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饺子是中原人喜爱的面食,春秋战国以来乡人们也俗称之为扁食。饺子有形有实,形如弯月,馅容七香八味,一饺下口,便吞天地精华于腹内了。
我们这个烹饪大国,虽饮食丰富,但过去吃顿饺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光是因为穷,某种程度上吃饺子还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饺子人人都喜爱,年饭尤数饺子香”,从这句民间俗语中可以看出饺子非同一般的地位,它是中国人亲情聚合的产物,也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含蓄载体,逢年过节时必不可少。因为包饺子时有种热气腾腾大团圆的局面,这饺子里包裹的香味、亲情不仅能畅达口中,还能久存于心。
一日与朋友小聚,尝过手工水饺后,在清凉的月夜里,我又想起了父亲包的月牙形的饺子,那味道足够我回味一生。父亲已去世多年,我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解放后,父亲在基层当干部,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期盼便是周末从县里回乡下时捎两个从自己口粮里节省下来的白面馒头。后来有点钱割肉了,父亲便割些肥肉让母亲掺入大葱和野菜剁成饺子馅儿给我们包饺子吃。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家里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但家人相聚的时间却少了。父亲在每年的节假日里基本不出门,只为等我回家,每每看到我进门,他便转身出去了。我知道,他一定是割肉去了。过不了多久,厨房里一准儿会砰砰啪啪地响起剁馅声。一家人热热乎乎围坐在案板前边聊天边包饺子,父亲多是沉默地听我和母亲说话,他一直微微笑着,听儿子夸耀自己在单位里的业绩,很满足地享受着爱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这包饺子的一两个小时里,两代人的亲情浓浓地拌进了饺子馅,再用手捏起薄薄的边,滚圆滚圆的饺子便化入了无限的爱意。开锅装盘后,越咀嚼亲情味越浓,鲜香清透了整个心扉。
后来,我调到郑州工作,在那个月缺的夜晚,父亲端了两盘饺子给我吃,我很伤感。我知道,走得越远,吃到父亲包的饺子的机会就越少了。
一次,父亲带了一壶香油到郑州。我纳闷,他解释说,郑州的油拌饺子馅儿不香。我想父亲在家多是吃一种饺子,这次也让老父见识一下郑州人吃饺子的场面,让他多知道点饺子的品种和包法,也开开眼界。我请父亲吃的是饺子宴,当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生动鲜亮的饺子纷纷亮相时,父亲却满脸木然不为所动,像是不开心的样子,只尝了几个,下午便搭车回去了。后来,父亲给我来了一封信,信里写道:“孩子,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不是真的,咱享受不了,咱穷惯了,朴素是本份,一碗饺子、一碗饺子汤也能养人……”初看罢信,我不以为然,在心里曾暗暗地觉得父亲落伍了、迂腐了,已跟不上现代生活。年纪渐长的今天的我,在繁华和简朴中往返过了,方觉父亲话中真意,饺子再怎么变换花样,亲情却是不能流失的。
父亲包的饺子,形似有限,实则无边,每每看过尝到,心里便暖融融、沉甸甸的,离家时,父亲的嘱托也相伴着一同上路了。父亲去世后,便没人在我回老家时张罗着一家人围坐起来包饺子了,父亲聚起的那种亲和团圆的气氛也慢慢散失了。我知道,家里包饺子不仅是父亲想为我改善生活,也是想为浪迹在外的我找回亲热的家庭气氛,更是两辈间精神上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是家族血脉、情感传递的体现,是深沉父爱的无言浓缩,老辈人的期望和爱抚都裹进了这小小的猫耳般的饺子里。
故乡的明月依然照我,父亲的饺子却再也吃不到了,这已成了我心中永难释怀的念想。我想,即便父亲已仙逝,但他带着深沉爱意包出的饺子已足以温饱我全部的身心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这个烹饪大国,虽饮食丰富,但过去吃顿饺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光是因为穷,某种程度上吃饺子还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饺子人人都喜爱,年饭尤数饺子香”,从这句民间俗语中可以看出饺子非同一般的地位,它是中国人亲情聚合的产物,也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含蓄载体,逢年过节时必不可少。因为包饺子时有种热气腾腾大团圆的局面,这饺子里包裹的香味、亲情不仅能畅达口中,还能久存于心。
一日与朋友小聚,尝过手工水饺后,在清凉的月夜里,我又想起了父亲包的月牙形的饺子,那味道足够我回味一生。父亲已去世多年,我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解放后,父亲在基层当干部,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期盼便是周末从县里回乡下时捎两个从自己口粮里节省下来的白面馒头。后来有点钱割肉了,父亲便割些肥肉让母亲掺入大葱和野菜剁成饺子馅儿给我们包饺子吃。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家里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但家人相聚的时间却少了。父亲在每年的节假日里基本不出门,只为等我回家,每每看到我进门,他便转身出去了。我知道,他一定是割肉去了。过不了多久,厨房里一准儿会砰砰啪啪地响起剁馅声。一家人热热乎乎围坐在案板前边聊天边包饺子,父亲多是沉默地听我和母亲说话,他一直微微笑着,听儿子夸耀自己在单位里的业绩,很满足地享受着爱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这包饺子的一两个小时里,两代人的亲情浓浓地拌进了饺子馅,再用手捏起薄薄的边,滚圆滚圆的饺子便化入了无限的爱意。开锅装盘后,越咀嚼亲情味越浓,鲜香清透了整个心扉。
后来,我调到郑州工作,在那个月缺的夜晚,父亲端了两盘饺子给我吃,我很伤感。我知道,走得越远,吃到父亲包的饺子的机会就越少了。
一次,父亲带了一壶香油到郑州。我纳闷,他解释说,郑州的油拌饺子馅儿不香。我想父亲在家多是吃一种饺子,这次也让老父见识一下郑州人吃饺子的场面,让他多知道点饺子的品种和包法,也开开眼界。我请父亲吃的是饺子宴,当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生动鲜亮的饺子纷纷亮相时,父亲却满脸木然不为所动,像是不开心的样子,只尝了几个,下午便搭车回去了。后来,父亲给我来了一封信,信里写道:“孩子,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不是真的,咱享受不了,咱穷惯了,朴素是本份,一碗饺子、一碗饺子汤也能养人……”初看罢信,我不以为然,在心里曾暗暗地觉得父亲落伍了、迂腐了,已跟不上现代生活。年纪渐长的今天的我,在繁华和简朴中往返过了,方觉父亲话中真意,饺子再怎么变换花样,亲情却是不能流失的。
父亲包的饺子,形似有限,实则无边,每每看过尝到,心里便暖融融、沉甸甸的,离家时,父亲的嘱托也相伴着一同上路了。父亲去世后,便没人在我回老家时张罗着一家人围坐起来包饺子了,父亲聚起的那种亲和团圆的气氛也慢慢散失了。我知道,家里包饺子不仅是父亲想为我改善生活,也是想为浪迹在外的我找回亲热的家庭气氛,更是两辈间精神上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是家族血脉、情感传递的体现,是深沉父爱的无言浓缩,老辈人的期望和爱抚都裹进了这小小的猫耳般的饺子里。
故乡的明月依然照我,父亲的饺子却再也吃不到了,这已成了我心中永难释怀的念想。我想,即便父亲已仙逝,但他带着深沉爱意包出的饺子已足以温饱我全部的身心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