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的“三等”教师虽然与教学点特有的校情有关,但又岂止是教学点存在的特有现象而在大型学校没有?又岂止是在普通教师群体中存的特殊现象而在高级职称教师队伍中没有?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说明了教学点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借用了一位农村老师的话来指出了当前农村教学点存在“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三等教师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教学点工作过,已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对此也深有感触。
既然教学点的存在是客观现象,不能消除,那么就只能面对。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问题,我们在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时,在数据计算上,不能让教学点“被平均”化。教学点目前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办学条件的问题是首要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只是先后、迟早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问题。目前,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加强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公开招聘等办法。但这些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留下来,留下来的老师慢慢就可能变成了“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的“三等”教师了。虽然国家加大了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的力度,但目前在教育教学效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不力。大家都认为,学校要发展,靠的是教师,教师素質如何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现在国家也逐步在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让教师尽量能安心乐教。但学校要发展,还有一支力量不能忽视,那就是管理队伍。学校的管理队伍上至校长,下至食堂炊事班的班长,每一个岗位都不能少,每一个岗位都有其重要职责。没有这支队伍支撑,就无法搭起教育教学的平台,再优秀的教职员工离开了这个平台,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即使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难以发挥其威力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其他岗位负责人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干一辈子也还是教师,评的是教师职称,吃的是教师这一碗饭。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也不能全身心研究管理,还在想着自己业务,以及与吃饭密切联系的职称问题。校长对学校内设机构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轻也轻不得,重也重不得,因为这些管理人员还是校长通过做工作让其走上管理岗位的。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问题,绝大部分最终还是要回到教书的岗位上来的,所以在一些原则性问题的管理上,管理人员就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不畅。最近,国家重视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铺天盖地宣传说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评教授了。这确实是中小学教师的福音。我在网上也看到很多老师对这个方面的心声,都说指标极少,一般一个乡镇每年一到两个高级指标。试想,一个100名教师的乡镇,如果都评上高级职称,也得等上50到100年。还不算新分配的教师、年轻老师通过逐年发展成为后起之秀而打乱了整个排位。与职称相关的岗位设置在高级岗位职数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老师们一算清这个账,部分老师事业的激情之火瞬间熄灭,仅凭教育良知认真工作。当然,人社职改部门说,教师本身就不能人人评上高级职称。这句话来之有据吗?为什么在政策上就把教师界定成几等呢?既然在理论上把教师界定成几等,为什么要求所有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呢?职称评定也好,岗位设置也罢,既设置了条件,又设置了比例,这样从政策的设置上就决定了每个老师不可能都成为优秀老师,从源头上就扼制了教师专业的成长。职称与岗位承载着教师所有的福利待遇,他不只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教师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的问题。
三是教师待遇与工作实际不符。近几年,教师待遇确实提高了不少,但与之相关的教师积极性是否成比例提高,这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它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教师的绩效工资提高了,但绩效工资到底如何分配?职称评上了,岗位晋级了,但在这个岗位上、享受着这个职称的待遇是否与工作实际匹配?现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都死死把住进入关,但进去了以后是个什么情况都不管了。这让没进来的老师怎么去认真工作呢?大家经常引用《围城》里的一句话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现在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是外面的人都想进去,进去了的人一个也不想出来了,一个也不能出来!虽然在政策上规定,要建立能上能下、优质优酬的用人机制,可这么多年来实施效果如何?再说,在建立和谐社会、维稳压倒一切的社会背景下,只在教育行业或事业单位建立这样的机制可行吗?
“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的“三等”教师虽然与教学点特有的校情有关,但又岂止是教学点存在的特有现象而在大型学校没有?又岂止是在普通教师群体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而在高级职称教师队伍中没有?
学校的发展既要靠教师队伍,还要靠管理队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管理职级与专业职称职级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既靠师德教育,更要靠建立起待遇随着体制变的用人机制。教育的问题还是得从体制上、机制上等宏观层面想办法解决普遍性的问题,仅从基层想办法,最终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微观上的一些个性问题罢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磨坪中学)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说明了教学点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借用了一位农村老师的话来指出了当前农村教学点存在“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三等教师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教学点工作过,已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对此也深有感触。
既然教学点的存在是客观现象,不能消除,那么就只能面对。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问题,我们在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时,在数据计算上,不能让教学点“被平均”化。教学点目前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办学条件的问题是首要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只是先后、迟早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问题。目前,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加强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公开招聘等办法。但这些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留下来,留下来的老师慢慢就可能变成了“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的“三等”教师了。虽然国家加大了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的力度,但目前在教育教学效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不力。大家都认为,学校要发展,靠的是教师,教师素質如何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现在国家也逐步在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让教师尽量能安心乐教。但学校要发展,还有一支力量不能忽视,那就是管理队伍。学校的管理队伍上至校长,下至食堂炊事班的班长,每一个岗位都不能少,每一个岗位都有其重要职责。没有这支队伍支撑,就无法搭起教育教学的平台,再优秀的教职员工离开了这个平台,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即使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难以发挥其威力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其他岗位负责人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干一辈子也还是教师,评的是教师职称,吃的是教师这一碗饭。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也不能全身心研究管理,还在想着自己业务,以及与吃饭密切联系的职称问题。校长对学校内设机构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轻也轻不得,重也重不得,因为这些管理人员还是校长通过做工作让其走上管理岗位的。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问题,绝大部分最终还是要回到教书的岗位上来的,所以在一些原则性问题的管理上,管理人员就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不畅。最近,国家重视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铺天盖地宣传说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评教授了。这确实是中小学教师的福音。我在网上也看到很多老师对这个方面的心声,都说指标极少,一般一个乡镇每年一到两个高级指标。试想,一个100名教师的乡镇,如果都评上高级职称,也得等上50到100年。还不算新分配的教师、年轻老师通过逐年发展成为后起之秀而打乱了整个排位。与职称相关的岗位设置在高级岗位职数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老师们一算清这个账,部分老师事业的激情之火瞬间熄灭,仅凭教育良知认真工作。当然,人社职改部门说,教师本身就不能人人评上高级职称。这句话来之有据吗?为什么在政策上就把教师界定成几等呢?既然在理论上把教师界定成几等,为什么要求所有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呢?职称评定也好,岗位设置也罢,既设置了条件,又设置了比例,这样从政策的设置上就决定了每个老师不可能都成为优秀老师,从源头上就扼制了教师专业的成长。职称与岗位承载着教师所有的福利待遇,他不只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教师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的问题。
三是教师待遇与工作实际不符。近几年,教师待遇确实提高了不少,但与之相关的教师积极性是否成比例提高,这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它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教师的绩效工资提高了,但绩效工资到底如何分配?职称评上了,岗位晋级了,但在这个岗位上、享受着这个职称的待遇是否与工作实际匹配?现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都死死把住进入关,但进去了以后是个什么情况都不管了。这让没进来的老师怎么去认真工作呢?大家经常引用《围城》里的一句话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现在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是外面的人都想进去,进去了的人一个也不想出来了,一个也不能出来!虽然在政策上规定,要建立能上能下、优质优酬的用人机制,可这么多年来实施效果如何?再说,在建立和谐社会、维稳压倒一切的社会背景下,只在教育行业或事业单位建立这样的机制可行吗?
“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的“三等”教师虽然与教学点特有的校情有关,但又岂止是教学点存在的特有现象而在大型学校没有?又岂止是在普通教师群体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而在高级职称教师队伍中没有?
学校的发展既要靠教师队伍,还要靠管理队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管理职级与专业职称职级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既靠师德教育,更要靠建立起待遇随着体制变的用人机制。教育的问题还是得从体制上、机制上等宏观层面想办法解决普遍性的问题,仅从基层想办法,最终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微观上的一些个性问题罢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磨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