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本研究选取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三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颗粒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中光照对微塑料颗粒进行老化(降解),探究不同种类、不同老化程度的微塑料对8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微塑料对PBDEs的吸附量不同,但其吸附量都不容小觑,HDPE、PP及PVC对∑8PBDE的吸附量依次为68.06、66.19和42.45 μg/g;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增长,HDPE对几种PBDEs的吸附量呈增加趋势
【机 构】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本研究选取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三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颗粒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中光照对微塑料颗粒进行老化(降解),探究不同种类、不同老化程度的微塑料对8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微塑料对PBDEs的吸附量不同,但其吸附量都不容小觑,HDPE、PP及PVC对∑8PBDE的吸附量依次为68.06、66.19和42.45 μg/g;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增长,HDPE对几种PBDEs的吸附量呈增加趋势,PP对8种PBDEs的吸附量趋于平稳,PVC对∑7PBDE(除BDE-209外的其它7种单体)的吸附量几乎无变化,而对BDE-209的吸附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微塑料的表面形貌可能影响了其吸附性能,老化前后并未改变微塑料的化学成分.微塑料对持久性污染物吸附的模拟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环境中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结合行为及迁移转化,同时也能为环境中微塑料污染进行风险评估时,提供更多参考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复合氧化石墨烯与纳米银于金电极表面,制备得到了抗干扰能力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并系统性研究了其在无酶条件下的葡萄糖检测性能.在最优条件下(25℃、pH=7.00、纳米银与氧化石墨烯体积比=7:1),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浓度-电流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95,0.998,0.993),检出限为5.31×10-11 g·mL-1.该生物传感器制备简单、成本较低,检测灵敏度高,对多种分子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有望应用于复杂体液环境中葡萄糖的快速、精准、选择性检测.
以WRF模式提供的大气数据为输入,采用SWAN海浪模式,FVCOM流模式对渤海区域的1997至2016年的波浪场、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利用数值计算结果,首先对波浪进行了20年里几次典型大风过程的结果分析与对比验证,并计算天津南港研究区域所设5个站点20年的波高波向分布频率.采用P-Ⅲ型分布曲线法进行重现期波要素的推算.最后选取2017年8月份的一次天气过程,将FVCOM计算所得的流场加入SWAN波浪模式中.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比较分析加入流场前后,波高以及波向的变化.之后分别将两种实验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在海洋探测与预警领域,海浪高度预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为了准确、快速地预测海浪高度,本文采用天牛须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BAS-BP),该模型结合了BP神经网络的局部搜索能力和BAS的全局搜索能力,避免了过早收敛和预测效果差的问题。本研究的数据集为WAVEWATCH-III模型模拟的2015—2017年南海北部波高数据。以南海北部的8个地点作为预测点,它们涵盖了广泛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天
河流水沙过程影响因素复杂,是非线性、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周期性、突变性、趋势性等特征,传统的水沙预测模型难以准确识别水沙过程的上述特征,存在预测误差大、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实现对河流水沙的准确预测,发展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耦合小波神经网络的输沙量预测模型,首先利用 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将输入因子径流量进行分解,然后对各个分量IMF以及残差项Res分别进行小波神经网络建模和预测,最后将各分量预测结果重构作为最终预测结果,结果表明,CEEMDAN-WNN耦合预测模型在黄河利津站输
后向散射系数是影响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石油污染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垂向分布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石油类水体水下光场变化研究奠定基础。利用2018年8月25—27日在辽宁省大连港海域A、B、C 3个站点现场测定的数据,基于悬移质垂向分布理论、后向散射系数分离算法、后向散射系数随悬浮物和石油类浓度变化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分布的半经验模型,利用实测数据确定了模型中的参
根据福宁湾73个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分析其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粒度参数和水动力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其沉积动力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泥和砂质泥为主,中值粒径Φ变化范围较小(6.19~8.33),均值为7.55,分选较差,负偏到近对称.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近底部流速(BCS)变化范围分别为0.6~89.3 cm/s和0.4~39.8 cm/s,均值为31.1 cm/s和14.9 cm/s,标准偏差为10.5 cm/s和5.4 cm/s.根据中值粒径、分选系数、近底部流速和水深
本文分析了2014年取自江苏大丰附近海域辐射沙脊区域的64个海底表层样品,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之后,得到了每个样品的中值粒径和各组分含量,样品中有砂、粉砂、黏土 3种成分,依据其各组分含量,沉积物一共可分为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砂、砂4种类型.结合辐射沙脊展布形态和海流特征,对沙脊上沉积物的分布作了分析,发现沙脊之上垂直沙脊的往复流和沙脊之间平行沙脊的往复流是形成沉积物分布,塑造沙脊形态的主要动力因素.根据各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等值线图和梯度分布,发现沉积物中砂、粉砂、黏土各组分含量以及空间变化和沙脊形
随着大湾区的开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开展珠江口海域的水文气象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大万山站、高栏站和珠海站2018年5-7月实测数据,对海域的水文、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受季风影响,各站位SE—SW向风占据主导地位;气温5月最低,7月最高,受大陆影响,珠海站温度相对高于其余站位;不同站位气压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差别很小;表层水温随气温变化,变化幅度比气温变化幅度小,受大陆径流的影响,珠海站气温和表层水温的相关度低于其余站位;表层盐度对降水敏感,降雨造成观测站位表层盐度骤减;该海域潮汐属于不正规半日混合
河流输入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探讨入海河流对莱州湾内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影响,于2019年5月,采集了莱州湾9条入海河流河口区附近及2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的表层水及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样品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形状和材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水样品中微塑料含量为4.48~19.92 n/L,其中粒径<500 μm的微塑料占比91%,纤维状和碎片状微塑料占比分别为73%和16%,主要塑料材质为玻璃纸(Cellophane);沉积物样品中微塑料丰度范围为725~1795 n/kg,粒径<500 μm微
为了进一步揭示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构特征,本文在所有样品统一的无标度区间、相关系数大于0.90的前提下,进行了粒度分形维数的计算,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度参数、沉积物类型、地球化学、黏土矿物指标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分维值是沉积物粒度结构特点的综合反映,能够有效指示沉积物特征;(2)较粗的砂质沉积物分维值大多低于2,不具有良好分形结构,而较细的沉积物类型中,平均粒径越小、分选性越好、粒级频率曲线越不对称、越平缓,分维值越高;(3)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平均分维值依次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