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缺失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政府、农村社区、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监护人强化家庭教育意识,解决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大规模产生,“留守儿童”由此得来。“留守儿童”在进入2002年,特别是2004年以后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3万人,2006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状况中显示,江苏留守人数达222.8万人,总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其中,苏北五市有农村留守儿童148.38万人,占全省留守儿童的66.6%。而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性格自闭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父母外出务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长期缺乏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交流产生障碍,为人处事不合群,临时监护人又只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没有关注其心理的意识,长此以往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与抑郁症。不良的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容易消极、悲观。
2.亲情缺失导致心理发展异常
留守儿童家庭从法律角度来讲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其不健全的家庭。为了能给子女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很多苏北农村父母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使得留守儿童生活照料的主要责任落在了临时监护人身上,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亲友监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据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与农村的留守儿童家长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大多数的儿童与父母进行联系主要采取打电话的方式,其中58.9%通话时间在三分钟以内,70.2%的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更长时间才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甚至有8.6%的儿童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到外地与父母团聚。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家庭教育角色逐渐弱化,儿童没有机会与父母进行完整、有效的沟通,父母也没有意识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夹杂着复杂的情感,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有出息;另一方面又怕孩子被欺负,企图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减少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有着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解答和指导,又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长久的亲情缺失和临时监护人不理性、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单亲监护的教育缺乏力度,调查显示父亲承担教育工作的比例非常小,只有16.13%,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会让孩子缺少阳刚之气,遇到问题胆怯,不够果断理性;母亲教育角色的长期缺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冲动,没有耐心。自我监护更是需要极高的自制力,世界日新月异,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就容易误入歧途。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内心孤僻、冷漠自卑、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自信心不强等问题;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喜欢进网吧、游戏厅,通过吸烟、酗酒来排解孤独苦闷。
3.留守儿童发展不全面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单一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学生卷)中显示,在“父母经常提到的话”中,大多数儿童都选择了“这一次考试第几名”。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农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农村地区辅导机构也开始蓬勃发展,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绝大多数是为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绩,让孩子参与到辅导机构中去。但是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只关注到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差的结果,没有进行原因分析的意识,学业成绩较差往往是注意品质差、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留守儿童家长单纯的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甚至辅导机构来教育孩子,把父母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教师、甚至辅导机构上,忽视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影响,在调查中76.32%的儿童也认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学业缺乏帮助。家庭教育家长卷中显示,93.65%留守儿童家长都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只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没有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只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儿童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家长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留守儿童发展的单一化还体现在拆分型的家庭模式造成的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全面素质不高。调查显示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多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监护教育为主,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祖辈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缺乏知识和先进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出现问题,他们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友监护的教育,不易把握家庭教育的分寸,过分严苛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态,不闻不问又无法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能够吃饱穿暖,身体健康。 4.留守儿童品德——认知欠缺
据调查,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只有8.7%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是否端正。在教育心理学上,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品德分为以下四种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从而认识世界,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方面,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使得孩子不能及时接受到正确的道德观念,父母也没有这种意识去对孩子进行道德意识灌输,且临时监护人大多数属于年长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些都制约着留守儿童接受科学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的教育方式,使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留守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调查中,有些农村初中生认为读书无用,希望尽快毕业赚钱。这种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对受教育以及今后的发展产生功利的态度,不利于道德情感的丰富,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没有严格、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学校方面也缺乏有组织的道德行为练习,不利于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不少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吸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表现为不良行为,辱骂师长、打架、欺骗等。
5.自主独立意识较强
关于留守儿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但是我们不能把留守儿童标签化,忽视留守儿童身上优秀的性格特征。在问卷调查中,53.95%留守儿童相对独立,自主性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且多数留守儿童更懂得孝顺父母长辈,容易理解父母长辈的艰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更全面理性的看待留守儿童。为调节和指导本国人口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其中“提倡一对父母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长辈溺爱独生子女,造成很多孩子独立性差,生活不能自理。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独立面对各种问题,更有主见,走上社会更会处事,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努力,更加具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仍然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让留守儿童的发展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否则留守儿童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如缺乏合作能力,易自作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遇到矛盾极端化等。
二、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这就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有大批儿童留守。近几年,我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总体上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比较单薄。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本组主要针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大学生、学校、地方政府进行访谈,对比分析数据结果,剖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表1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
由上表分析可得:苏北地区留守儿童自主性较强,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且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完全依赖临时监护人的只有19.74%。这说明不能把留守儿童问题标签化,要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但是在课余时间中,能够主动看书的儿童只有9.21%。苏北农村地区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没有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以及性格发展,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部分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缺乏专业理论指导,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常。高达36.84%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选择憋在心里,被动的面对问题,愿意向父母倾诉的只有13.16%。即使偶尔电话联系,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也片面注重学业成绩,很少进行心理疏导。长期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等性格问题。虽然家长卷93.65%的家长都意识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的进行教育。
表2 家长卷统计结果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困惑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重要性
2.在教育孩子时,您最大的困扰是
据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临时监护人)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问卷数据显示,93.65%的监护人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由于经济水平受限制,36.51%的留守儿童家长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多数不高,教育观念落后,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42.86%的家长反应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扰是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否正确树立
1.您是否会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2.您是否能够很好地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是最早的,而且影响过程连绵不断。马克思说:“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家长要增强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意识。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能讲究方式方法,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乐于与家长沟通。
(三)家、校联系是否密切
1.您是否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合作,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更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只有22.22%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多数家长仍然存在教育上的误区。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补偿。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监护人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只重视文化成绩的教育方式,注重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培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职责,即使与孩子分隔两地,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胜于经济、物质上,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同时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适当的时候牺牲某些个人利益。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1)制定相关的法律。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2015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
(2)根除户籍制度壁垒。留守儿童的产生在于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从而与孩子分居两地。政府应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弱化以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壁垒。
(3)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减少人口流动。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更加牵制了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通过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让各乡镇成立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村镇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争取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相互沟通,并定期向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汇报。
(5)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让流动人口家庭不分离。政府的社会职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力量。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可以购买安居房、公租房,留守儿童可以在父母身边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发挥学校教育辅助作用
(1)学校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是苏北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的课程,即使少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心理健康教师也有班主任代替。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苏北农村地区学校积极引进家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目前有些学习学校开通了家校通,但仅局限于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传播家庭教育的原理和知识,给父母一些专业的指导。尤其关注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3)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更多关注问题留守儿童。2001年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2012年做了轻微的调整。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没有标准可依,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却变成更高的考试分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据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学业和品德认知上的问题。然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不能有效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也担心自己在教育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时,一时冲动,可能产生无法承担的责任,从而放任不管。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莫尔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即所说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议考虑学分制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来评价教师,学校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给教师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面对问题
(1)在思想上,首先体谅父母外出打工,认识到自己与非留守儿童拥有同等的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其次留心生活中积极阳光的例子,并且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学习。
(2)在行为上,积极配合老师、亲属、朋友对自己的帮助,主动的进行沟通,遇到问题学会倾诉。孝顺父母,定期打电话给父母,关心父母生活,与父母进行互动。
5.大学生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据调查,苏南留守儿童发展整体高于苏北留守儿童,苏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教育更完善,父母家庭教育的意识也更强。总之,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013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刘浪.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比较研究—以苏北和陕西、宁夏地区为例[D].宁夏大学.20100301.
[3]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13-29.
[4]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6):41-44.
[5]张礼,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7):63-65.
[6]苗雨伏.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农村发展,2014(10):10-12.
[7]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3):76-80.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2008(09):32-34.
[9]徐文婷.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45-46.
关键词: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大规模产生,“留守儿童”由此得来。“留守儿童”在进入2002年,特别是2004年以后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3万人,2006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状况中显示,江苏留守人数达222.8万人,总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其中,苏北五市有农村留守儿童148.38万人,占全省留守儿童的66.6%。而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性格自闭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父母外出务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长期缺乏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交流产生障碍,为人处事不合群,临时监护人又只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没有关注其心理的意识,长此以往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与抑郁症。不良的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容易消极、悲观。
2.亲情缺失导致心理发展异常
留守儿童家庭从法律角度来讲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其不健全的家庭。为了能给子女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很多苏北农村父母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使得留守儿童生活照料的主要责任落在了临时监护人身上,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亲友监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据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与农村的留守儿童家长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大多数的儿童与父母进行联系主要采取打电话的方式,其中58.9%通话时间在三分钟以内,70.2%的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更长时间才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甚至有8.6%的儿童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到外地与父母团聚。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家庭教育角色逐渐弱化,儿童没有机会与父母进行完整、有效的沟通,父母也没有意识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夹杂着复杂的情感,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有出息;另一方面又怕孩子被欺负,企图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减少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有着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解答和指导,又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长久的亲情缺失和临时监护人不理性、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单亲监护的教育缺乏力度,调查显示父亲承担教育工作的比例非常小,只有16.13%,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会让孩子缺少阳刚之气,遇到问题胆怯,不够果断理性;母亲教育角色的长期缺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冲动,没有耐心。自我监护更是需要极高的自制力,世界日新月异,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就容易误入歧途。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内心孤僻、冷漠自卑、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自信心不强等问题;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喜欢进网吧、游戏厅,通过吸烟、酗酒来排解孤独苦闷。
3.留守儿童发展不全面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单一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学生卷)中显示,在“父母经常提到的话”中,大多数儿童都选择了“这一次考试第几名”。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农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农村地区辅导机构也开始蓬勃发展,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绝大多数是为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绩,让孩子参与到辅导机构中去。但是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只关注到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差的结果,没有进行原因分析的意识,学业成绩较差往往是注意品质差、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留守儿童家长单纯的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甚至辅导机构来教育孩子,把父母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教师、甚至辅导机构上,忽视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影响,在调查中76.32%的儿童也认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学业缺乏帮助。家庭教育家长卷中显示,93.65%留守儿童家长都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只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没有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只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儿童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家长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留守儿童发展的单一化还体现在拆分型的家庭模式造成的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全面素质不高。调查显示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多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监护教育为主,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祖辈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缺乏知识和先进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出现问题,他们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友监护的教育,不易把握家庭教育的分寸,过分严苛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态,不闻不问又无法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能够吃饱穿暖,身体健康。 4.留守儿童品德——认知欠缺
据调查,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只有8.7%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是否端正。在教育心理学上,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品德分为以下四种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从而认识世界,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方面,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使得孩子不能及时接受到正确的道德观念,父母也没有这种意识去对孩子进行道德意识灌输,且临时监护人大多数属于年长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些都制约着留守儿童接受科学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的教育方式,使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留守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调查中,有些农村初中生认为读书无用,希望尽快毕业赚钱。这种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对受教育以及今后的发展产生功利的态度,不利于道德情感的丰富,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没有严格、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学校方面也缺乏有组织的道德行为练习,不利于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不少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吸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表现为不良行为,辱骂师长、打架、欺骗等。
5.自主独立意识较强
关于留守儿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但是我们不能把留守儿童标签化,忽视留守儿童身上优秀的性格特征。在问卷调查中,53.95%留守儿童相对独立,自主性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且多数留守儿童更懂得孝顺父母长辈,容易理解父母长辈的艰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更全面理性的看待留守儿童。为调节和指导本国人口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其中“提倡一对父母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长辈溺爱独生子女,造成很多孩子独立性差,生活不能自理。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独立面对各种问题,更有主见,走上社会更会处事,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努力,更加具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仍然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让留守儿童的发展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否则留守儿童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如缺乏合作能力,易自作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遇到矛盾极端化等。
二、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这就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有大批儿童留守。近几年,我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总体上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比较单薄。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本组主要针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大学生、学校、地方政府进行访谈,对比分析数据结果,剖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表1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
由上表分析可得:苏北地区留守儿童自主性较强,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且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完全依赖临时监护人的只有19.74%。这说明不能把留守儿童问题标签化,要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但是在课余时间中,能够主动看书的儿童只有9.21%。苏北农村地区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没有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以及性格发展,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部分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缺乏专业理论指导,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常。高达36.84%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选择憋在心里,被动的面对问题,愿意向父母倾诉的只有13.16%。即使偶尔电话联系,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也片面注重学业成绩,很少进行心理疏导。长期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等性格问题。虽然家长卷93.65%的家长都意识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的进行教育。
表2 家长卷统计结果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困惑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重要性
2.在教育孩子时,您最大的困扰是
据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临时监护人)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问卷数据显示,93.65%的监护人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由于经济水平受限制,36.51%的留守儿童家长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多数不高,教育观念落后,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42.86%的家长反应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扰是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否正确树立
1.您是否会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2.您是否能够很好地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是最早的,而且影响过程连绵不断。马克思说:“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家长要增强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意识。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能讲究方式方法,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乐于与家长沟通。
(三)家、校联系是否密切
1.您是否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合作,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更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只有22.22%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多数家长仍然存在教育上的误区。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补偿。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监护人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只重视文化成绩的教育方式,注重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培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职责,即使与孩子分隔两地,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胜于经济、物质上,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同时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适当的时候牺牲某些个人利益。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1)制定相关的法律。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2015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
(2)根除户籍制度壁垒。留守儿童的产生在于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从而与孩子分居两地。政府应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弱化以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壁垒。
(3)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减少人口流动。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更加牵制了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通过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让各乡镇成立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村镇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争取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相互沟通,并定期向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汇报。
(5)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让流动人口家庭不分离。政府的社会职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力量。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可以购买安居房、公租房,留守儿童可以在父母身边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发挥学校教育辅助作用
(1)学校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是苏北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的课程,即使少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心理健康教师也有班主任代替。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苏北农村地区学校积极引进家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目前有些学习学校开通了家校通,但仅局限于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传播家庭教育的原理和知识,给父母一些专业的指导。尤其关注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3)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更多关注问题留守儿童。2001年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2012年做了轻微的调整。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没有标准可依,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却变成更高的考试分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据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学业和品德认知上的问题。然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不能有效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也担心自己在教育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时,一时冲动,可能产生无法承担的责任,从而放任不管。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莫尔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即所说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议考虑学分制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来评价教师,学校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给教师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面对问题
(1)在思想上,首先体谅父母外出打工,认识到自己与非留守儿童拥有同等的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其次留心生活中积极阳光的例子,并且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学习。
(2)在行为上,积极配合老师、亲属、朋友对自己的帮助,主动的进行沟通,遇到问题学会倾诉。孝顺父母,定期打电话给父母,关心父母生活,与父母进行互动。
5.大学生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据调查,苏南留守儿童发展整体高于苏北留守儿童,苏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教育更完善,父母家庭教育的意识也更强。总之,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013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刘浪.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比较研究—以苏北和陕西、宁夏地区为例[D].宁夏大学.20100301.
[3]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13-29.
[4]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6):41-44.
[5]张礼,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7):63-65.
[6]苗雨伏.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农村发展,2014(10):10-12.
[7]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3):76-80.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2008(09):32-34.
[9]徐文婷.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