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共建“政校企行”一体化合作平台是基于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构建的服务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它主要由专业科研团队、教师工作室、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由教学系部统一组织管理,为各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提供统一接口。成果分为理论研究成果、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平台的实践三大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寻求实现对接中山特色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的路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科技服务平台;一体化合作平台
一、体系结构
围绕依托项目,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成长规律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2)构建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便于与各专业对接的“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标准化接口。
(3)各专业基于“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标准化接口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育人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必须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在高职院校,必须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而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是各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的公共实训平台,服务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理论研究成果
(1)特色科技服务--“政校企联动、三方融合、逐层递进”
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广东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简称实训基地),形成了“政校企联动、三方融合、逐层递进”的特色科技服务。借助于企业管理模型,依托高职院校学分制,引入企业教学项目、企业培育项目、企业服务项目,分层递进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创业团队和教师工作室,以及创业基地和真实公司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多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教学课堂是指传统的大学课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项目其分解为若干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课程设计、职业技能课程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
工作室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与教师工作室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适应性项目实习。学生在教师工作室中参加讲座、校内比赛,完成教学项目;在工作室中完成实训项目。
企业课堂主要包括形成创业公司与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平台中实践。学生在企业课堂上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运营,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技能能力。
“三项融合”是指将教学项目、实训项目、企业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2)“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协同育人平台
学生专业创业团队面向大一新生招新;通过指导教师考核选拔,学生创业团队进入教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中动手能力强、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创办虚拟公司,承接真实项目。学校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方式进行管理,企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类项目、开设讲座、培训、选拔毕业生等方式参与。
在教师工作室中,以运行项目为主线,开展各种活动。项目主要包含教学项目、实训项目和企业项目。学生创业团队完成教学项目,教师工作室瞄准实训项目,创业公司实施企业真实项目。
(3)协同育人平台长效机制的研究
为了探索协同育人平台的长效发展,我们探讨提出:①搭建平台是基础;②激励教师支持力度是保障;③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是根本;④投入科研项目研究是深化;⑤构建实训架构是助推。
三、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成果
在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体系下,项目组依托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章立制,完善组织,规范管理。
(1)构建了创业基地
创业基地体系结构分为学生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虚拟)公司三个层级递进的层面,如图6所示。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主要面向大一学生,以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及讲座为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工作室主要面向大二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通过专业研发团队的形式承接各类项目,在开发研究中促进学生高层次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创业虚拟公司主要面向大三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经过答辩委员会答辩通过后成立虚拟公司,在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总监的共同协作下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运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識,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做好个人定位,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从自愿报名的学生创业团队到考核选拔的教师工作室再到进一步选拔担当实际项目运营的产学研公司,学生从“知”到“会”到“熟”,在衔接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提升技能,学习变得有目标、有动力。这种培养方式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整体优势。
自2014年以来,创业基地保持大约8个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专业兴趣小组)、13个团队的教师工作室和2家创业(虚拟)公司的规模。每年开展业务培训60多场,各类创业活动100余场,举办“创业导师”品牌讲座30多场,承接学校实训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等20余项。
创业基地紧紧围绕“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训”的良性互动。
(2)创业基地管理部门运作模式
为了规范创业基地的管理,成立了创业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领导小组、创业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学生辅导员组成;办公室成员主要由专业团队负责人、教师工作室负责人及虚拟公司负责人组成。在管理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应学生部门的管理,并邀请校外企业人员参与建设。 ①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学生辅导员组成,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管理指导教师、产学研公司、学生创业团队和教师工作室,维护项目教学与实战的正常运行。教学系部负责人要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规定学生进出教师工作室的程序、标准以及学分转化的方法等,作为实施整个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的政策基础;规定指导教师的任务、报酬及考核方式;为教师工作室提供固定场所及参加竞赛项目等必要的经费支出。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规章制度的执行,与企业联系获得用于教学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与企业签订真实项目合同。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参与到项目教学与实战中来,维护项目教学与实战的正常运作。
②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由管理中心指派的教学系部的专业教师,以及部分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把一个教学项目分成许多小模块,以任务书形式分发给学生创业团队,供学生创业团队相互协作完成。指导老师还应帮助教师工作室解决遇到的问题。不同时期指导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一个教师工作室遇到技术难题时,指导教师就会成为他们的顾问;当教师工作室的成员进行某项目的需求获取时,指导教师就会扮演他们的客户角色;当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在与产学研公司或外界公司沟通存在问题时,指导教师就会充当联系协调人;当教师工作室在管理一个项目时,指导教师可以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
③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分为虚拟教师工作室和实际教师工作室。由于工作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为每个教师工作室提供固定的工作场所。学生可自行成立虚拟教师工作室,工作场所以教室和寝室为主。当教师工作室成功承担竞赛项目或外接企业的实际项目后,可以申请固定的办公场所,进入实际教师工作室。
实际教师工作室由管理中心提供工作场所、办公家具等,安排指导老师;工作室成员可自由进出教师工作室。
④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充当所有教师工作室对外门户的角色,教师工作室和外界真实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创业公司进行商务往来。创业公司的成员以教学系部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吸收教师工作室中动手能力强、积极肯干的优秀学生参加。创业公司设有固定办公场所,由管理中心管理并提供办公室、资金、电脑、互联网接入等支持。创业公司为教师工作室提供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师工作室解决诸如财务、合同等教师工作室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创业公司尽最大努力从外界获得足够的项目以便为教师工作室提供充足的实践项目。
⑤校外企业
管理中心、指导教师和创业公司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外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项目案例、真实项目等方式全程参与创业基地管理。校外企业可以利用学院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创业基地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3)创业基地的常态化运行
①学生创业团队组成与特色活动
创业基地根据现有专业设置及学生需求设有4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分别是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由董丽雅老师指导的网店经营部和由李巧丹老师指导的移动电商部;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由陈晓老师指导的网络分销部;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由陈增光老师指导的网络美工部。
讲座和特色活动是学生创业团队的两大主线,一是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二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双核目标。
②教师工作室组成与特色项目
创业基地共有6个,分别是董丽雅老师指导的“网店运营工作室”、陈晓老师指导的“网络分销工作室”、李巧丹老师指导的“移动电商工作室”、陈增光老师指导的“网络美工工作室”、丁昭巧老师指导的“网络营销工作室”、刘辉辉老师指导的“数据分析中心”。每个工作室招生规模在10人到20人之间,教师通过选拔在团队活动中表现突出,具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进入教师工作室,并“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的开发和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工作室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主要是通过项目来实现的,在教学项目方面有“网店运营工作室”在课外开展网络大赛,竞赛主要包括网络构建、网络安全部署、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构建、文档写作和团队写作等4大部分。“网络美工工作室”指导成员共同学习网页美工设计的基本知识(如网页文件的组成,动态网页的运行原理和开发时的分工),讨论学习和项目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以上项目的运作,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无论竞赛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往有了提升。
③创业公司的组成及运作状况
創业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有“雅恒商贸”、“中交电商”、“尚淘家居”、“纯儿牛仔”、“考试宝典”以及“金考点”等6家创业公司。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答辩通过后,目前,这6家公司分别按照所撰写的项目计划书开始逐步开展业务。创业公司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4)创业基地各部门运作特色
①举办创业导师系列讲座,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根据“项目结合课堂教学”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创业基地积极召集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开展了系列“创业导师讲座”,形成一定的学术品牌,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②建设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③汇编科研成果,编写《网络分销》
为了定时总结记录创业基地的发展动态,也为了推广创业基地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经验,我们从创业基地建成之日起逐步编写《网络分销》系列教材,填补高校产学研的教学范本。
四、依托转型升级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注重特色,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依据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自2014年10月开始,我们进行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探索,开展了“中山市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的科技服务”项目,彰显“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经过三年的发展,创业基地内部各部门成立并运行良好、管理体制得以完善,外部学生活动收效显著、学生参与企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效果显著。
(1)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基于工作室平台企业实战化”特色人才培养
依托创业基地,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平台企业实战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工作室化教学主要指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整体感悟。教学过程大多采用“项目主导,行动实践”的模式来构建能力教学模块。以创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团队、工作室、兴趣小组的纽带作用,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人员等为学生授课,实施“订单式”教学,为企业、行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实现“教、学、做”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的帶头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采取构建创业(虚拟)公司的形式,开展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管理流程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创业、协作创新、沟通合作、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延伸,契合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还可通过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等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我品牌。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转化吸收,拓展大家的视野,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及环境适应性等能力。无论在课程类型、教学地点、实践形式等各有不同,但互为补充和完善,实现了传统教学向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
教学融合,分层递进培养学生。借助于企业管理模型,依托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采用“教学融合”方式分层递进培养学生,“教学融合”是指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教学中,各项目内容均来自企业,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双元共赢,实现个性化培养。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实行分层次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身的定位而有奋斗目标。创业基地分别针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提供分阶段、分层次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形成科学有序的人才培养阶梯。通过“创业团队-教学工作室-虚拟公司”三级培养体系下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升级和职业技能转化过程中受益匪浅,创业基地具有“金字塔”特征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激励了部分学有专长、优势明显的学生介入课余研究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促进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2)电子商务专业实行“教学融合,全真融合,双创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
依托创业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实行了“教学融合,全真融合,双创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三项融汇”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的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融汇入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搭建“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虚拟公司”分层递进的管理平台,三课堂配合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别,探讨了一套“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分级管理、逐级选拔、定期考核的分级管理制度。同时,针对空间与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自主建立的多个学生创意工作室,采取企业绩效考核的方式,竞争相应的空间与资源。
落实“校企双制”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创意工作室的管理,通过优选企业进驻学生创意工作室,将企业外包项目带入工作室。根据对外承接的项目,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中期指导、项目验收等指导。同时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竞赛指导等工作。在具体的商业项目运作中,实行“双导师”制,发挥校企优势互补。根据承接的项目,为学生项目组指定校方导师与企业方导师,共同对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项目支持。发挥校企双方的互补,保证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稳定。同时全面提升学生创意工作室职场化程度,提高工作室商业项目专业等级。通过标杆企业进驻学生创意工作室,提高现有学生创意工作室职场化程度,解决学生创意工作室本身缺少法人资格与各项资质的困境,通过企业承接外包项目,吸引更多更专业的商业项目,全面提升工作室承接项目的专业等级。
(3)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岗位对接,企校对接,工学一体”特色人才培养
专业构建了“岗位对接,企校交替,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以及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教学工厂,同时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应职业岗位,实现教学工厂与企业的岗位对接。通过企校相同岗位的交替和不同岗位轮岗轮训,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学于工,在工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充分渗透德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依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遵循能力递进原则,兼顾课证融通,构建专业的综合项目群,以项目群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构成项目群的项目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对应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点,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点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课程的实施就是项目任务的完成。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分组分层、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对任务进行分层,学生进行分组,任务的完成过程渗透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于一体,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通过两种形式建立“校中厂”,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一是基于现有实训室而建立的“教学工厂”,如勤为信息服务中心的打复印部和校园淘宝工作室;另一种是引企入校,以企业的真实项目运作为主,并安排专业学生参与进去的“校中厂”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强,马丽丽.产学研视角下高校为主导的科技服务平台运作模式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
[2]解瑞云,戴冬.基于网格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3]邵珉,梅姝娥.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3(29).
[4]陈敏.新兴产业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9).
[5]敖强.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例--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J].中国科技产业,2010(08).
[6]韩瑞平.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整合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9).
作者简介:朱志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朱梅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科技服务平台;一体化合作平台
一、体系结构
围绕依托项目,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成长规律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2)构建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便于与各专业对接的“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标准化接口。
(3)各专业基于“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标准化接口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育人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必须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在高职院校,必须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而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是各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的公共实训平台,服务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理论研究成果
(1)特色科技服务--“政校企联动、三方融合、逐层递进”
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广东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简称实训基地),形成了“政校企联动、三方融合、逐层递进”的特色科技服务。借助于企业管理模型,依托高职院校学分制,引入企业教学项目、企业培育项目、企业服务项目,分层递进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创业团队和教师工作室,以及创业基地和真实公司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多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教学课堂是指传统的大学课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项目其分解为若干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课程设计、职业技能课程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
工作室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与教师工作室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适应性项目实习。学生在教师工作室中参加讲座、校内比赛,完成教学项目;在工作室中完成实训项目。
企业课堂主要包括形成创业公司与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平台中实践。学生在企业课堂上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运营,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技能能力。
“三项融合”是指将教学项目、实训项目、企业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2)“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公司”协同育人平台
学生专业创业团队面向大一新生招新;通过指导教师考核选拔,学生创业团队进入教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中动手能力强、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创办虚拟公司,承接真实项目。学校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方式进行管理,企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类项目、开设讲座、培训、选拔毕业生等方式参与。
在教师工作室中,以运行项目为主线,开展各种活动。项目主要包含教学项目、实训项目和企业项目。学生创业团队完成教学项目,教师工作室瞄准实训项目,创业公司实施企业真实项目。
(3)协同育人平台长效机制的研究
为了探索协同育人平台的长效发展,我们探讨提出:①搭建平台是基础;②激励教师支持力度是保障;③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是根本;④投入科研项目研究是深化;⑤构建实训架构是助推。
三、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成果
在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体系下,项目组依托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章立制,完善组织,规范管理。
(1)构建了创业基地
创业基地体系结构分为学生专业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创业(虚拟)公司三个层级递进的层面,如图6所示。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主要面向大一学生,以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及讲座为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工作室主要面向大二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通过专业研发团队的形式承接各类项目,在开发研究中促进学生高层次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创业虚拟公司主要面向大三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经过答辩委员会答辩通过后成立虚拟公司,在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总监的共同协作下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运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識,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做好个人定位,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从自愿报名的学生创业团队到考核选拔的教师工作室再到进一步选拔担当实际项目运营的产学研公司,学生从“知”到“会”到“熟”,在衔接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提升技能,学习变得有目标、有动力。这种培养方式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整体优势。
自2014年以来,创业基地保持大约8个学生专业创业团队(专业兴趣小组)、13个团队的教师工作室和2家创业(虚拟)公司的规模。每年开展业务培训60多场,各类创业活动100余场,举办“创业导师”品牌讲座30多场,承接学校实训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等20余项。
创业基地紧紧围绕“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训”的良性互动。
(2)创业基地管理部门运作模式
为了规范创业基地的管理,成立了创业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领导小组、创业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学生辅导员组成;办公室成员主要由专业团队负责人、教师工作室负责人及虚拟公司负责人组成。在管理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应学生部门的管理,并邀请校外企业人员参与建设。 ①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学生辅导员组成,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管理指导教师、产学研公司、学生创业团队和教师工作室,维护项目教学与实战的正常运行。教学系部负责人要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规定学生进出教师工作室的程序、标准以及学分转化的方法等,作为实施整个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的政策基础;规定指导教师的任务、报酬及考核方式;为教师工作室提供固定场所及参加竞赛项目等必要的经费支出。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规章制度的执行,与企业联系获得用于教学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与企业签订真实项目合同。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参与到项目教学与实战中来,维护项目教学与实战的正常运作。
②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由管理中心指派的教学系部的专业教师,以及部分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把一个教学项目分成许多小模块,以任务书形式分发给学生创业团队,供学生创业团队相互协作完成。指导老师还应帮助教师工作室解决遇到的问题。不同时期指导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一个教师工作室遇到技术难题时,指导教师就会成为他们的顾问;当教师工作室的成员进行某项目的需求获取时,指导教师就会扮演他们的客户角色;当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在与产学研公司或外界公司沟通存在问题时,指导教师就会充当联系协调人;当教师工作室在管理一个项目时,指导教师可以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
③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分为虚拟教师工作室和实际教师工作室。由于工作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为每个教师工作室提供固定的工作场所。学生可自行成立虚拟教师工作室,工作场所以教室和寝室为主。当教师工作室成功承担竞赛项目或外接企业的实际项目后,可以申请固定的办公场所,进入实际教师工作室。
实际教师工作室由管理中心提供工作场所、办公家具等,安排指导老师;工作室成员可自由进出教师工作室。
④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充当所有教师工作室对外门户的角色,教师工作室和外界真实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创业公司进行商务往来。创业公司的成员以教学系部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吸收教师工作室中动手能力强、积极肯干的优秀学生参加。创业公司设有固定办公场所,由管理中心管理并提供办公室、资金、电脑、互联网接入等支持。创业公司为教师工作室提供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师工作室解决诸如财务、合同等教师工作室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创业公司尽最大努力从外界获得足够的项目以便为教师工作室提供充足的实践项目。
⑤校外企业
管理中心、指导教师和创业公司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外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项目案例、真实项目等方式全程参与创业基地管理。校外企业可以利用学院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创业基地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3)创业基地的常态化运行
①学生创业团队组成与特色活动
创业基地根据现有专业设置及学生需求设有4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分别是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由董丽雅老师指导的网店经营部和由李巧丹老师指导的移动电商部;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由陈晓老师指导的网络分销部;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由陈增光老师指导的网络美工部。
讲座和特色活动是学生创业团队的两大主线,一是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二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双核目标。
②教师工作室组成与特色项目
创业基地共有6个,分别是董丽雅老师指导的“网店运营工作室”、陈晓老师指导的“网络分销工作室”、李巧丹老师指导的“移动电商工作室”、陈增光老师指导的“网络美工工作室”、丁昭巧老师指导的“网络营销工作室”、刘辉辉老师指导的“数据分析中心”。每个工作室招生规模在10人到20人之间,教师通过选拔在团队活动中表现突出,具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进入教师工作室,并“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的开发和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工作室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主要是通过项目来实现的,在教学项目方面有“网店运营工作室”在课外开展网络大赛,竞赛主要包括网络构建、网络安全部署、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构建、文档写作和团队写作等4大部分。“网络美工工作室”指导成员共同学习网页美工设计的基本知识(如网页文件的组成,动态网页的运行原理和开发时的分工),讨论学习和项目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以上项目的运作,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无论竞赛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往有了提升。
③创业公司的组成及运作状况
創业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有“雅恒商贸”、“中交电商”、“尚淘家居”、“纯儿牛仔”、“考试宝典”以及“金考点”等6家创业公司。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答辩通过后,目前,这6家公司分别按照所撰写的项目计划书开始逐步开展业务。创业公司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4)创业基地各部门运作特色
①举办创业导师系列讲座,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根据“项目结合课堂教学”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创业基地积极召集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开展了系列“创业导师讲座”,形成一定的学术品牌,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②建设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③汇编科研成果,编写《网络分销》
为了定时总结记录创业基地的发展动态,也为了推广创业基地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经验,我们从创业基地建成之日起逐步编写《网络分销》系列教材,填补高校产学研的教学范本。
四、依托转型升级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注重特色,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依据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自2014年10月开始,我们进行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探索,开展了“中山市电子商务产学研集群的科技服务”项目,彰显“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经过三年的发展,创业基地内部各部门成立并运行良好、管理体制得以完善,外部学生活动收效显著、学生参与企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效果显著。
(1)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基于工作室平台企业实战化”特色人才培养
依托创业基地,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平台企业实战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工作室化教学主要指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整体感悟。教学过程大多采用“项目主导,行动实践”的模式来构建能力教学模块。以创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团队、工作室、兴趣小组的纽带作用,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人员等为学生授课,实施“订单式”教学,为企业、行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实现“教、学、做”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的帶头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采取构建创业(虚拟)公司的形式,开展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管理流程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创业、协作创新、沟通合作、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延伸,契合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还可通过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等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我品牌。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转化吸收,拓展大家的视野,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及环境适应性等能力。无论在课程类型、教学地点、实践形式等各有不同,但互为补充和完善,实现了传统教学向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
教学融合,分层递进培养学生。借助于企业管理模型,依托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采用“教学融合”方式分层递进培养学生,“教学融合”是指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教学中,各项目内容均来自企业,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双元共赢,实现个性化培养。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实行分层次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身的定位而有奋斗目标。创业基地分别针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提供分阶段、分层次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形成科学有序的人才培养阶梯。通过“创业团队-教学工作室-虚拟公司”三级培养体系下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升级和职业技能转化过程中受益匪浅,创业基地具有“金字塔”特征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激励了部分学有专长、优势明显的学生介入课余研究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促进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2)电子商务专业实行“教学融合,全真融合,双创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
依托创业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实行了“教学融合,全真融合,双创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三项融汇”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的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融汇入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搭建“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虚拟公司”分层递进的管理平台,三课堂配合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别,探讨了一套“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分级管理、逐级选拔、定期考核的分级管理制度。同时,针对空间与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自主建立的多个学生创意工作室,采取企业绩效考核的方式,竞争相应的空间与资源。
落实“校企双制”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创意工作室的管理,通过优选企业进驻学生创意工作室,将企业外包项目带入工作室。根据对外承接的项目,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中期指导、项目验收等指导。同时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竞赛指导等工作。在具体的商业项目运作中,实行“双导师”制,发挥校企优势互补。根据承接的项目,为学生项目组指定校方导师与企业方导师,共同对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项目支持。发挥校企双方的互补,保证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稳定。同时全面提升学生创意工作室职场化程度,提高工作室商业项目专业等级。通过标杆企业进驻学生创意工作室,提高现有学生创意工作室职场化程度,解决学生创意工作室本身缺少法人资格与各项资质的困境,通过企业承接外包项目,吸引更多更专业的商业项目,全面提升工作室承接项目的专业等级。
(3)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岗位对接,企校对接,工学一体”特色人才培养
专业构建了“岗位对接,企校交替,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以及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教学工厂,同时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应职业岗位,实现教学工厂与企业的岗位对接。通过企校相同岗位的交替和不同岗位轮岗轮训,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学于工,在工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充分渗透德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依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遵循能力递进原则,兼顾课证融通,构建专业的综合项目群,以项目群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构成项目群的项目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对应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点,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点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课程的实施就是项目任务的完成。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分组分层、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对任务进行分层,学生进行分组,任务的完成过程渗透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于一体,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通过两种形式建立“校中厂”,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一是基于现有实训室而建立的“教学工厂”,如勤为信息服务中心的打复印部和校园淘宝工作室;另一种是引企入校,以企业的真实项目运作为主,并安排专业学生参与进去的“校中厂”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强,马丽丽.产学研视角下高校为主导的科技服务平台运作模式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
[2]解瑞云,戴冬.基于网格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3]邵珉,梅姝娥.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3(29).
[4]陈敏.新兴产业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9).
[5]敖强.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例--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J].中国科技产业,2010(08).
[6]韩瑞平.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整合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9).
作者简介:朱志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朱梅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