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到彷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包含了对礼教、启蒙的多重反思,本文从《狂人日记》出发,梳理相关作品,探寻鲁迅从宗法伦理批判到对启蒙理性批判的转变。笔者把《呐喊》《彷徨》的多个文本统一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对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把握鲁迅的内部世界,分析从宗法伦理批判到对启蒙理性批判的转变之路。
  一、“黑暗世界”的形成、独立和进入
  在阐释鲁迅思想如何从宗法伦理批判转入对启蒙理性批判时,人们不能忽略《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中作品的内在逻辑。
  鲁迅在作品中把自己归为黑暗和过去的一边,如他自己所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笔下的“黑暗世界”,一直贯穿在《呐喊》里面,这也是作家反复描写表现的旧世界的映像。
  “黑暗世界”的成形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在《狂人日记》中,狂人是唯一一个清醒者,狂人一开始有着反抗以及唤醒众人的积极性,但是他逐渐意识到“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自己的体内也很可能吃了他人的血肉的事实真相。到这里,“吃人”的旧世界映像已经开始逐渐向读者托出。因为狂人的觉醒,他才能意识到黑暗,才使得“吃人”的旧世界映像开始成形。在《狂人日记》之后的小说中,如《孔乙己》《药》《明天》《阿Q正传》,主人公换成了麻木而无知的民众,“黑暗世界”也一直出现,在不同作品里以不同的方面展开,而它不断增强的存在感也显示出作者意识到其对清醒的启蒙者的迫害程度不断加深。鲁迅对于“黑暗世界”这一构图的描画,达到巅峰的应该就是《阿Q正传》。
  再往后的几篇小说里,因为真实的黑暗在作家意识中的感觉越来越强,对未来启蒙的意志反而出现了动摇。《头发的故事》中有失败了的“新党”对启蒙论调的模糊质疑,《故乡》则是“我”在面对“黑暗世界”时内心的感伤和悲痛等。在《呐喊》的结尾,人们可以看出,对于“启蒙”这件事,其中有开始抗议的声音,也开始有了怀疑、颓唐无力的感觉。
  进入《彷徨》,第一篇便是《祝福》。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生平受尽悲惨的穷苦寡妇,而作为叙述者的“我”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世界是“我”永远也无法踏入的,“我”与她隔着一道鸿沟。当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等问题时,“我”是一个字也答不出来的,“我”只能作为她的那个封闭、循环的“黑暗世界”的旁观者,而无法参与进去。在这里,《呐喊》里的“黑暗世界”在《彷徨》的开头得以延续,并且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存在出现,与启蒙者之間展开对峙。然而,黑暗世界之门即使敞开了,这里射入的并非思想的光亮,而是失了影的彷徨。《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这几篇小说中,仍是以描写旧世界映像为主,但是此时的“旧”的意义已经与《呐喊》中的不同。鲁迅此时已经意识到启蒙之后的疑惑和困境,再来观望这些满含封建伦理的旧世界时,已不再仅仅控诉它的顽固性以及对启蒙者的迫害,而是开始批判启蒙理性的消极一面。
  启蒙之光射入“黑暗世界”后,不但没有祛除黑暗,反而使人在启蒙者身上发现了“暗”。《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那些启蒙者意志丧失或患了无力症之后的精神生活状态。而《伤逝》则是具体到恋爱婚姻角度上,来谈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悲剧。在《彷徨》里,鲁迅意识到了更深层次的黑暗,这黑暗不仅来源于外界,也来自于他的内部世界。他选择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文学者的身份书写自我,与启蒙者眼中的对象世界分化开来。
  二、从启蒙者到文学者的身份转变
  从《呐喊》到《彷徨》,人们不仅要看到作品内容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方向的转变——从对宗法伦理的批判到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更应该由此窥见背后鲁迅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文学者鲁迅无限地生成出启蒙者鲁迅的终极之场”是竹内好《鲁迅》中的著名观点,竹内好认为,启蒙者鲁迅只是一个外部的解释,而这两者身份的转换是存在着一个“回心时刻”的,即《狂人日记》发表之前的那段时间。从这之后,鲁迅获得了“文学自觉的时机”。但是,人们不能忽视《呐喊》中那些因为外部原因向启蒙主义想妥协的论调。虽然这些带有启蒙色彩的“呐喊”是以“寂寞”为底色的,不是完全出于作者内心的声音,但是这也决定了《呐喊》时期的鲁迅并不能成为彻底的文学者,多少还是有着启蒙者身份的残余或者说是外壳的。《〈呐喊〉自序》中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根据其中的表述,“寂寞”是主动的,而“呐喊”则带有被动成分,鲁迅想要表达的自我并没有完全出现在《呐喊》的小说作品里。而外化为启蒙者身份的鲁迅,此时也是在向黑暗世界发出呐喊,但这呐喊也是本不想出声,受到了外发性刺激,便开始喊了。
  到了《呐喊》的末尾部分,追随时代变化的痕迹似乎逐渐消失。竹内好的两个观点就能够很好解释这种转变的缘由。随着文学者鲁迅的比重不断增加,进入《彷徨》时期的鲁迅已把文学从当时的政治和启蒙中独立出来,其实这也正是鲁迅思想超前的一个有力论证。抱定文学的鲁迅,同时也意识到文学是绝对的,对政治无力,对自身也是无力的。竹内好还认为,“他把问题看透了,那就是把新道德带进没有基础的前近代社会,只会导致新道德发生前近代的变形,不仅不会成为解放人的动力,相反只会转化为有利于压制者的手段”,鲁迅看到了旧社会规则和启蒙理性两者的相似点,如强制性等。
  鲁迅的“寂寞”是与辛亥革命之后带来的幻灭感联系在一起的。在失掉影之后的彷徨者鲁迅,进入《彷徨》后成为真正的文学者,无法在自我黑暗中沉默,从而发出自我内心的声音。这些声音其实也是鲁迅自我创造的一种外现。那些“寂寞”越来越内在化,把原先因为外部原因而不得不有所隐藏的自我提到作品的表面上来。而这个自我带有原生的黑暗,它开始思索启蒙理性是否绝对正确,开始把内心里光和影的纠缠表现出来。而先前割裂过去与未来,否定现在的启蒙论调,如“救救孩子”等,在碰壁后,在鲁迅那里进行了自我回归。东方性的自我存在比重增加,对“现在”的情形也予以重视,因此他才能看到五四运动落潮后,那些新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婚姻困境,《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无法以“新”前进时,选择了向“旧”回归等。
  三、结语
  《呐喊》和《彷徨》对礼教、启蒙展开多重反思,透过作品内容的内在逻辑,人们就能够发现鲁迅批判的矛头发生了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人们在注重明显的外部原因和时代因素时,也不能忽略作家主体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山东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王宏哲,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入选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人才。供职于媒体。在《中国作家》《钟山》《小说月报·原创版》《散文》等发表小说散文近百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和杨旦没完》《空场地》,散文集《旧光阴》等。  那天,天黑得实在是有些慢。一望树梢上有亮光,再望树梢上还是有亮光。干脆,就不往窗外面看,坐到桌子前瞅钟表。钟表里面的那只鸡够勤快,脑袋一点一点地啄地上
期刊
不仅仅是一炷香  我一直对香保留着浓厚的敬意,我甚至觉得那袅袅青烟,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神佛的烛火,是人情世故,是怀念和敬畏,更是对天地的推崇和自身的认知。逢年过节回老家,我们家是须遵循规矩先燃香,祭拜天地祖先,方开桌聚餐的。我特别喜欢那淡淡的,难以表述的香的味道。看着那一缕如梦如幻的灰白,轻摇慢晃,我有时竟然会有些许恍惚,似乎这就是一条通达虚无的道路,确切,亲切。通过这条道路,可以见到很多耳熟能详
期刊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4—2017)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小说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翻译文学奖等7个奖项共产生34部(篇)获奖作品。许昌女诗人杜涯的诗集《落日与朝霞》获得诗歌奖,这也是我省本届鲁迅文學奖唯一获奖作品。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是中国作协主办的综合类文学奖项,第六届(含)以前每三年评
期刊
8月24日,印度国家文学院气氛热烈,来自中印两国知名作家汇聚一堂,出席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印度国家文学院合办的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预热活动-——“中印作家交流论坛”。  论坛以“多语种的挑戰”为主题,通过相互介绍两国文学在各自多语言环境下取得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趋势以及遇到的挑战,中印作家对中印文学发展情况以及彼此文化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会者表示,文学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社会
期刊
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8月26日閉幕。在为期五天的图书博览会上,中外版权交易活跃,持续引进优秀国外作品的同时,也将中国故事讲到海外。  记者了解到,本届图博会,有93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4个;1520家海外参展商参展;与此同时,还有1000多位中外出版人、作家参加书展。中方组委会此次主动向全球对购买中国图书版权感兴趣的的编辑发出邀请,来自法国、英国、印尼等国家的1
期刊
衣水,出生于1980年1月。曾在《湖南文学》《福建文学》《草原》《安徽文学》《新疆文学》《西部》《中华文学》《创作与评论》《阳光》《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延安文学》《小说月刊》《躬耕》《牡丹》《黄金时代》等国内外大型文学报刊发表小说若干。著有小说、传记、影视剧本多部。现居郑州,《三悦文摘》主编。  1  就是这个地儿,麻天宝跺着脚大声说,有几百只喜鹊,还有几百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追着我撵着我
期刊
阿妮雅,生于内蒙古。热爱生活,热爱写小说,有作品发表于《牡丹》《湛江文学》等。  我也不知道我和雷红珊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多数的时候,雷红珊从一墙之隔村委会过来,径自走到书柜面前,取出二胡。她拉二胡的姿势很野,完全没有女孩子该有的内敛。她先往马尾弓上抹好松香,擦擦手,左腿搭到右腿上,在衣服下摆铺一块手帕,左胳膊端平,左手指按在琴弦上,然后,把卷发往旁边一甩,右手臂大开大合,就自顾自拉起来。  雷
期刊
为落实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要求, 8月24日,洛阳文学院、洛阳《牡丹》文学杂志社,组织签约作家,洛阳高校教授、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共计15人,到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三彩陶艺村,开展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不但加强了双方的文学互动和交流,而且为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走进基层、深入生活提供了实践平台。大家表示,一路所见所闻,对于文学创作、讴歌时代精神大有裨益,争取创作出优秀的文学
期刊
衣水,出生于1980年1月。曾在《湖南文学》《福建文学》《草原》《安徽文学》《新疆文学》《西部》《中华文学》《创作与评论》《阳光》《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延安文学》《小说月刊》《躬耕》《牡丹》《黄金时代》等国内外大型文学报刊发表小说若干。著有小说、传记、影视剧本多部。现居郑州,《三悦文摘》主编。  一  王祥河属于典型的季节河,这种河流在北方屡见不鲜。  冬春季节,站在西马岭仅剩半拉的拱型寨门下
期刊
刘同俊,男,80后,河南新县人,作品刊于《金田》《安徽文学》。  01  一觉醒来之后,我坐在北方一个古城南湖的游舫船舷上,疾风暴雨正按照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的方式来袭,此刻,我的身边是一群老乡,他们吹笙奏乐,倾注着青年时代相逢的一腔好感。在这里,我是一个陌生的行者,没有人懂我,没有人陪我,我独自看着年轻的恋人卿卿我我,看着广袤的湖堤升腾起一挂龙翔的迹象,听着同样惆怅的白鹭鸶引颈而歌。  我到北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