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腰椎融合术二种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并且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3月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共8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岁(22~58岁),病程平均9.3个月(6周~8年)。病例均为单节段:L3、4椎间盘6例,L4、5椎间盘42例,L5S1椎间盘38例。治疗分为二组:A组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49例。B组采用腰椎融合术37例。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和按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患者对治疗主观满意度。[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术后随防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二组病例术后VAS和ODI评分进行对照:二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为(3.8±1.2),(6.5±1.5);(t=9.27,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依次降低为(12.4±3.6),(27.5±4.8);(t=16.68,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A组73.5%,B组91.2%。[结论]二种治疗方法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均为有效治疗。腰椎融合术与臭氧髓核消融术相比较,前者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手术创伤大,治疗过程复杂,应做为本病终末治疗手段。而臭氧髓核消融术属微创治疗,简单安全,可作为此病的初期或中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