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生物科学飞速发展,在生物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正确的全新的定位,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融,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的点滴体会如下。
教师要不断充实知识储备
作为一名新理念下的生物课教师,要全面掌握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要不断地了解全新的生物学知识和前沿进展,具有超越教材的知识储备,实现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1、以报刊、电视等媒体为信息资源。《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讯》等刊物上精美珍稀的生物图片及精美文章,CCTV的《人与自然》《科技之光》《动物世界》《健康之路》等栏目中的精彩视频具有极强的通俗性、趣味性,把它们收集起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2、收集最新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克隆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只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的哺乳动物——“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体细胞,像复印文件那样复制出大量的生命体,实现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结合无性繁殖方式的教学,使学生学习了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后,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
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使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让世界远离了饥饿,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之重要性,又得到了人生观的教育。
新技术实验。我国在自主研发的“神七载人飞船”上进行了许多生物实验,为我国未来的生物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让学生对生物科学充满了科学幻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收集创新、便捷的实验内容。实验是将生物学现象近似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根吸收水的原理演示实验时,笔者将半透膜教材用玻璃纸改换成鸡蛋内膜,浓蔗糖液中加滴红墨水,这样取材较易更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课堂实现
1、做好教案的编写。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课前,要准确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突出重点,怎样讲解难点,预测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只有准备充分,课上才能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充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师生达成共鸣,教学气氛融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良好的教学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设疑激趣牵动学生的思绪,调动起学生高涨的求知欲望。如讲藻类植物时先提出设问:“农民秋天为什么把落叶扔进稻田?为什么农民可根据落叶上某种生物的繁殖情况,来预测明年是否丰收?”这样的问题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下面知识的讲解铺垫了基础。
3、充分展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學过程中实行探究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避免“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能力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以往“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不注意“学生主体”,没有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考虑问题,没有以心理学上的角色代替现实中的角色,从而求得与学生思维上“同频”,所以,无法保证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最佳授课效果。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放手适时指点学生读书、预习、复习、整理笔记等,而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再给以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多用比较法、实例法、谈话法、讨论法、角色转换法、简笔画、多媒体等。把这些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教学内容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例如:将讨论法引入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精神,鼓励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针对学生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差异加以点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平台,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实现了对“学困生”自尊心的保护,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当老师的尝试而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4、师生情感的交流。师生互动是教与学中师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教师用微笑注视全体同学,激情饱满,语言抑扬顿挫,妙语连珠,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创设一种师生互信、互助,共同探究、分享快乐的美好意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及时准确、充满鼓励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表现,对有独到见解、创新思维、勇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以激发其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等表现给予鼓励,让评价成为课堂学习讨论的助推器。
要真正上好一堂生物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探讨。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生物课程的个体兴趣、知识层次等都存在着差异,因而,教学不可能达到统一的目标,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后的教学目标和主旨所在。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要不断充实知识储备
作为一名新理念下的生物课教师,要全面掌握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要不断地了解全新的生物学知识和前沿进展,具有超越教材的知识储备,实现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1、以报刊、电视等媒体为信息资源。《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讯》等刊物上精美珍稀的生物图片及精美文章,CCTV的《人与自然》《科技之光》《动物世界》《健康之路》等栏目中的精彩视频具有极强的通俗性、趣味性,把它们收集起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2、收集最新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克隆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只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的哺乳动物——“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体细胞,像复印文件那样复制出大量的生命体,实现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结合无性繁殖方式的教学,使学生学习了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后,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
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使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让世界远离了饥饿,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之重要性,又得到了人生观的教育。
新技术实验。我国在自主研发的“神七载人飞船”上进行了许多生物实验,为我国未来的生物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让学生对生物科学充满了科学幻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收集创新、便捷的实验内容。实验是将生物学现象近似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根吸收水的原理演示实验时,笔者将半透膜教材用玻璃纸改换成鸡蛋内膜,浓蔗糖液中加滴红墨水,这样取材较易更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课堂实现
1、做好教案的编写。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课前,要准确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突出重点,怎样讲解难点,预测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只有准备充分,课上才能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充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师生达成共鸣,教学气氛融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良好的教学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设疑激趣牵动学生的思绪,调动起学生高涨的求知欲望。如讲藻类植物时先提出设问:“农民秋天为什么把落叶扔进稻田?为什么农民可根据落叶上某种生物的繁殖情况,来预测明年是否丰收?”这样的问题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下面知识的讲解铺垫了基础。
3、充分展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學过程中实行探究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避免“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能力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以往“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不注意“学生主体”,没有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考虑问题,没有以心理学上的角色代替现实中的角色,从而求得与学生思维上“同频”,所以,无法保证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最佳授课效果。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放手适时指点学生读书、预习、复习、整理笔记等,而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再给以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多用比较法、实例法、谈话法、讨论法、角色转换法、简笔画、多媒体等。把这些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教学内容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例如:将讨论法引入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精神,鼓励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针对学生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差异加以点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平台,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实现了对“学困生”自尊心的保护,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当老师的尝试而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4、师生情感的交流。师生互动是教与学中师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教师用微笑注视全体同学,激情饱满,语言抑扬顿挫,妙语连珠,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创设一种师生互信、互助,共同探究、分享快乐的美好意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及时准确、充满鼓励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表现,对有独到见解、创新思维、勇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以激发其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等表现给予鼓励,让评价成为课堂学习讨论的助推器。
要真正上好一堂生物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探讨。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生物课程的个体兴趣、知识层次等都存在着差异,因而,教学不可能达到统一的目标,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后的教学目标和主旨所在。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