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养生秘笈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59573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棋,师从文学大师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尽管他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忧患,却依然活到了78岁。其养生秘笈,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汪曾祺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顰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因为“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里,那段经历是不是很难熬。他的回答却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他说:“不‘安’,又能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很别致的老头儿。
  汪曾祺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他在经历坎坷后依然相信爱。当他被下放到一个“马铃薯研究站”的时候,他没有述说自己生活环境多么艰苦,反而说:“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他甚至还得意地说:“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汪曾棋不仅幽默风趣,而且乐观积极。他写文章只想“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一花一木,一人一物,在他的笔下都是与众不同的,因为爱着这一切,他总能写出繾綣深情。“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人的却是真情。”而这,足以震撼到匆匆瞥到它的人。
  汪曾祺的家庭气氛融洽,其名言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认为,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更不可思议的是,长子汪朗17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汪曾祺居然也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朗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就是因为父亲喝酒时,总会给他也倒一杯。抽烟,父亲也是一次抽出两根,自己一根儿子一根,做父亲的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火。
  汪曾祺喜欢亲近庖厨,并有心为之,才使得他的书写自在如意,即使随手写下“菜谱”,也充满了诗意。如“拌萝卜丝”,是这样写的:“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临吃,浇以三合油(酱油、醋、香油)。”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汪曾棋每到一处,专走小街偏巷,品尝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莽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汪曾祺深知美食三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棋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铁凝说:“汪老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读他的书,会慢慢地感到,这位可爱的老人如一股清流,温暖人心——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永远不消沉沮丧,守护心中热情和生机,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这就是汪曾祺的养生秘笈。。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一举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于是曹丞相“幸甚至哉”,南返他的中原和邺城。这一路上,年过半百的老曹恐怕总会想起自己二十多岁时的壮举——一个在东汉帝都洛阳管理治安的小官,居然敢处死违反禁令的宦官家属,而这宦官可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赛硕。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曹阿瞒,现在已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丞相。甚至,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汉献帝的正统地位,他可能在这之前已被谋
期刊
嵇康又从之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康每叹息。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康不能用,果遭非命,乃作《幽愤诗》曰:“昔惭柳下,今愧孙登。”  ——《晋书.孙登列传》  魏晋,是一个遥想起来自带仙乐与林露的时代
期刊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篇》  第九篇是前十篇中最重要的一篇。中国人最重九,因为古人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更为阳中之阳,故第九篇所记自然格外精要。第九篇中记载的尽是孔子的大道。第八篇是“继往”,继承历代圣王的思想,第九篇是“开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思想。孔子对道的
期刊
魏晋是一个战火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乱世,也是一个精神自由,美学艺术打开新境界的盛世。就像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魏晋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矛盾的时代,有必须时刻直面的死亡,也有因生命无常而诞生出的“人”的觉醒。  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无常,打破了礼教的束缚,魏晋的名士活成中国史上最有趣,最自由,最恣意,最洒脱的一群文人,他们追求人格之
期刊
春日杏花吹满头,谁家少年足风流。镜里春秋细细数,魏晋风骨化沉香。  ——题记  如果我有一台可以穿越时空的照相机,我一定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最爱的魏晋风骨;如果我可以用单反细数历史的刻度,我一定清清楚楚的描摹出那六朝名士的风流态度。  也许可能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诸位看官,请先随我瞧瞧镜头后Ps过的春日佳景,然后咱们再一一道来景中各色标致的人物。  有词为证:  满庭芳·Ps春天  羽化微云,锐化
期刊
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经典名句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称“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六岁即能写赋诗写文章,文笔流畅,构思巧妙,诗情英迈,有“神童”之誉;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有感而发撰写了《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漏之处;不到十岁,王勃便饱览了六经的全部内容;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
期刊
有那么一个时代,虽然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飘飞远去,但它的流风余韵,却一直影响到今天,在千年之后依然被我们缅怀、追念;那种超脱凡俗的精神气质,那种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名士之风,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那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灿烂的时代。不错,这个时代,就是魏晋时期,唐诗中的“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说的就是这个时期人物的风骨。  无数次地回眸打量那一段
期刊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我要说,历史是任人酿的酒,其中滋味需要去品,每个人品出来的滋味或许各有不同。  曾国藩一生征战,功勋显赫,能文能武,且有慧眼识人之能。他不但驭下有术,更能与君斗法,一生充满传奇。其以理学大师、中兴名臣被定格在历史的册簿上,在当时,更称得上是一位特殊的外交家。  征衣似雪。我们来看看十多年间曾国藩的遭际。  一身多病: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老病号。道光二十年六月,他在
期刊
一直很向往一种生活,能够心无旁鹜的读书绘画,做自己心仪的事情。不必远遁深山,也不要遗世独立,只需有一个小小的院落,最好还有一树西府海棠,在晨读的时候能落一瓣馨香在扉页之内,合上书页也无意中拓印一瓣春日的记忆。  清晨,捧一杯清茗,翻看画册。时光缓缓,阳光和煦的脚步顺着窗棂一寸寸的移过阳台。这样闲适的时刻,恰好翻看到沈周的山水,脑子里不知怎的就冒出来“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这两句诗。原本
期刊
提起魏晋,恐怕最容易让人心生向往的就是那各色名士了,对于男性美妙姿容的喜好与欣赏,古已有之,但只是到了魏晋,也只有在魏晋,男性之美与对男性之美的欣赏成为为一个可足道哉的历史性事件进人书写领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特有的景观。《世说新语》一书以传神的笔触、精练的语言,记录了汉末至两晋的一些名士轶闻趣事,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学术思想与社会风尚,可称此一时代的缩影,宗白华先生甚至将这一时代称为“世说新语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