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其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文章主要对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可以通过本文可以给相关专业的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医疗技术的革新至关重要,医疗建筑的新建、扩建及改建导致了医疗建筑造价与能耗进一步上升。因此,去除医院建筑建设与运营中的不合理部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使之成为“绿色医疗建筑”,乃是医疗机构及医疗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绿色医疗建筑的研究已全面展开,但是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建筑专业,从暖通空调设计角度的探讨还相对较少,本文的撰写正是力足于弥补这一不足。
一、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暖通设计角色
建设绿色医院绝非某一个专业就能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建筑行业的各部门、各专业鼎力配合,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仅就设计来讲,各个专业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专业不同,分工不同,缺一不可。暖通空调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专业,在实现医疗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作用中却不可小觑。一方面,医院能耗中电力约占64%,不算通风系统仅空调系统就占到50%,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是保证建筑绿色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下,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感染、抑制微生物污染是暖通设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1具备高度责任心
建筑的特殊性必然决定设计的特殊陡,作为医疗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不应认为自己仅是负责选用、安装、运行暖通空调设备,更應对室内环境和空气品质、材料消耗和能源利用及病人、医护人员的舒适与否负责。
1.2掌握多方面知识
暖通空调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从能源、环保和经济的宏观高度去把握项目的思路,需要熟悉如计算流体力学、能耗分析和系统模拟等工具的使用。
1.3进行积极的专业协同配合
除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常规的专业协调之外,要在设计范围内实现“绿色建筑”还要做到高度协同配合。与建筑、结构专业,合理进行集中布局,既缩短病人医疗流程又节约工程管线的日常运营费用;合理规划建筑体形、朝向及围护结构,减少空调采暖设计负荷;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与给排水专业,避免系统上的重叠和浪费,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分享资源,精简系统。与电气专业,打造高效率、舒适、安全、便捷的智能医疗建筑。智能建筑使得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提供反应快、效率高和有支持力的环境,遵循在尽力采用新技术的前提下,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便捷、舒适、健康、节能的环境。
2.理解绿色医疗建筑内涵
透彻理解绿色医疗建筑的概念是做好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适用于绿色医疗建筑的完整统一的定义。从内涵上,绿色医疗建筑属于“绿色建筑”范畴,体现绿色建筑的基本特点。而且,医院有其自身的特殊眭,不仅包括优雅舒适、安全可靠、无害化的绿色环境,还包括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医疗与诊治服务、绿色人文理念、绿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即节能和环保并不是以牺牲病患的恢复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代价的,而是以保证医疗安全,防止疾病传播和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为最根本宗旨的建筑群体。
二、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绿色策略
1.“绿色”设计手段
绿色医疗建筑不仅是对建筑师提出挑战,更是对暖通工程师的严峻挑战。单凭经验或者手工计算,很难正确判断建筑设计的优劣。目前,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实时的动态模拟可以精确模拟分析包括空调、采暖、照明、办公设备等建筑能耗。能耗分析软件可以指导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消耗。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AUTOCAD运用,再到如今信息饱满的三维B1M软件开发,设计工具和技术的革新从未止步。
三维绘图软件Revit的应用更方便了各专业间的协同合作,使设计手段得以”绿化”。利用RefitMEP搭建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的管线模型,并通过Navisworks将各专业管线整合到同—场景,进行碰撞检测,从而实现管线综合。而且,各个专业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各自设计,专业间的配合无须再将图纸— — 打印,体现绿色办公设计。
2.“绿色”设计策略
2.1合理采用天然冷热源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它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一方面省去了锅炉房,没有燃烧和废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以可再生的地热作为冷热源,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大大减小了传统冷水机组的耗电量,是一项低碳节能的绿色技术。
另外,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制冷也是不可忽视的绿色措施。但是这些系统并非适合于每个工程,必须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加以权衡、比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方可采用。
2.2合理利用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可降低城市夏季高峰用电负荷,配合低温、小风量的高速送风,在一般公共建筑中应用已经很普通,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革新,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蓄冷技术逐渐在医疗建筑中实行。已有工程实例将蓄冷技术应用在医院病房楼中,并将可调新风量与之关联,实践证明此绿色策略效果非常明显,可大幅度节约运行费。
2.3合理利用自然通风
合理的自然通风是实现建筑绿色化的策略之一,它可以在过渡季节提供新鲜空气并实现降温,并在空调供冷季节也可以利用夜间通风,降低围护结构和家具的蓄热量,减少第二天空调的启动负荷。
在室内外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利用自然通风可减少风机系统,节省电能。海南某医院的康复病房楼,建筑面积约10 O00㎡,建筑高度28.2m,2层至7层为康复病房。由于当地室外平均风速高达5.6m/s,利用此优越自然条件无需风机即可实现每个病房卫生间的自然排风。不仅节省了风机设备的初投资,而且每年可节省电能约7000kw·h。没有风机臊声的污染,病房楼显得更加绿色宜人、更利于患者康复。
3.“绿色”室内环境
医院的活动人群以病患为主,且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品质相对较差,因此,更需要良好的通风和空调系统。合理布置室内风口,做好气流组织,并在必要地点设置空气密度探测装置,适时增加通风量,以确保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度,创造健康、安全和舒适的人性化的室内氛围。
另外,使室内充满阳光、将室外无污染的绿色融入室内,达到室内外交融的和谐。合理设计管理系统,避免噪声影响病人心理。这些细节看似轻微,加以关注却能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污染,是绿色医疗建筑达标的重要条件。
结语
绿色医疗建筑兼具医疗建筑和绿色建筑双重身份,建设绿色医院有着极为深广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建筑室内外景色的相融、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等思路。设计手段和设计策略的进一步革新,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暖通设计在绿色医疗建筑前进的路途中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工程实践中,暖通设计更应以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为目标,在保证室内品质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合理优化人工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间的平衡,创造低碳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医院。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黄翔,颜苏芊.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 .制冷与空调,2001,1(5):1-5.
【3】卜增文,刘俊跃.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措施【J】.制冷与空调,2004。4(1):7-9.
关键词: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医疗技术的革新至关重要,医疗建筑的新建、扩建及改建导致了医疗建筑造价与能耗进一步上升。因此,去除医院建筑建设与运营中的不合理部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使之成为“绿色医疗建筑”,乃是医疗机构及医疗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绿色医疗建筑的研究已全面展开,但是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建筑专业,从暖通空调设计角度的探讨还相对较少,本文的撰写正是力足于弥补这一不足。
一、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暖通设计角色
建设绿色医院绝非某一个专业就能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建筑行业的各部门、各专业鼎力配合,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仅就设计来讲,各个专业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专业不同,分工不同,缺一不可。暖通空调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专业,在实现医疗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作用中却不可小觑。一方面,医院能耗中电力约占64%,不算通风系统仅空调系统就占到50%,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是保证建筑绿色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下,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感染、抑制微生物污染是暖通设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1具备高度责任心
建筑的特殊性必然决定设计的特殊陡,作为医疗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不应认为自己仅是负责选用、安装、运行暖通空调设备,更應对室内环境和空气品质、材料消耗和能源利用及病人、医护人员的舒适与否负责。
1.2掌握多方面知识
暖通空调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从能源、环保和经济的宏观高度去把握项目的思路,需要熟悉如计算流体力学、能耗分析和系统模拟等工具的使用。
1.3进行积极的专业协同配合
除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常规的专业协调之外,要在设计范围内实现“绿色建筑”还要做到高度协同配合。与建筑、结构专业,合理进行集中布局,既缩短病人医疗流程又节约工程管线的日常运营费用;合理规划建筑体形、朝向及围护结构,减少空调采暖设计负荷;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与给排水专业,避免系统上的重叠和浪费,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分享资源,精简系统。与电气专业,打造高效率、舒适、安全、便捷的智能医疗建筑。智能建筑使得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提供反应快、效率高和有支持力的环境,遵循在尽力采用新技术的前提下,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便捷、舒适、健康、节能的环境。
2.理解绿色医疗建筑内涵
透彻理解绿色医疗建筑的概念是做好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适用于绿色医疗建筑的完整统一的定义。从内涵上,绿色医疗建筑属于“绿色建筑”范畴,体现绿色建筑的基本特点。而且,医院有其自身的特殊眭,不仅包括优雅舒适、安全可靠、无害化的绿色环境,还包括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医疗与诊治服务、绿色人文理念、绿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即节能和环保并不是以牺牲病患的恢复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代价的,而是以保证医疗安全,防止疾病传播和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为最根本宗旨的建筑群体。
二、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绿色策略
1.“绿色”设计手段
绿色医疗建筑不仅是对建筑师提出挑战,更是对暖通工程师的严峻挑战。单凭经验或者手工计算,很难正确判断建筑设计的优劣。目前,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实时的动态模拟可以精确模拟分析包括空调、采暖、照明、办公设备等建筑能耗。能耗分析软件可以指导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消耗。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AUTOCAD运用,再到如今信息饱满的三维B1M软件开发,设计工具和技术的革新从未止步。
三维绘图软件Revit的应用更方便了各专业间的协同合作,使设计手段得以”绿化”。利用RefitMEP搭建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的管线模型,并通过Navisworks将各专业管线整合到同—场景,进行碰撞检测,从而实现管线综合。而且,各个专业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各自设计,专业间的配合无须再将图纸— — 打印,体现绿色办公设计。
2.“绿色”设计策略
2.1合理采用天然冷热源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它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一方面省去了锅炉房,没有燃烧和废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以可再生的地热作为冷热源,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大大减小了传统冷水机组的耗电量,是一项低碳节能的绿色技术。
另外,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制冷也是不可忽视的绿色措施。但是这些系统并非适合于每个工程,必须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加以权衡、比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方可采用。
2.2合理利用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可降低城市夏季高峰用电负荷,配合低温、小风量的高速送风,在一般公共建筑中应用已经很普通,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革新,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蓄冷技术逐渐在医疗建筑中实行。已有工程实例将蓄冷技术应用在医院病房楼中,并将可调新风量与之关联,实践证明此绿色策略效果非常明显,可大幅度节约运行费。
2.3合理利用自然通风
合理的自然通风是实现建筑绿色化的策略之一,它可以在过渡季节提供新鲜空气并实现降温,并在空调供冷季节也可以利用夜间通风,降低围护结构和家具的蓄热量,减少第二天空调的启动负荷。
在室内外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利用自然通风可减少风机系统,节省电能。海南某医院的康复病房楼,建筑面积约10 O00㎡,建筑高度28.2m,2层至7层为康复病房。由于当地室外平均风速高达5.6m/s,利用此优越自然条件无需风机即可实现每个病房卫生间的自然排风。不仅节省了风机设备的初投资,而且每年可节省电能约7000kw·h。没有风机臊声的污染,病房楼显得更加绿色宜人、更利于患者康复。
3.“绿色”室内环境
医院的活动人群以病患为主,且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品质相对较差,因此,更需要良好的通风和空调系统。合理布置室内风口,做好气流组织,并在必要地点设置空气密度探测装置,适时增加通风量,以确保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度,创造健康、安全和舒适的人性化的室内氛围。
另外,使室内充满阳光、将室外无污染的绿色融入室内,达到室内外交融的和谐。合理设计管理系统,避免噪声影响病人心理。这些细节看似轻微,加以关注却能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污染,是绿色医疗建筑达标的重要条件。
结语
绿色医疗建筑兼具医疗建筑和绿色建筑双重身份,建设绿色医院有着极为深广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建筑室内外景色的相融、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等思路。设计手段和设计策略的进一步革新,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暖通设计在绿色医疗建筑前进的路途中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工程实践中,暖通设计更应以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为目标,在保证室内品质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合理优化人工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间的平衡,创造低碳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医院。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黄翔,颜苏芊.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 .制冷与空调,2001,1(5):1-5.
【3】卜增文,刘俊跃.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措施【J】.制冷与空调,2004。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