺口溜,“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赌钱,三个月耕田。”
囤地、租地,不卖地
不过,崖口村并没有陷入贫穷。陆汉满担任村支书三十多年来,已经为三千多人的崖口村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土地。
当珠三角其他村庄几乎都走上土地种工厂的道路后,处于黄金位置的崖口,却反其道而行:陆汉满不断围垦,“囤地”。
按照当初的政策,海滩“谁围垦,谁使用”。崖口村虽然集体出工围垦滩涂,但收效不大。
1990年代,崖口村开始招商引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围垦,这使得近4万亩滩涂落入崖口村囊中。村庄的面积也由此扩大了10倍。从此,中山市28公里海岸线,崖口村就占了1/3。
1990年,崖口村向县政府申请获得1.5万亩的滩涂围垦权。作为条件,围垦后,这块地49%的使用权归镇政府。不久,镇政府与开发商合作,瞄准了这块地,想用8000万元买下崖口村另外51%的土地使用权。
这个方案被陆汉满拒绝,其他村干部也同意陆汉满的意见。崖口村的方案是:8000万仍然留在镇政府手上,镇政府每年向崖口村交租,每年租金645万元。但附带条件是,如果镇政府拖欠租金3年,崖口村无条件收回这片土地的全部使用权。
当时的镇政府领导同意了这个方案。但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该房地产项目刚启动就夭折了,镇政府交不起租金,1998年,崖口村收回了这1.5万亩的滩涂使用权,招商引资重新发包出去建了养殖场。
这是到当时为止,崖口村收到的最大一笔租金,这笔租金除了用于补贴农业,剩下的按人头均分。
商业气息的诱惑
然而,陆汉满和崖口村延续“人民公社”模式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抵御市场经济的影响。
八十年代末,当年到香港、澳门打拼的村民,有人陆续回来了。他们在村里建了当时最漂亮的房子,有的还当了老板,在村子里办了工厂。
村子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味道越来越浓,在商业气息中,人心浮动,这个“人民公社”时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当年拒绝8000万元买断1.5万亩滩涂使用权事件,也引起了后遗症。8000万元,对当时月收入几百元的村民,是个闻所未闻的天文数字;这么多钱,竟然被村委会拒之门外,无论如何让人心里难以平衡。
2001年,30多名不明真相的村民,向上级投诉陆汉满领导的村班子,头一条就是,“村干部贪污腐败,8000万不知去向。”调查的结果,证明了陆汉满的清白。不过,陆汉满也认识到,拥有这么多土地,不一定是好事。他做了一个决定:崖口村实行土地股份制。
2002年,陆汉满把村庄发包出去的围垦地分成两块:其中1万多亩,专用来补贴公社粮食生产;另外2万亩,分配到全村3376个村民手上,平均每人5.5亩地。这5.5亩地没有具体分到个人,但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从此,村民们成为土地的股东。这些被分配的土地及其收益,由一个基金会专门管理。
被孤立的老书记
陆汉满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让村庄恢复了平静。但这种平静下,暗流涌动。
从1990年与当时的镇政府租或卖的博弈开始,崖口村就形成了惯例:对任何土地投资,村里的底线是出租。再后来,有外面的人和村民提出卖地,陆汉满都一口回绝。从此,几乎无人再敢言卖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8年。
当年7月,上级政府希望征收崖口村的一块地。这次,陆汉满还想扛着,沿用村里的惯例,只租不卖。但很快村委会被“围攻”了。监控资料显示,数百村民进入村委会办公室,有的叉腰,有的赤膊,表情激动。
“既然这样了,那就全体表决吧,同意征收的就在征地表决书上按个红手印。”这一次,陆汉满几乎成了孤家寡人,3376个村民中,只有28个不同意征收。崖口村签字同意卖地的村民高达99.14%。“村民都同意征,意见是那么的集中,别的村80%已是大比例。”时任中山市国土局局长何权昌说。
征收协议签完,村民每人可以分到14.2万元,外加近3万元的养老保险。一个四口之家,现金收入就达近60万元。代价是,平均每个有土地股份的村民手上卖掉了3.3亩地。“租地让村民没信心,村民个个都中意一笔钱进口袋,因为今日不知明日事。村民就中意一次分完,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信心。”村干部谭锦鹍说。
陆汉满唯一能做的,是在征地表决书中,空着他的那一栏,这也是唯一一个村支书不参与征地的村庄。
“不卖地的不能当村支书”
在2011年的换届选举中,陆汉满没有被上级政府提为候选人,“不卖地的不能当村支书。”他这样理解。从1974年开始,他担任村支书,37年过去了,如今他72岁,“下岗”了。陆汉满至今没有去领那14.2万元,也没有要政府所买的养老保险。他掏了积蓄自己买了养老保险,银行卡只剩下139元。
在一个冬日的夕阳下,他站在伶仃洋边的大堤上,呆呆地望着滩涂出神。被征收的那片滩涂上,高楼矗立,在夕阳下有些晃眼。
“当这个地方繁华了,它也就不属于崖口了。”陆汉满说。
“我为这个村庄积累了几亿财富,围地三万多亩。每年单返租一项,都是千多万,还不断升值。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烦事就多了,争夺财富支配权的矛盾就激化了。”陆汉满无奈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