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近几年来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74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溶栓组46例,手术取栓组61例,抗凝组67例。溶栓组和手术取栓组均结合下腔静脉植入器法,共107例。
结果:107例下腔静脉滤器展开良好,多普勒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溶栓组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手术组显效5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抗凝组显效12例,有效44例,无效11例。溶栓组和手术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1),而溶栓组和手术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抗凝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下腔静脉植入器法结合的溶栓和手术取栓效果较好,手术综合治疗更加显著。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手术取栓抗凝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5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1]。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2]。本文研究分析今年DVT患者临床病例,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近几年来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74例,男79例,女95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3-45天,平均病程27.4天。单侧下肢169例,其中左侧132例,右侧37例,双侧下肢5例,其中2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随机分为3组,其中溶栓组46例,手术取栓组61例,抗凝组67例。溶栓组和抗凝组均结合下腔静脉植入器法,共107例。三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病程上均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治疗方法。
1.2.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46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单侧下肢44例,左侧31例,右侧13例,双侧2例,其中1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39例患者经健侧股静脉植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其余7例右颈内静脉植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持续静脉滴住尿激酶,观察纤维蛋白原数值,若纤维蛋白原<1.0g/L或无溶栓进展则停止溶栓治疗。
1.2.2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取栓。61例进行手术取栓的患者中,单侧下肢58例,左侧47例,右侧11例,双侧3例,其中1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卧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操作台,硬膜外麻醉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造影,明确下腔静脉通畅情况,于深静脉开口处下方植入腔静脉滤器[3]。静脉切开取栓,并且每日静脉滴低分子右旋糖酐。
1.3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健、患侧肢体大、小腿最粗外周径差,进行患肢静脉造影,观察效果,分为以下几个标准:①显效:外周径差<1cm,患处无明显肿胀,劳动力完全恢复,下肢深静脉造影光滑,无栓塞。②有效:外周径差1.0-2.5cm,患处有轻微肿胀,沉重感减轻,下肢深静脉造影大部分通畅,不光滑。③无效:外周径>2.5cm,肢体肿胀无减轻,下肢深静脉造影小部分通畅。
2结果
方法:分析近几年来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74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溶栓组46例,手术取栓组61例,抗凝组67例。溶栓组和手术取栓组均结合下腔静脉植入器法,共107例。
结果:107例下腔静脉滤器展开良好,多普勒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溶栓组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手术组显效5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抗凝组显效12例,有效44例,无效11例。溶栓组和手术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1),而溶栓组和手术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抗凝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下腔静脉植入器法结合的溶栓和手术取栓效果较好,手术综合治疗更加显著。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手术取栓抗凝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5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1]。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2]。本文研究分析今年DVT患者临床病例,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近几年来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74例,男79例,女95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3-45天,平均病程27.4天。单侧下肢169例,其中左侧132例,右侧37例,双侧下肢5例,其中2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随机分为3组,其中溶栓组46例,手术取栓组61例,抗凝组67例。溶栓组和抗凝组均结合下腔静脉植入器法,共107例。三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病程上均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治疗方法。
1.2.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46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单侧下肢44例,左侧31例,右侧13例,双侧2例,其中1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39例患者经健侧股静脉植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其余7例右颈内静脉植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持续静脉滴住尿激酶,观察纤维蛋白原数值,若纤维蛋白原<1.0g/L或无溶栓进展则停止溶栓治疗。
1.2.2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取栓。61例进行手术取栓的患者中,单侧下肢58例,左侧47例,右侧11例,双侧3例,其中1例伴有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卧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操作台,硬膜外麻醉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造影,明确下腔静脉通畅情况,于深静脉开口处下方植入腔静脉滤器[3]。静脉切开取栓,并且每日静脉滴低分子右旋糖酐。
1.3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健、患侧肢体大、小腿最粗外周径差,进行患肢静脉造影,观察效果,分为以下几个标准:①显效:外周径差<1cm,患处无明显肿胀,劳动力完全恢复,下肢深静脉造影光滑,无栓塞。②有效:外周径差1.0-2.5cm,患处有轻微肿胀,沉重感减轻,下肢深静脉造影大部分通畅,不光滑。③无效:外周径>2.5cm,肢体肿胀无减轻,下肢深静脉造影小部分通畅。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