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化问题,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争鸣。但这种课教起来很难把握,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常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吵吵嚷嚷的一节课中,多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浮在表面,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如何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和方法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言语的心灵,领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美景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的快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素养得以提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及做法。
一.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一个平台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外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项链》一课教学时,我说:“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但仔细想一想,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你们同意吗?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甲说:我认为前文已有两处暗示了这一结尾。第一次是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当然可以。”她的朋友一点都没有迟疑,如果是价值连城的珍品,肯定不会这么痛快、干脆。第二次是在还项链时,她的朋友尽管因为时间太长不太高兴,但没有打开盒子看,好像一点都不担心项链会被损毁或者被掉包,可见这串项链不很值钱。学生乙说:“还有一个地方。玛蒂尔德买项链时,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后说:‘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去的,我只卖出了这个盒子。’可见是她的朋友把一个假项链装在了一个真盒子里。”学生敏锐的思维,到位的解读,令人十分欣喜。本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写作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费一点口舌,但在今天却轻松地解决了。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阅读本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可能。只要教师让阅读回归于真实,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通过诵读和心灵的感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度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站在审美的角度,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由自在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一篇经典名作就是一座知识宝库;一位优秀作家就是一本心灵之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美好世界: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神奇故事,那雪地捕鸟的快乐,都让我们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作者在离开百草园时流露出的淡淡失望和惆怅,显露出了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时有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说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至关重要。然后我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这节课让我感到学生的潜质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而广阔。聆听着学生的发言,目睹着学生绽放的笑容,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学生如此开阔的心胸世界需要我们去启迪,而合作学习激发的智慧又是如此的无穷无尽。
三.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浸润心灵
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是建立在文章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的讨论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真情打动他们,才能使他们的心扉与作者的心灵紧紧相通。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其作用只能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因为该文文质兼美,学生被温馨的母子亲情早已深深感染,这时我引用了泰戈尔的一段话来勾起学生更深一层的感悟:“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正的爱,是无需用语言去表达的。”母爱是伟大的,亲情是可贵的,同学们想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表达出“母爱像什么或母爱是什么”。短暂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学生甲说:“母爱像一首温馨的歌,在你受伤害时,她会抚慰你的心灵。”学生乙说:“母爱像一束玫瑰,芬芳的香气,弥漫在你的心头。”学生丙说:“母爱像浩瀚无边的大海,包容着浪花的任性、顽皮。”听着学生们对母爱深情的赞美,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灵动的文采、投入的感情和释放出的能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滋润学生心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语文可以涵养人的精神,可以熏陶人的灵魂,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语文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没有语言的交流和由此而对内心的挖掘,语文的生命将会日渐萎缩。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颗师心带领几十颗童心对那些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进行共鸣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读、感、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运用得好将事半功倍。
新课程的春风,荡涤着一些传统的语文课堂理念和课堂运作形式,呼唤着我们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绿色的升华注定需要执着的成长,硕果的培育注定需要艰难的劳作,但是,语文教学焕发出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必将激励跋涉者不畏艰难,继续前行。
刘博,教师,现居甘肃玉门。
一.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一个平台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外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项链》一课教学时,我说:“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但仔细想一想,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你们同意吗?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甲说:我认为前文已有两处暗示了这一结尾。第一次是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当然可以。”她的朋友一点都没有迟疑,如果是价值连城的珍品,肯定不会这么痛快、干脆。第二次是在还项链时,她的朋友尽管因为时间太长不太高兴,但没有打开盒子看,好像一点都不担心项链会被损毁或者被掉包,可见这串项链不很值钱。学生乙说:“还有一个地方。玛蒂尔德买项链时,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后说:‘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去的,我只卖出了这个盒子。’可见是她的朋友把一个假项链装在了一个真盒子里。”学生敏锐的思维,到位的解读,令人十分欣喜。本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写作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费一点口舌,但在今天却轻松地解决了。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阅读本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可能。只要教师让阅读回归于真实,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通过诵读和心灵的感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度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文学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站在审美的角度,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由自在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一篇经典名作就是一座知识宝库;一位优秀作家就是一本心灵之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美好世界: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神奇故事,那雪地捕鸟的快乐,都让我们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作者在离开百草园时流露出的淡淡失望和惆怅,显露出了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时有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说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至关重要。然后我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这节课让我感到学生的潜质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而广阔。聆听着学生的发言,目睹着学生绽放的笑容,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学生如此开阔的心胸世界需要我们去启迪,而合作学习激发的智慧又是如此的无穷无尽。
三.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浸润心灵
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是建立在文章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的讨论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真情打动他们,才能使他们的心扉与作者的心灵紧紧相通。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其作用只能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因为该文文质兼美,学生被温馨的母子亲情早已深深感染,这时我引用了泰戈尔的一段话来勾起学生更深一层的感悟:“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正的爱,是无需用语言去表达的。”母爱是伟大的,亲情是可贵的,同学们想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表达出“母爱像什么或母爱是什么”。短暂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学生甲说:“母爱像一首温馨的歌,在你受伤害时,她会抚慰你的心灵。”学生乙说:“母爱像一束玫瑰,芬芳的香气,弥漫在你的心头。”学生丙说:“母爱像浩瀚无边的大海,包容着浪花的任性、顽皮。”听着学生们对母爱深情的赞美,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灵动的文采、投入的感情和释放出的能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滋润学生心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语文可以涵养人的精神,可以熏陶人的灵魂,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语文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没有语言的交流和由此而对内心的挖掘,语文的生命将会日渐萎缩。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颗师心带领几十颗童心对那些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进行共鸣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读、感、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运用得好将事半功倍。
新课程的春风,荡涤着一些传统的语文课堂理念和课堂运作形式,呼唤着我们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绿色的升华注定需要执着的成长,硕果的培育注定需要艰难的劳作,但是,语文教学焕发出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必将激励跋涉者不畏艰难,继续前行。
刘博,教师,现居甘肃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