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正积极倡导一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肩负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化、多元化的历史使命,应用型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探讨培养人才方案,创新构建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 创新性 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拟推动全国6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转型发展。在全国高校中,已认定36所学校为改革试点的院校,成为首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截止2014年3月,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这就要求这类高校在人才培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和其他学校存在不同,即以技术应用作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突出产教融合,社会企业、研究单位和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全方面培育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一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十二五计划中提出要加紧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需要调节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的发展布局,改善工业生产结构。但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国教育阶段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现在的适合大众的教育,从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能力向产教结合方向改变,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比较欠缺,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不相干,专业性得不到充分展示,既是对人才资源的挥霍,也使企业进行改造时,得不到相关人才的帮助,导致高等学府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冲突。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高层次应用人才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产业企业调整规划战略,推动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仅仅存在于理论方面,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宽泛、内容繁冗和重复教育及学生对综合知识处理能力弱等情况。通过对西方高等应用型学校的调查发现,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教育分化就需越详细,职业教育就更加全面。我国要确保高等教育制度顺利变革,就要将产业需求作为指导思路实行教育分类,构建富有成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模式和产业构造共同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应用型学府转变。
三是学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内涵与特色发展。如何办出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内涵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厘清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学生评价方式,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说,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吸引生源、提升区域社会地位的基础。
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
(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除自身拥有的基本内容知识和相关技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优势。一是创新的思考方式。创新的思考方式含有发散思维和凝聚思想、异同观念、系统思想、正向和逆向思考方式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思考,提升他们的思想活跃度和创造能力。二是创新的本质性格。创新的本质性格在指导创新性方面与学生的智力条件没有关系,它主要表现对事物的好奇和努力想要了解的态度,自立、大胆怀疑、坚持不懈的意志等。应用型大学应教育指导学生养成勇于创新的性格,加强学生对好奇态度和永不言败品质的培养。
(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以创新思想求解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其发展形态是综合集成的,主要体现出资源整合与集成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分为设计型、复合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延伸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复合型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服务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从能力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捕捉商业机遇,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型创新人才既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分析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等能力。
三、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一)树立新观念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的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可见,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实践性,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能力是核心,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强调知识应用,具备过硬的适应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我们必须打破旧有的人才培养层次论,并代之以人才类型论,要认识到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着力于探究生产实践问题,主要培养能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能够直接在生产管理第一线谋职,具有良好的人格、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擅长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重、以实践贯穿育人全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以此为价值取向确立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观、方法观和评价观是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设置培养目标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性不强,可行性差的情况,目标设定上乐于仿效学术型的老大学,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实际的疏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还有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所以,应用型大学务必深入调研,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专业人才的规格情况,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实际,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构成的三方面分解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使“应用技术”真正能在各专业中开花结果,然后据此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排在首位,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都要突出实验、实践与实训,以此为抓手真正有效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开设多元化实践活动科目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点,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才能,具备良好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把在学校中学到知识技能和现实工作环境有效链接。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在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提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育,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在基础品质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中的各种调查和服务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文化内涵与综合能力,提高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本技能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训实习活动、各种能力比赛的项目,更好地指引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处理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出现的情况,以便于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专业才能方面,要注重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管理,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参与项目的调查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实践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才能。
(四)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
应用技术大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确保学校和社会企业长久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院校要积极组织与学校有联系的企业专业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为广大的学生进行演讲,在可能的情况下聘用这些人员,从而构建起拥有管理作用的学校企业合作组织。二是实现信息数据分享、合作交流制度,保证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更好的联接。按照特定的培养人才方案,根据实践中由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的认知过程设计出相应的实践计划系统,通过确定培育人才项目的要求和规范,构建出对应的操作管理、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育流程,学校和企业两方成立专门组织,监督整个计划中方案的运行情况,从而有效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出优秀人才。三是推动产业、学校和社会研究单位相互配合,保证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院校可以选派相关教授专家进入社会企业,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掌握企业中的设施、生产技艺、流程和商品品质、销售策略;同时,企业中的相关工程师可以进入学校,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辅导,参加设计教学方案、学科变革、分析教育和相关教授研究专业项目;另外,学校要积极为社会企业提供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科学技术服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总之,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开放式教育类型学校。在此类大学中,从教育规划到教育方式再到评价标准,都是把实际操作处理作为重要条件,遵循实践应用的指导原则,与企业行业联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学习锻炼。只有这样,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才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利用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处理面对的问题,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得到企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克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4,11:63-66.
[2]韦相晓.浅谈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新课程,2013,12:26-27.
[3]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7-8.
[4]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06:9-10.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 创新性 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拟推动全国6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转型发展。在全国高校中,已认定36所学校为改革试点的院校,成为首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截止2014年3月,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这就要求这类高校在人才培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和其他学校存在不同,即以技术应用作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突出产教融合,社会企业、研究单位和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全方面培育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一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十二五计划中提出要加紧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需要调节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的发展布局,改善工业生产结构。但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国教育阶段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现在的适合大众的教育,从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能力向产教结合方向改变,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比较欠缺,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不相干,专业性得不到充分展示,既是对人才资源的挥霍,也使企业进行改造时,得不到相关人才的帮助,导致高等学府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冲突。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高层次应用人才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产业企业调整规划战略,推动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仅仅存在于理论方面,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宽泛、内容繁冗和重复教育及学生对综合知识处理能力弱等情况。通过对西方高等应用型学校的调查发现,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教育分化就需越详细,职业教育就更加全面。我国要确保高等教育制度顺利变革,就要将产业需求作为指导思路实行教育分类,构建富有成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模式和产业构造共同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应用型学府转变。
三是学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内涵与特色发展。如何办出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内涵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厘清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学生评价方式,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说,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吸引生源、提升区域社会地位的基础。
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
(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除自身拥有的基本内容知识和相关技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优势。一是创新的思考方式。创新的思考方式含有发散思维和凝聚思想、异同观念、系统思想、正向和逆向思考方式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思考,提升他们的思想活跃度和创造能力。二是创新的本质性格。创新的本质性格在指导创新性方面与学生的智力条件没有关系,它主要表现对事物的好奇和努力想要了解的态度,自立、大胆怀疑、坚持不懈的意志等。应用型大学应教育指导学生养成勇于创新的性格,加强学生对好奇态度和永不言败品质的培养。
(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以创新思想求解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其发展形态是综合集成的,主要体现出资源整合与集成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分为设计型、复合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延伸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复合型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服务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及创新方法知识。从能力结构角度来看,设计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捕捉商业机遇,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型创新人才既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分析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等能力。
三、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一)树立新观念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的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可见,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实践性,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能力是核心,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强调知识应用,具备过硬的适应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我们必须打破旧有的人才培养层次论,并代之以人才类型论,要认识到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着力于探究生产实践问题,主要培养能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能够直接在生产管理第一线谋职,具有良好的人格、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擅长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重、以实践贯穿育人全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以此为价值取向确立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观、方法观和评价观是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设置培养目标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性不强,可行性差的情况,目标设定上乐于仿效学术型的老大学,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实际的疏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还有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所以,应用型大学务必深入调研,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专业人才的规格情况,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实际,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构成的三方面分解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使“应用技术”真正能在各专业中开花结果,然后据此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排在首位,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都要突出实验、实践与实训,以此为抓手真正有效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开设多元化实践活动科目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点,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才能,具备良好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把在学校中学到知识技能和现实工作环境有效链接。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在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提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育,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在基础品质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中的各种调查和服务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文化内涵与综合能力,提高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本技能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训实习活动、各种能力比赛的项目,更好地指引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处理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出现的情况,以便于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专业才能方面,要注重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管理,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参与项目的调查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实践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才能。
(四)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
应用技术大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确保学校和社会企业长久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院校要积极组织与学校有联系的企业专业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为广大的学生进行演讲,在可能的情况下聘用这些人员,从而构建起拥有管理作用的学校企业合作组织。二是实现信息数据分享、合作交流制度,保证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更好的联接。按照特定的培养人才方案,根据实践中由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的认知过程设计出相应的实践计划系统,通过确定培育人才项目的要求和规范,构建出对应的操作管理、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育流程,学校和企业两方成立专门组织,监督整个计划中方案的运行情况,从而有效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出优秀人才。三是推动产业、学校和社会研究单位相互配合,保证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院校可以选派相关教授专家进入社会企业,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掌握企业中的设施、生产技艺、流程和商品品质、销售策略;同时,企业中的相关工程师可以进入学校,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辅导,参加设计教学方案、学科变革、分析教育和相关教授研究专业项目;另外,学校要积极为社会企业提供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科学技术服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总之,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开放式教育类型学校。在此类大学中,从教育规划到教育方式再到评价标准,都是把实际操作处理作为重要条件,遵循实践应用的指导原则,与企业行业联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学习锻炼。只有这样,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才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利用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处理面对的问题,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得到企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克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4,11:63-66.
[2]韦相晓.浅谈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新课程,2013,12:26-27.
[3]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7-8.
[4]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