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系统学习《医学基础》《生理学》,这些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数据来源于个案,又指导实践。瑜伽是较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没有相互竞争,也没有自己的利益;南充市瑜伽协会完全自费研究瑜伽,常年修习瑜伽;坚持练习瑜伽之后,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对个体生命的健康、抵御病菌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帮助作用,包括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脑出血等患者的康复给予辅助性帮助;内在式呼吸法通过大量的氧的吸入,从而对生理机能产生的奇妙功能,其锻炼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肺部功能;深层物质;液相体
病菌侵入人体之后,会对人的肺部功能造成严重损害,降低血氧饱和浓度,从而引起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呼吸机成为治疗手段的焦点之一,因为,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人的肺部正常运行理序而设计的[1],所以,我们努力寻找一个针对人自我的呼吸系统而不借助机械外力,却又能提高肺器官功能的方法,依靠个体生命的自我主动性来实现提高抵抗病菌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以下呼吸训练。
方法:对比研究呼吸机与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得出有效改善吸入量与肺部物质转化量之间的效能量化结论——是影响整个生命体的器官(包括心、肝、胆、脾、肾等器官)所需要的深层营养物质的根本所在。运用这一理论成果,提出个体生命提高抵御各种病菌能力的技术措施。我们采用的是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又称为内在式呼吸。病菌是有害的,要预防传染。通过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完整体系锻炼,能够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价值在于:技术路径的完善与成熟;技术条件的首次提出——状态引导;技术目标的首次明确——生命状态;其学术理序的阐释主要运用现代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知识,深刻而明白地解释说明瑜伽技术,这区别于有史以来任何瑜伽经典著作关于呼吸的论述。它主要包括发散式呼吸法、后移式呼吸法等10多个技术种类。结果:一般成年人吸进的空气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下降到约占17%,即有效转化氧气仅4%,转化率约19%,即(21%-17%)÷21%。而内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气之后,在肺部可以达到完全转化,对废气的排除量则远远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有效转化率可达80%以上。结论:瑜伽呼吸控制技术,针对人的呼吸运动、呼吸形式、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通过调整状态、改变呼吸形式,促进呼吸运动,提高肺器官的运行功能。潜在的影响:目前,这一结论尚属于瑜伽修习者的个体经验,缺点是人体肺器官的物质转化规模与速度、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活动规模的变化,特别是实验实证研究、临床数据分析,学术理序上的完善,还有待学界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所以,笔者继续下面的探讨。
1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原理
瑜伽(YOGA),又为“哟嘎”,这项运动训练体系遵循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一项小场地套路性体育运动。
1.1 呼吸运动
呼吸是一种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维持性运动。个体生命在常规状态下所建立起的对空气的吸纳工作叫做“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由两个运动部分组成,“吸纳运动”和“排除运动”。吸纳运动是将空气吸入到生命体内,满足个体生命在生命的进行中对能量转化的需要;排除运动是将生命体内的另一种物质排除到生命体之外,这种物质(其主要成分是CO2)是空气与个体生命发生互动关系后所产生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吸纳运动简称为“吸”,排除运动简称为“呼”。在这里所谈及的呼吸运动是指普遍的个体生命在生命的常规状态下维持生命所进行的基本行为。
1.2 呼吸形式
呼吸运动的形式问题,简单划分应当是胎儿阶段的呼吸形式和出生后的呼吸形式两种。瑜伽生命科学对生命状态认为:“内在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称之为内在式呼吸,外在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称之为外在式呼吸。”内在状态是与自我生命活动有关的正向能量状态。外在状态是人对外部物质世界具有强烈的欲望和依赖性的一种与自我生命活动无关的负向能量状态。一般情况下,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在胎儿阶段是内在式呼吸运动,即便是婴幼儿、儿童阶段,乃至可能在少年阶段,都是以内在式呼吸运动为主。但是逐渐进入青年、中年、壮年、老年阶段,伴随着生命状态的退化,全部都是外在式呼吸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内在式呼吸和外在式呼吸,是在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绝不等同于生理学意义上的内呼吸和外呼吸。
1.3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下的呼吸形式的结论
吸入等量的空气,外在式呼吸在“吸”一口气之后,马上就要进行呼吸运动的形式转换,即要“呼”出去,也就是说吸了就要呼出去,相当于“吸过口烟”,如果从量上分析比较,其吸入的肺通气量≈呼出的肺通气量。有研究认为,一般成年人吸进的空气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下降到约占17%,即有效转化率约19%。内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气之后,在肺部可以达到完全转化,对废气的排除量则远远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有效转化率可达80%以上。被转化的空气(以氧气为主)生成一种新的“深层物质”,这种物质已经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气”,它以“液相体”的形态,以血氧结合的形式,直接到达并滋养心、肝、胆、脾、肾等内脏器官。在瑜伽呼吸工作中,对传统生理学关于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是一种革命性颠覆。学术理序上的完善,特别是实验实证研究[2],还有待学界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1.4 瑜伽呼吸控制及其目标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的呼吸控制,实质上就是实现呼吸运动形式从外在式向内在式转变。其基本目标是成年时期的外在式呼吸—逐渐回到青少年阶段的内在式呼吸—再回到婴幼儿阶段的内在式呼吸—最后回到胎儿阶段的内在式呼吸。贯穿整个转变过程的,是生命状态的提升,也就是说,整个过程的目标,都是为提升生命状态服务。
1.5 瑜伽呼吸控制与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 这里必须特别申明,瑜伽呼吸控制与中国传统中所谓的气功不是一回事。所以,有必要对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给予阐释。肺部是一个非常大的物质转换系统,一次一次地转化,一次一次地接续。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地球大气层的空气通过鼻腔吸入进去,经过支气管再经过气管,然后到了肺部,肺部将空气转换了之后,把余下的废气排泄出去,其活动过程叫做吐故纳新。气功则认为,“气”可以在体内的经络中实现流动。其实,基本原理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肺部就相当于一个物质中转站,但这个中转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运输中转站,而是具备运输和加工两种功能。首先,吸纳空气,通过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加工成新的“深层物质”,这种新的“深层物质”以血氧结合的方式、以“液相体”的形态再输送到身体各大器官,与各大器官进行组织换气,即液相交换,通过这种深层组织交换,把加工运行之后的废料,也就是大家说的废气CO2,它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利用分压差的原理,通过原来的输入通道,重新排挤出去,工作原理就是这样。其物质形态和运行路径根本就不同于气功中所说的“气”和“脉”。
2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规范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专业性极强,其基础理论遵循生理学、医学基本常识,核心原理和功能是通过大规模吸入空气,增强肺部运行功能,使肺部对氧的吸收和转化增量提速,即在肺部转化和加工的以血氧饱和度为主的“液相体”营养物质,这种营养物质数量增加,产生的速度增快,从而促进人体所有生命器官健康运行。
2.1 操控呼吸运动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是一种对呼吸运动的自我操控方法,是提升生命状态的有效手段。呼吸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控、调整、控制、引导,将呼吸运动引导到正确的呼吸形式上来。通过提高肺泡通气效率,从而提高能量流体(指空气,瑜伽中称能量流体)的使用效率,使能量流体在与物质躯体的互动关系中展示出明显的效果。
2.2 平静呼吸
平静呼吸是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一种状态条件,或者称之为准备期。由于肺通气的动力来源于胸廓的节律性运动,胸廓肌扩张的时候,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小,空气进入;胸廓肌收缩的时候,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大,废气排除。所以,解决平静问题的关键,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小。如果我们把空气中的大气压力叫做p外,把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叫做p内,那么,我们需要的是p内远远地小于p外,越小越好。根据虹吸原理,只要将自我内在控制到平静,呼吸问题就解决了。当一个人不平静、很躁动、激动的时候,他的整个肺部在胸廓肌腔内压力是很大的,即P内大于P外,外面的空气进入量是很微小的,转化量就更微小。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平静、躁动,其生命运行将会十分糟糕。所以,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要求修习者必须保持内在状态。内在状态的描述,按层面由低到高依次为安静、平静、宁静、沉静、寂静、寂灭。没有内在状态,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不会成功。
2.3 发散式呼吸法
在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发散式呼吸。它从根本上已经将这两个运动形态(“呼”与“吸”)给予了否定。这里仅做介绍性说明。起步准备:进入平静状态,因为整个过程需要状态引导,或者说,技术成功的根本是状态条件。第一步:导入。它对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已经不是用鼻子去抽动吸入,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引导而入。呼吸器官的形态表现没有任何变化,空气就由呼吸道进去了。第二步:内摄。进入呼吸道的空气流体拉到胸廓肌腔里面去。躯体状态非常平静,不知不觉地,根本看不出来。第三步:屏息。将第二步进行的那一个状态给予暂停处理,即状态暂停。第四步:调整。将吸入的空气在胸廓肌腔内给予调整,做好处理的准备。第五步:发散。将吸入的空气给予发散处理,即没有“吸”的运动,也没有“呼”的运动,废气的排除是顺着呼吸道自然进行的,其发散的路径不做刻意操控。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五个步骤是连贯的、一气呵成,不能隔离开来。这里特别强调,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的呼吸控制工作,没有意念、冥想、意识等词汇,操控的主体就是“自我”,具体的技术步骤和技术手段所操控的是具体的物质——空气,即便是修习者皮肤有酥麻的流体感觉,那也是物质在躯体上的运行展示,是生物电活动的客观变化[3],绝不是你的思维、思想、意向中那些虚无的意念、冥想和意识。
3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对应结论比较
笔者所论的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胸廓肌的节律性运动中,利用平静状态保持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p内)远远地小于胸廓肌腔外面的压力(p外),在虹吸效应的支持下,通过导入、內摄、屏息、调整、发散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肺泡通气效率,从而提高能量流体(空气)的使用效率。其主要特点是:空气吸入量大,消化完全,空气转化而成的以血氧结合的“液相体”深层营养物质流量大流速高,对体内各部冲刷效能很强。瑜伽修习者在这一呼吸运动的形式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一般人的常规呼吸法(外在式呼吸法),整个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在内在引领下完成的,能量流体(空气)在瑜伽修习者的操控引领下,超速超量进入体内,然后通过操控技术的调制,大量的深层营养物质以“液相体”的形态发散到体内各部位,对所涉部位器官给予高速冲刷和滋养,并以热能形式展示出来,给呼吸者的身体各部带来灼热感和殊妙感(见下表,呼吸控制的对应比较表)。
4 结论
我们常说的“空气”,在瑜伽中被定义为能量流体。它是人维系自我生命所需的一个“物质集团”,这一“物质集团”中的子成分非常之多。由于瑜伽修习者所吸入的能量流体量大,流速高,使体内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产生出强力运动效应。例如对病菌本身的研究,甚至在微观上越来越深入,但却离微观存在所依赖的宏观越来越远了,让整体性丢失——微观物质在宏观上没有给予一个理序范围的制约,导致运行成了脱缰野马,新的病菌不断产生,并不断变异。宏观上理序范围的制约,就是人们除了从地球上获取生存利益之外,根本没有认识自我生命,也没有认识自我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更没有认知宇宙。由此,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研究结论:呼吸问题解决了,肺部物质转化系统的工作效能就解决了。肺部物质转化系统工作效能解决了,整个生命体的器官,包括心、肝、胆、脾、肾等所需要的深层营养物质的“质和量”就都解决了。内在式呼吸法通过大量的氧的吸入,从而对生理机能产生的奇妙功能,在运动学上的锻炼效果明显!瑜伽呼吸控制,是个体生命增强其肺部抵御能力的主动性出路。因此,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对個体生命的健康、抵御病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包括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脑出血等患者的康复给予辅助性帮助。为了健康,需要先让肺健康起来,让肺部新物质滋养的各大器官健康起来,在没有被任何病菌侵扰的时候,学会内在式呼吸吧!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斯瓦米·迪文.瑜伽·丽拉启示录[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7.
[3]南充市瑜伽协会.瑜伽学者对现代医学的思考与纠错[C].四川,2019.
作者简介:张明伟(1974—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研究方向:瑜伽哲学、生命科学。
关键词: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肺部功能;深层物质;液相体
病菌侵入人体之后,会对人的肺部功能造成严重损害,降低血氧饱和浓度,从而引起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呼吸机成为治疗手段的焦点之一,因为,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人的肺部正常运行理序而设计的[1],所以,我们努力寻找一个针对人自我的呼吸系统而不借助机械外力,却又能提高肺器官功能的方法,依靠个体生命的自我主动性来实现提高抵抗病菌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以下呼吸训练。
方法:对比研究呼吸机与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得出有效改善吸入量与肺部物质转化量之间的效能量化结论——是影响整个生命体的器官(包括心、肝、胆、脾、肾等器官)所需要的深层营养物质的根本所在。运用这一理论成果,提出个体生命提高抵御各种病菌能力的技术措施。我们采用的是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又称为内在式呼吸。病菌是有害的,要预防传染。通过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完整体系锻炼,能够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价值在于:技术路径的完善与成熟;技术条件的首次提出——状态引导;技术目标的首次明确——生命状态;其学术理序的阐释主要运用现代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知识,深刻而明白地解释说明瑜伽技术,这区别于有史以来任何瑜伽经典著作关于呼吸的论述。它主要包括发散式呼吸法、后移式呼吸法等10多个技术种类。结果:一般成年人吸进的空气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下降到约占17%,即有效转化氧气仅4%,转化率约19%,即(21%-17%)÷21%。而内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气之后,在肺部可以达到完全转化,对废气的排除量则远远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有效转化率可达80%以上。结论:瑜伽呼吸控制技术,针对人的呼吸运动、呼吸形式、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通过调整状态、改变呼吸形式,促进呼吸运动,提高肺器官的运行功能。潜在的影响:目前,这一结论尚属于瑜伽修习者的个体经验,缺点是人体肺器官的物质转化规模与速度、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活动规模的变化,特别是实验实证研究、临床数据分析,学术理序上的完善,还有待学界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所以,笔者继续下面的探讨。
1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原理
瑜伽(YOGA),又为“哟嘎”,这项运动训练体系遵循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一项小场地套路性体育运动。
1.1 呼吸运动
呼吸是一种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维持性运动。个体生命在常规状态下所建立起的对空气的吸纳工作叫做“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由两个运动部分组成,“吸纳运动”和“排除运动”。吸纳运动是将空气吸入到生命体内,满足个体生命在生命的进行中对能量转化的需要;排除运动是将生命体内的另一种物质排除到生命体之外,这种物质(其主要成分是CO2)是空气与个体生命发生互动关系后所产生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吸纳运动简称为“吸”,排除运动简称为“呼”。在这里所谈及的呼吸运动是指普遍的个体生命在生命的常规状态下维持生命所进行的基本行为。
1.2 呼吸形式
呼吸运动的形式问题,简单划分应当是胎儿阶段的呼吸形式和出生后的呼吸形式两种。瑜伽生命科学对生命状态认为:“内在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称之为内在式呼吸,外在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称之为外在式呼吸。”内在状态是与自我生命活动有关的正向能量状态。外在状态是人对外部物质世界具有强烈的欲望和依赖性的一种与自我生命活动无关的负向能量状态。一般情况下,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在胎儿阶段是内在式呼吸运动,即便是婴幼儿、儿童阶段,乃至可能在少年阶段,都是以内在式呼吸运动为主。但是逐渐进入青年、中年、壮年、老年阶段,伴随着生命状态的退化,全部都是外在式呼吸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内在式呼吸和外在式呼吸,是在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呼吸形式,绝不等同于生理学意义上的内呼吸和外呼吸。
1.3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下的呼吸形式的结论
吸入等量的空气,外在式呼吸在“吸”一口气之后,马上就要进行呼吸运动的形式转换,即要“呼”出去,也就是说吸了就要呼出去,相当于“吸过口烟”,如果从量上分析比较,其吸入的肺通气量≈呼出的肺通气量。有研究认为,一般成年人吸进的空气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下降到约占17%,即有效转化率约19%。内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气之后,在肺部可以达到完全转化,对废气的排除量则远远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有效转化率可达80%以上。被转化的空气(以氧气为主)生成一种新的“深层物质”,这种物质已经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气”,它以“液相体”的形态,以血氧结合的形式,直接到达并滋养心、肝、胆、脾、肾等内脏器官。在瑜伽呼吸工作中,对传统生理学关于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是一种革命性颠覆。学术理序上的完善,特别是实验实证研究[2],还有待学界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1.4 瑜伽呼吸控制及其目标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的呼吸控制,实质上就是实现呼吸运动形式从外在式向内在式转变。其基本目标是成年时期的外在式呼吸—逐渐回到青少年阶段的内在式呼吸—再回到婴幼儿阶段的内在式呼吸—最后回到胎儿阶段的内在式呼吸。贯穿整个转变过程的,是生命状态的提升,也就是说,整个过程的目标,都是为提升生命状态服务。
1.5 瑜伽呼吸控制与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 这里必须特别申明,瑜伽呼吸控制与中国传统中所谓的气功不是一回事。所以,有必要对肺部工作形态及原理给予阐释。肺部是一个非常大的物质转换系统,一次一次地转化,一次一次地接续。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地球大气层的空气通过鼻腔吸入进去,经过支气管再经过气管,然后到了肺部,肺部将空气转换了之后,把余下的废气排泄出去,其活动过程叫做吐故纳新。气功则认为,“气”可以在体内的经络中实现流动。其实,基本原理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肺部就相当于一个物质中转站,但这个中转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运输中转站,而是具备运输和加工两种功能。首先,吸纳空气,通过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加工成新的“深层物质”,这种新的“深层物质”以血氧结合的方式、以“液相体”的形态再输送到身体各大器官,与各大器官进行组织换气,即液相交换,通过这种深层组织交换,把加工运行之后的废料,也就是大家说的废气CO2,它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利用分压差的原理,通过原来的输入通道,重新排挤出去,工作原理就是这样。其物质形态和运行路径根本就不同于气功中所说的“气”和“脉”。
2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规范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专业性极强,其基础理论遵循生理学、医学基本常识,核心原理和功能是通过大规模吸入空气,增强肺部运行功能,使肺部对氧的吸收和转化增量提速,即在肺部转化和加工的以血氧饱和度为主的“液相体”营养物质,这种营养物质数量增加,产生的速度增快,从而促进人体所有生命器官健康运行。
2.1 操控呼吸运动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是一种对呼吸运动的自我操控方法,是提升生命状态的有效手段。呼吸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控、调整、控制、引导,将呼吸运动引导到正确的呼吸形式上来。通过提高肺泡通气效率,从而提高能量流体(指空气,瑜伽中称能量流体)的使用效率,使能量流体在与物质躯体的互动关系中展示出明显的效果。
2.2 平静呼吸
平静呼吸是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一种状态条件,或者称之为准备期。由于肺通气的动力来源于胸廓的节律性运动,胸廓肌扩张的时候,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小,空气进入;胸廓肌收缩的时候,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大,废气排除。所以,解决平静问题的关键,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变小。如果我们把空气中的大气压力叫做p外,把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叫做p内,那么,我们需要的是p内远远地小于p外,越小越好。根据虹吸原理,只要将自我内在控制到平静,呼吸问题就解决了。当一个人不平静、很躁动、激动的时候,他的整个肺部在胸廓肌腔内压力是很大的,即P内大于P外,外面的空气进入量是很微小的,转化量就更微小。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平静、躁动,其生命运行将会十分糟糕。所以,瑜伽呼吸控制技术要求修习者必须保持内在状态。内在状态的描述,按层面由低到高依次为安静、平静、宁静、沉静、寂静、寂灭。没有内在状态,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不会成功。
2.3 发散式呼吸法
在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发散式呼吸。它从根本上已经将这两个运动形态(“呼”与“吸”)给予了否定。这里仅做介绍性说明。起步准备:进入平静状态,因为整个过程需要状态引导,或者说,技术成功的根本是状态条件。第一步:导入。它对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已经不是用鼻子去抽动吸入,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引导而入。呼吸器官的形态表现没有任何变化,空气就由呼吸道进去了。第二步:内摄。进入呼吸道的空气流体拉到胸廓肌腔里面去。躯体状态非常平静,不知不觉地,根本看不出来。第三步:屏息。将第二步进行的那一个状态给予暂停处理,即状态暂停。第四步:调整。将吸入的空气在胸廓肌腔内给予调整,做好处理的准备。第五步:发散。将吸入的空气给予发散处理,即没有“吸”的运动,也没有“呼”的运动,废气的排除是顺着呼吸道自然进行的,其发散的路径不做刻意操控。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五个步骤是连贯的、一气呵成,不能隔离开来。这里特别强调,瑜伽呼吸控制技术中的呼吸控制工作,没有意念、冥想、意识等词汇,操控的主体就是“自我”,具体的技术步骤和技术手段所操控的是具体的物质——空气,即便是修习者皮肤有酥麻的流体感觉,那也是物质在躯体上的运行展示,是生物电活动的客观变化[3],绝不是你的思维、思想、意向中那些虚无的意念、冥想和意识。
3 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对应结论比较
笔者所论的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胸廓肌的节律性运动中,利用平静状态保持胸廓肌腔里面的压力(p内)远远地小于胸廓肌腔外面的压力(p外),在虹吸效应的支持下,通过导入、內摄、屏息、调整、发散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肺泡通气效率,从而提高能量流体(空气)的使用效率。其主要特点是:空气吸入量大,消化完全,空气转化而成的以血氧结合的“液相体”深层营养物质流量大流速高,对体内各部冲刷效能很强。瑜伽修习者在这一呼吸运动的形式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一般人的常规呼吸法(外在式呼吸法),整个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在内在引领下完成的,能量流体(空气)在瑜伽修习者的操控引领下,超速超量进入体内,然后通过操控技术的调制,大量的深层营养物质以“液相体”的形态发散到体内各部位,对所涉部位器官给予高速冲刷和滋养,并以热能形式展示出来,给呼吸者的身体各部带来灼热感和殊妙感(见下表,呼吸控制的对应比较表)。
4 结论
我们常说的“空气”,在瑜伽中被定义为能量流体。它是人维系自我生命所需的一个“物质集团”,这一“物质集团”中的子成分非常之多。由于瑜伽修习者所吸入的能量流体量大,流速高,使体内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产生出强力运动效应。例如对病菌本身的研究,甚至在微观上越来越深入,但却离微观存在所依赖的宏观越来越远了,让整体性丢失——微观物质在宏观上没有给予一个理序范围的制约,导致运行成了脱缰野马,新的病菌不断产生,并不断变异。宏观上理序范围的制约,就是人们除了从地球上获取生存利益之外,根本没有认识自我生命,也没有认识自我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更没有认知宇宙。由此,瑜伽呼吸控制技术的研究结论:呼吸问题解决了,肺部物质转化系统的工作效能就解决了。肺部物质转化系统工作效能解决了,整个生命体的器官,包括心、肝、胆、脾、肾等所需要的深层营养物质的“质和量”就都解决了。内在式呼吸法通过大量的氧的吸入,从而对生理机能产生的奇妙功能,在运动学上的锻炼效果明显!瑜伽呼吸控制,是个体生命增强其肺部抵御能力的主动性出路。因此,瑜伽呼吸控制技术对個体生命的健康、抵御病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包括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脑出血等患者的康复给予辅助性帮助。为了健康,需要先让肺健康起来,让肺部新物质滋养的各大器官健康起来,在没有被任何病菌侵扰的时候,学会内在式呼吸吧!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斯瓦米·迪文.瑜伽·丽拉启示录[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7.
[3]南充市瑜伽协会.瑜伽学者对现代医学的思考与纠错[C].四川,2019.
作者简介:张明伟(1974—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研究方向:瑜伽哲学、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