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颗心都会生病,心病的根源是心理营养的缺失或失衡。当矛盾、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被不断地积压、激发,孩子们原本就弱小的心灵自然就会随时生病、爆发,种种不合乎常规的行为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而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却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毕竟,家庭、校园、社会营造的种种不当的氛围才是导致那些孩子心智失衡的根本原因!
当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倾洒而来时,社会舆论亦一片哗然。教师们在为惹不起的学生、伤不起的制度而叹息,家长们在为越细化却越粗暴的教育而费解。各媒体在一路曝光的同时又在一路追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之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伤?
在我看來,校园暴力的背后一颗颗生病了的心灵正艰难的挣扎着、喘息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正无声无息地蔓延,且有渐入膏荒之势。医病还得先医心,我们的教育还得从“心”出发,找寻病根。
每颗心都会生病,心病的根源是心理营养的缺失或失衡。当矛盾、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被不断地积压、激发,孩子们原本就弱小的心灵自然就会随时生病、爆发,种种不合乎常规的行为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而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却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毕竟,家庭、校园、社会营造的种种不当的氛围才是导致那些孩子心智失衡的根本原因!
家庭之爱,偏颇的爱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需要爱、需要安全、需要认同、需要被尊重。但他们成长的环境却恰恰相反,全家人恨不得把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倾注其身上,恰恰造成了“非爱”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孩子们被各种成才的期望塞进不同的特长班、补习班,进行着拔苗助长的活动,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又被过度的爱包围着、宠溺着、保护着,惟恐受到半点风吹雨淋、丝丝伤害。过度的期望,过度的替代与保护,造成了一群群带着各种病态的孩子们:或禁不起失败或破罐子破摔,或柔顺唯诺或跋扈嚣张……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近的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更能决定孩子成长的样子!当家长们已习惯了撑起过度的保护之伞,已习惯了将拔节与宠溺当成真爱的同时,可曾想过,这是爱?还是害?
制度之护,失度的护
我一直认为,缺少了惩罚的教育便不是完整的教育。但不知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制度开始变了味,赏识之风大行其道,惩处教育坚决禁止。诚然,恰当的赞赏犹如缕缕春风,拂过心田便留下几抹希望与温暖。但赏识并非万能,在面对顽劣的孩子们时,要怎么样完美地去鼓励去赏识?用之不当,怕是也成为另一种刺激与伤害了吧!
惩罚不等于严厉的体罚,亦不是各种折磨性的变态体罚。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过失担当、为自己的错误接受惩处,最需要被修剪培育的孩子绝不应该成为一种无限被包容的例外!
教育之痛,伤“心”的痛
从何时起,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完整的人格,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高分工具、华丽丽的政绩展板。当考试成了唯一的检测手段,当分数成了唯一衡量教师的工具,当成绩成了主要的评比法宝,教育中剩下的便只有痛——教师的不胜压力之痛,学生的不堪重负之痛,教育发展的脱离轨道之痛……又是从何时起,教育对于形式的关注远远大过了内容,各种花样繁多的创新工程,耗费了老师太多的精力,每天在疲于应付中焦头烂额。在忙乱和乱忙之中,教师少了份静心的钻研与反思,多了些疲惫的凌乱与应付;少了份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多了些奔向目标的直接;少了份对教育艺术的思考,多了些处理问题的简单粗暴……
当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咀嚼孩子们“犯科”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今天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制度,是不是更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要背负“全额”的育人重荷;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教师要担负“全额”的不当之名。校园暴力之殇,伤在我们匆忙发展教育的同时忘记了关注一下人的心灵,伤在教育飞奔的路上,社会、家庭、学校综合教育合力的支离破碎!
教育之殇,抑或是心理之伤,我们都再也伤不起!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当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倾洒而来时,社会舆论亦一片哗然。教师们在为惹不起的学生、伤不起的制度而叹息,家长们在为越细化却越粗暴的教育而费解。各媒体在一路曝光的同时又在一路追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之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伤?
在我看來,校园暴力的背后一颗颗生病了的心灵正艰难的挣扎着、喘息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正无声无息地蔓延,且有渐入膏荒之势。医病还得先医心,我们的教育还得从“心”出发,找寻病根。
每颗心都会生病,心病的根源是心理营养的缺失或失衡。当矛盾、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被不断地积压、激发,孩子们原本就弱小的心灵自然就会随时生病、爆发,种种不合乎常规的行为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而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却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毕竟,家庭、校园、社会营造的种种不当的氛围才是导致那些孩子心智失衡的根本原因!
家庭之爱,偏颇的爱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需要爱、需要安全、需要认同、需要被尊重。但他们成长的环境却恰恰相反,全家人恨不得把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倾注其身上,恰恰造成了“非爱”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孩子们被各种成才的期望塞进不同的特长班、补习班,进行着拔苗助长的活动,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又被过度的爱包围着、宠溺着、保护着,惟恐受到半点风吹雨淋、丝丝伤害。过度的期望,过度的替代与保护,造成了一群群带着各种病态的孩子们:或禁不起失败或破罐子破摔,或柔顺唯诺或跋扈嚣张……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近的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更能决定孩子成长的样子!当家长们已习惯了撑起过度的保护之伞,已习惯了将拔节与宠溺当成真爱的同时,可曾想过,这是爱?还是害?
制度之护,失度的护
我一直认为,缺少了惩罚的教育便不是完整的教育。但不知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制度开始变了味,赏识之风大行其道,惩处教育坚决禁止。诚然,恰当的赞赏犹如缕缕春风,拂过心田便留下几抹希望与温暖。但赏识并非万能,在面对顽劣的孩子们时,要怎么样完美地去鼓励去赏识?用之不当,怕是也成为另一种刺激与伤害了吧!
惩罚不等于严厉的体罚,亦不是各种折磨性的变态体罚。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过失担当、为自己的错误接受惩处,最需要被修剪培育的孩子绝不应该成为一种无限被包容的例外!
教育之痛,伤“心”的痛
从何时起,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完整的人格,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高分工具、华丽丽的政绩展板。当考试成了唯一的检测手段,当分数成了唯一衡量教师的工具,当成绩成了主要的评比法宝,教育中剩下的便只有痛——教师的不胜压力之痛,学生的不堪重负之痛,教育发展的脱离轨道之痛……又是从何时起,教育对于形式的关注远远大过了内容,各种花样繁多的创新工程,耗费了老师太多的精力,每天在疲于应付中焦头烂额。在忙乱和乱忙之中,教师少了份静心的钻研与反思,多了些疲惫的凌乱与应付;少了份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多了些奔向目标的直接;少了份对教育艺术的思考,多了些处理问题的简单粗暴……
当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咀嚼孩子们“犯科”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今天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制度,是不是更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要背负“全额”的育人重荷;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教师要担负“全额”的不当之名。校园暴力之殇,伤在我们匆忙发展教育的同时忘记了关注一下人的心灵,伤在教育飞奔的路上,社会、家庭、学校综合教育合力的支离破碎!
教育之殇,抑或是心理之伤,我们都再也伤不起!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