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乡”实施细则“难产”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sh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日,业界原本普遍预期“汽车下乡”的实施细则并未于当天出台,时至今日也依然未见踪影,显见遇到了政策性“难产”。
  2月19日,浙江吉奥汽车董事长缪雪中曾公开表示忧虑,“汽车下乡不患寡而患不公”。考虑到部分民营汽车企业在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所受的政策性“冷遇”,“汽车下乡”的政策利好能否“雨露均施”,答案几乎铁定是否定的。
  笔者在此非为一些民营汽车企业鸣不平,毕竟汽车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不像服装加工或一般OEM行业那么低。政府相关政策冷遇部分民营车企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而言,具有国家战略考量。因此,如何启动、保护和促进农村这个市场的健康发展,站在战略的高度规划和使用,规避任何市场短视行为和区域利益条块分割,是在危机下把握本土汽车产业最后一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务实之举。
  根据一些媒体披露的信息,在“农机下乡”和“家电下乡”活动中,某些地区出于局部利益计算,把全局性的“农机下乡”、“家电下乡”变成了本省“农机下乡”和本省“家电下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在中央拨付的财政补贴款上“做手脚”,损害农民应得实惠。“汽车下乡”技术性细节迟迟未见出台,隐现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部分民营车企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部分民营车企彼此之间正在加紧多方博弈。
  有媒体披露“汽车下乡”实施细则未见出台,实是遭遇到三大技术性难题。在笔者看来,“下乡”一词提法的先天欠妥足以让技术性解决方案“难产”,全无意外。
  首先,“下乡”一词的界定范围就颇为骑墙。到底是指农村还是指二、三级城市?又或者将二者统而言之?当明确“下乡”的范围涵盖农村及二、三级城市后,关心城乡收入差距的人都知道二者之间存在巨大收入差。笔者这里有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为9646元;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则为2528元——可见,把农村与二、三级城市用简单的“下乡”一词来统合,生硬地视作类同市场,并在“汽车下乡”的财政补贴上不做标准分厘,则“汽车下乡”的政策与市场之间,必有趟不过去的“潜流”。
  同样,由于农村地区幅员广大,政策制定者如果不做针对性的区域个性解决方案,只在形式上笼统出台原则性指导方案,而把权力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则在政策落实层面,产品趋同化的一些车企或部分资质不良的车企势必会将产业振兴规划视做政策门槛的突破口,而一些地方政府也会势必掺杂诸多利益算计,做区域性决策时,给予本地企业更多支持。经济利益的区域条块分割会将一个本意很好的中央精神执行的面目全非。如此,“汽车下乡”究竟是惠及于民,还是惠及于企?诚不敢作多想。
  其次,实施细则未出台,汽车企业卖力吆喝“下乡”,是为赚得眼球效应,还是为达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有待市场和政策层面的双重反馈。媒体跟风炒作此话题,似乎在规划出台前,汽车从来没有下过乡——实是一个假命题。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小轿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高级轿车,更成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的身份象征。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中原农村,不乏农村生活体验。田间地头、乡间公路看了多年的柳州五菱、江淮、江铃等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农用三轮车)。可见,汽车企业开垦农村市场早有时日——是一些汽车企业短视的把危机下政府提振经济的利好政策当作短线掘金的不二机遇,才赋予了“汽车下乡”这个话题巨大的炒作空间。
  再说,农村市场能完成多少内需消费,关键还是要看农村经济水平及农民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强。
  改革开放30余年,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这30余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成果大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成果。表现在社会财富及资源分配上,30余年所积聚的巨大社会财富,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其他多重客观原因,经济发展成果的主体利好并没实质性地惠及占社会人群绝大多数的9亿农民,所以,基尼系数总居高不下。因此,在农村消费市场,考虑到经济收入的地域差异化,除东南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中西部广大农村和农民有多大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下,实不应作过高估计。
  其四,“汽车下乡”政策出台的首要目的是启动农村汽车消费,拉动内需。
  落在操作层面,技术性解决途径之一便是加速淘汰农用车,国家拿出50亿元补贴的本意也在于此。然而,加速淘汰农用车,可执行性似乎存在问题。一是,现有的汽车企业在兼顾农民实际购买能力的同时,能够提供哪些可替代务农工具的新车型?二是,政府对农用车的报废有哪些针对性管理?三是,50亿元政府财政补贴分解开来,有没有足够力度“说服”天性节俭的农民兄弟升级换代生产生活交通工具?根据笔者在很多农村地区的走访,农民对升级换代“下乡”车型,多数是心有余而财不足。
  因此,启动农村市场,重要的是政府、企业首先摸清农村农民现有真实购买力,然后针对性提出操作细节,这样才可能真正“启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市场;否则,摸不准农村消费水平的真实脉络,想当然地制定政策,一旦“启”而不动这个市场,我们不但会浪费巨大的机会成本,损失一个多年难遇的战略机遇,更可能迟滞我们脱困经济危机的时间。
  “汽车下乡”细则为何“难产”,看来除多方正在博弈因素外,政府是有更多慎重考量。
其他文献
有一个经典的说辞: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投资,他今天能给你27000倍,大约2.7亿美元的投资回报,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税后收入。  当然,这种回报只有巴菲特才能做得到。在华伦·爱德华·巴菲特持续成功的这44年中,其价值投资理论也一直风靡全球。然而,这个本该继续下去的神话,却因一次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而打破。“现在各个市场的投资者就像一群误入羽毛球赛场的小鸟,晕头转向且伤痕累累。”
期刊
要真让巴菲特替他的“裸泳”论来阐释品牌建设的话,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光着身子游泳”变成了“只有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市场才知道哪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直忽视了品牌建设的风险意识”,那些经受不起经济衰退便纷纷死掉或者倒掉的品牌就是“裸泳”的品牌。    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沃伦·巴菲特是当世聪明绝顶的投资奇才和理财高手,他那一句“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光着身
期刊
经济危机使得众多企业或品牌陷入困境,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抄底”机会。但大家知道机会永远是跟风险相伴的,没有风险的机会是不存在的。国企有政府的支撑,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短期亏损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况且国企收购的多数是原油、矿产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从长期看亏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民企就很不一样。最近总是听到一些专家的言论,鼓吹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认为经济危机引发的抄底机会机不可失;民营企业应想方设
期刊
2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中国”)会议室,充满喜悦与期待的气氛。在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的主持下,大众汽车高调发布2018年前后大众在华销量要达到200万辆的“2018战略”目标。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共同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倚重中国市场    对于大众汽车而言,无疑,2008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丰收年。在中国市场上,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大众汽车
期刊
“两会”期间,全社会对汽车业在启动内需、复苏经济上的统一认识令业内人士情绪高涨。然而,适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让此前对政策细则持热望态度的民企再次深感冷遇,“国进民退”或将拉开帷幕。恰于其时破灭的波导“汽车梦”进一步凸显民企进军汽车业的尴尬。不言放弃,情绪上与政策对立的民企或将谋划下一轮博弈。    波导造车梦或将终结。  前不久,长丰汽车向媒体证实,目前双方正在对合资公司——长丰科技进
期刊
专访人物 曾庆洪  男,1961年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先后在广州客车厂、广州市金宝马客车实业公司、广州广客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过技术科科长、总经理助理兼综合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务。  2005年起出任广汽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联合商报》:随着《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即将出台,国内汽车业的一次
期刊
专访人物 王凤英  女,汉族,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保定人,1999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经济学硕士。  现任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任长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获“中国营销人金鼎奖”、“杰出营销总经理奖”、“年度最佳自主品牌企业CEO”等荣誉称号。  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联合商报》:“汽车下乡”实施细则即将出台,您是如何看待农村市场的?  王凤
期刊
牛年的到来阻挡不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摧残。尽管亚洲不在重灾区之列,但各项数据的变化依旧凸显出此次危机的震慑力。近日,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12月货物进出口总值为9.1亿澳门元,较2007年同月大幅下跌50%。  弹丸之地澳门在回归祖国后,凭借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大陆的大力扶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和海外商人的投资热土。危机袭来,澳门是否还可保持其原有的吸引力?2009年3月5日,
期刊
近年来,内蒙古开鲁县大榆树镇以境内千年古榆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经济。该镇通过对外招商、立项争资、民间募集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古榆园和天增寺。2008年,古榆园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该镇已经将乡村旅游作为拉动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大榆树镇因千年古榆而得名,于2002年开发古榆园。园内古榆树龄已逾千年,依然枝繁茂,树高25米,接天拿云,树
期刊
最近我看了苏海河的一些新作很是欣慰,我二十几年前提出的中国画创作观点“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可以说他是实践了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苏海河上世际九十年代开始跟我学画,当时中国社会正全面的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我意识到民族文化艺术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阔步发展,面对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争论我坚决反对“西方会压倒东方”的说法,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有过“真正的绘画艺术在东方”的感叹。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