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极为复杂,它既是困扰当代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方向和实质的重大问题。由于有些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分歧和争论恰恰由于对公平与效率内涵理解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平 效率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76-01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矛盾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就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取得共识。为此,澄清这方面的混乱认识,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前提和关键。
二、公平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追求公平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无疑具有极大诱惑力。但什么是公平,多年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等级—公平”观。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要求统治阶级要特别注意,尽可能的对一切人进行利益上的平均分配,因民所利而利之。第二种是农民阶级针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公平观。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建立“大同社会”的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但真正从学术上系统研究公平问题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公平应当是权利、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的表现,同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体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他们将公平解析为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其一,是指权利平等,即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规定的生存权、占有权、发展权和享受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平等;其二,是指经济公平,即指市场活动的同类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其三,是指机会平等,即社会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同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
第二种观点是收入分配公平观,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进行探讨。由于大都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根源,也没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其实质是种结果公平观。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公平即指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种正向比例关系。这是从哲学角度进行讨论,认为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如果是成正向比例关系,就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
经过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公平的认识更加深刻和丰富。所谓公平,就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合理分配。公平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有属性,是对某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尺度。一般来说,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平等、地位平等、权力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正等等。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社会价值分配法则的社会公平。
三、效率的内涵
效率的内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近代西方经济学里,效率也被看成资源配置概念,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安·萨缪尔森对于效率的解释是:“在实现了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只有降低某个人的效用才能增加另一个人的满足或效用。”
此外,阿瑟·奥肯指出,“效率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所谓效率,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须在人们愿意购买的范围内。”这表明,效率必须以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符合社会需要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效率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概念,只不过他更突出劳动在诸生产要素中的能动作用,而没有把劳动与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看成是平行的范畴。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效率内涵诸多观点的描述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厉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中的论述,他认为:“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这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效率的增长即是一定的投入有较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它不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或资金利润率提高,还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贷畅其流。
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我国学术界,对效率概念论述的其共同之处就是把它表述为一个资源配置概念。要正确把握这一概念,就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从经济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即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来;从社会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个人福利状况满足的程度,即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强调的效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微观效率,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里的产出是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产出。投入小于产出,则效率高,反之,则效率低。二是宏观效率,是指整个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及社会财富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宏观效率高,则意味着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社会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浪费、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等情况的发生。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两者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或成果,都从属于生产力范畴。
四、结语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两个评价标准,是分别属于两个领域的不同范畴,前者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决定的价值目标,后者是经济社会追求的经济目标。因而影响公平与效率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有利于我们解决现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失衡问题,有利于政府正确的制定有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各种制度安排。因此,厘清公平与效率的概念,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公平 效率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76-01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矛盾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就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取得共识。为此,澄清这方面的混乱认识,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前提和关键。
二、公平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追求公平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无疑具有极大诱惑力。但什么是公平,多年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等级—公平”观。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要求统治阶级要特别注意,尽可能的对一切人进行利益上的平均分配,因民所利而利之。第二种是农民阶级针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公平观。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建立“大同社会”的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但真正从学术上系统研究公平问题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公平应当是权利、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的表现,同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体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他们将公平解析为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其一,是指权利平等,即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规定的生存权、占有权、发展权和享受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平等;其二,是指经济公平,即指市场活动的同类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其三,是指机会平等,即社会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同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
第二种观点是收入分配公平观,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进行探讨。由于大都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根源,也没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其实质是种结果公平观。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公平即指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种正向比例关系。这是从哲学角度进行讨论,认为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如果是成正向比例关系,就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
经过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公平的认识更加深刻和丰富。所谓公平,就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合理分配。公平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有属性,是对某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尺度。一般来说,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平等、地位平等、权力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正等等。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社会价值分配法则的社会公平。
三、效率的内涵
效率的内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近代西方经济学里,效率也被看成资源配置概念,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安·萨缪尔森对于效率的解释是:“在实现了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只有降低某个人的效用才能增加另一个人的满足或效用。”
此外,阿瑟·奥肯指出,“效率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所谓效率,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须在人们愿意购买的范围内。”这表明,效率必须以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符合社会需要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效率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概念,只不过他更突出劳动在诸生产要素中的能动作用,而没有把劳动与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看成是平行的范畴。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效率内涵诸多观点的描述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厉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中的论述,他认为:“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这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效率的增长即是一定的投入有较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它不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或资金利润率提高,还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贷畅其流。
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我国学术界,对效率概念论述的其共同之处就是把它表述为一个资源配置概念。要正确把握这一概念,就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从经济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即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来;从社会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个人福利状况满足的程度,即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强调的效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微观效率,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里的产出是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产出。投入小于产出,则效率高,反之,则效率低。二是宏观效率,是指整个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及社会财富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宏观效率高,则意味着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社会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浪费、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等情况的发生。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两者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或成果,都从属于生产力范畴。
四、结语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两个评价标准,是分别属于两个领域的不同范畴,前者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决定的价值目标,后者是经济社会追求的经济目标。因而影响公平与效率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有利于我们解决现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失衡问题,有利于政府正确的制定有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各种制度安排。因此,厘清公平与效率的概念,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