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密度脂蛋白:从量到质的转变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规模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及一系列大规模降脂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脂蛋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但目前认为还没有探究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底线浓度.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提出他汀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不能单纯归功于其降低LDL-C作用,降脂外的作用也很重要.而且即使强化降脂,也只能降低25%~40%的心血管病事件,仍然有60%~75%的事件不能单纯靠降低LDL-C预防,这提示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目标,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符合作为主要治疗靶点的条件.尽管早期的研究已证实了HDL-C与冠心病危险呈显著负相关,甚至部分研究发现HDL-C较LDL-C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危险[1],但对HDL-C的重视远不如LDL-C,其中原因之一是目前没有有效和安全地升高HDL-C的药物.

其他文献
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DES)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里程碑.但是,尽管第一代DES比裸金属支架(BMS)明显降低了再狭窄率,美国心脏学会(ACC)2006年年会公布的巴塞尔支架效价比-晚期血栓事件试验(BASKET-LATE)研究结果显示,接受DES的患者术后6个月停用氯吡格雷后继续随访1年过程中发生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较BMS组高3倍,术后7~18个月晚期血栓事件发生率比BMS组增加1倍,提示停
凝血因子Ⅶ(F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惟一启动因子,它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F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且这种相关性还与种族有关[1].但是对于F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不多。
从计划行为理论(TPB)出发,从知识共享意愿、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从加强校园文化与激励机制建设、树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