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文化体系内,班级文化是重要内容。学校制度文化、管理文化、人文文化的实践效果均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得以展现。农村小学受经济地域性制约、文化地缘性制约,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时并不占优势,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基于此,本文就围绕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探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路径,以期为广大农村教育者建设班级文化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班级文化 建设路径
小学教育属于系统性工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绝非依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预期教育效果,仍需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帮助。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资源共享效果差,信息交流能力薄弱,教育功能有所弱化。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准低,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低下,生产方式单调,农村家庭教育状况实在堪忧。由此一来,农村小学便承担了小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实施各项教育活动时,班级始终是主阵地。实际上,学校文化建设目标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加以辅助。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日益暴露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均会严重制约农村小学文化建设效应,甚至会威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一、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 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师资力量及专业的管理人才,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均有待提升,这也就致使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都是在被动下开展的,时常止步于形式,一阵风刮过便开始捕风捉影。因上级下达命令,学校主管人员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督促文化建设行为。由此一来,便导致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仅仅沦为应付上级的工具,体现出应时性与盲目性等特点,既耗费资源、耗费精力,又达不到理想的文化建设效果。
2. 文化建设未整体规划
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盲目性、应试性特点日益暴露,小学班主任并未对班级的发展制定明确目标与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指导工作等方面均不具有系统指导性。与此同时,部分小学班主任在思想观念中窄化了班级文化建设,认为这只是布置教室的行为而已,上级如何要求,自己如何布置即可,在选择文化建设内容时,随意性倾向过于强烈与明显,很少添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容。
3. 文化建设缺少导向性
在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之际,通过游戏等形式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活动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可谓是极其显著的。然而,对于一些农村小学来说,在设置班级文化氛围时,仅仅是为了迎合儿童兴趣而搞形式主义,活动内容的重要性被形式所掩盖。经相关走访显示,大多农村小学教室内总是布置成五颜六色的模样,却毫无主题,墙壁上贴满了剪纸布贴画,一眼望过去甚是眼花缭乱。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1.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目标
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民主、文明、平等、自由、诚信、友善均属于基本内容,这些均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基本依据,并指明了下一步的建设方向。作为小学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应时刻秉持民主、和谐与文明的原则。立足学生现状,改善活动方法,有效增强班级学习力、凝聚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相关教育者可以进一步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统一規划班级文化建设方案,避免出现盲目性,从而全面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实效性、针对性,打造极具活力的正能量集体。
2. 营造环境,宣扬清风正能
建设班级文化的本质目的,在于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学习环境。这里的环境,不只是课堂环境,还包含育人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教室是自己的小天地,教室环境对其日常学习与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3. 言传身教,促进师生共长
对于小学教育者而言,尤其是小学班主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带来示范作用。为此,这就要求其能明确自身职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用其统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真正内化于学生心中,外显于学生行为之上,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具体来说,小学教师应保持爱心与耐心,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容后进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哪怕要讲教师说“NO”,这样才能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促进师生和谐成长。
4. 丰富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小学课堂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然而,只有走出课堂,才能确保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落实到实践中。为此,教师应合理规划实践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上走进课下、从校内走进校外。在接触社会与历史之际,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总而言之,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了切实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教育者要拓展德育主渠道。通过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促使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成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星言,王红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6):88-90.
[2] 向勇燕.当下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构的现状与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9):114-115.
[3] 董碧娜.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1):186-187.
[4] 吴国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15-116.
[5] 周尚聪,刘晓玲.农村小学完美教室的缔造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249.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班级文化 建设路径
小学教育属于系统性工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绝非依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预期教育效果,仍需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帮助。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资源共享效果差,信息交流能力薄弱,教育功能有所弱化。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准低,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低下,生产方式单调,农村家庭教育状况实在堪忧。由此一来,农村小学便承担了小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实施各项教育活动时,班级始终是主阵地。实际上,学校文化建设目标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加以辅助。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日益暴露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均会严重制约农村小学文化建设效应,甚至会威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一、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 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师资力量及专业的管理人才,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均有待提升,这也就致使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都是在被动下开展的,时常止步于形式,一阵风刮过便开始捕风捉影。因上级下达命令,学校主管人员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督促文化建设行为。由此一来,便导致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仅仅沦为应付上级的工具,体现出应时性与盲目性等特点,既耗费资源、耗费精力,又达不到理想的文化建设效果。
2. 文化建设未整体规划
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盲目性、应试性特点日益暴露,小学班主任并未对班级的发展制定明确目标与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指导工作等方面均不具有系统指导性。与此同时,部分小学班主任在思想观念中窄化了班级文化建设,认为这只是布置教室的行为而已,上级如何要求,自己如何布置即可,在选择文化建设内容时,随意性倾向过于强烈与明显,很少添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容。
3. 文化建设缺少导向性
在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之际,通过游戏等形式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活动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可谓是极其显著的。然而,对于一些农村小学来说,在设置班级文化氛围时,仅仅是为了迎合儿童兴趣而搞形式主义,活动内容的重要性被形式所掩盖。经相关走访显示,大多农村小学教室内总是布置成五颜六色的模样,却毫无主题,墙壁上贴满了剪纸布贴画,一眼望过去甚是眼花缭乱。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1.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目标
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民主、文明、平等、自由、诚信、友善均属于基本内容,这些均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基本依据,并指明了下一步的建设方向。作为小学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应时刻秉持民主、和谐与文明的原则。立足学生现状,改善活动方法,有效增强班级学习力、凝聚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相关教育者可以进一步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统一規划班级文化建设方案,避免出现盲目性,从而全面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实效性、针对性,打造极具活力的正能量集体。
2. 营造环境,宣扬清风正能
建设班级文化的本质目的,在于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学习环境。这里的环境,不只是课堂环境,还包含育人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教室是自己的小天地,教室环境对其日常学习与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3. 言传身教,促进师生共长
对于小学教育者而言,尤其是小学班主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带来示范作用。为此,这就要求其能明确自身职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用其统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真正内化于学生心中,外显于学生行为之上,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具体来说,小学教师应保持爱心与耐心,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容后进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哪怕要讲教师说“NO”,这样才能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促进师生和谐成长。
4. 丰富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小学课堂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然而,只有走出课堂,才能确保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落实到实践中。为此,教师应合理规划实践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上走进课下、从校内走进校外。在接触社会与历史之际,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总而言之,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了切实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教育者要拓展德育主渠道。通过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促使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成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星言,王红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6):88-90.
[2] 向勇燕.当下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构的现状与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9):114-115.
[3] 董碧娜.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1):186-187.
[4] 吴国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15-116.
[5] 周尚聪,刘晓玲.农村小学完美教室的缔造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