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效率低的原因,虽可能存在诸多因素,但主要是缺乏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智力因素尤为重要,但非智力因素也不可忽视。在课堂上发掘情感因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只要结合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教育,在课堂语言中引入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能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魅力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应 从课程资源中发掘情感 在课堂语言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简直无法理解的场面。教师在用悲愤的情绪朗诵着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学生们却在笑教师的样子可笑,或者却用疑惑的目光凝视着老师,好像在问:今天老师怎么了?面对这种场面,教师往往会埋怨学生犹如木石。其实,为了讲好一堂课,大部分教师都认真阅读教师参考书,研究教材,编好教案后上讲台。可在讲课当中,几乎每一堂课都会发现或打瞌睡或听课溜号的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里虽可能存在诸多因素,但主要是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成功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既要重视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忽视不得。非智力因素是内在因素,智力因素只要通过这一内在因素才能得以实现。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且要予以研究。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起着智力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方面,情感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既表现于愿不愿意学习或喜不喜欢学习等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等。情感与智力因素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挥及潜在能力的发掘。因此,适用得当会促进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否则,会削弱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并对整个教学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要使语文课堂成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愿意学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良好的情感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勿庸质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能成为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且要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审美性,对培养纤细的情感及健康、美丽的心灵很有帮助,可使学生变得亲近、爱美、善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后,将情感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作品中发掘出情感而形成共鸣链
学习随笔《贫穷日子中的幸福》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贫穷会带来幸福吗?” 学生们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认为,即使贫穷,只要有爱,就会感到幸福;有的学生认为,一旦贫穷,爱就无从谈起,所以,不会感到幸福。我让学生们互相辩论,结果后者占了优势。学生们发表了如下见解:即使贫穷,只要有爱,也许会感到幸福。但在现今社会,一旦失去物质基础,爱将无法生存。不然,在我们周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离散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 既然贫穷不能解决温饱,也满足不了贫穷阶层人的需求,幸福何从谈起?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两则故事。故事一:有一对年轻的农民工夫妇, 家里还有一个刚过周岁的可爱的小宝宝。丈夫在一家公司上班, 妻子在家照看孩子。有一天早晨,丈夫上班时发现床头上放着的安眠药瓶后提醒了一下妻子:为防止孩子随手拿着就吃,一定要将药瓶放置于高处。两个小时后,妻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孩子服下了整瓶安眠药,一度昏迷不醒,快过来看一下。等丈夫慌忙赶到医院时,孩子已气绝身亡。望着一边哭得死去活来一边自责不已的妻子,丈夫只讲了一句话。这时,我向学生们提问:“丈夫讲了哪一句话?”学生的回答大致如下,或埋怨妻子, 或骂一顿,或提出离婚,或安慰妻子说,我们还年轻,再生一个就是等等。其实,丈夫对妻子只讲了一句:“我爱你!” 丈夫对妻子的这一句话,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价值。 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故事二:在深圳有一位用摩托车打零工挣钱的三十岁左右的农民工。他已成家,但家境很寒酸,夫妇俩租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全部家当仅有一个木床、一个衣柜、零星的锅碗瓢盆。因生计问题,结婚都七年了,还不敢奢望要一个孩子。这样一位农民工,在七年间,竟掏自己的腰包救助了一百多位到深圳打工却找不到活干且因没有回家路费而在街乞讨的农民工。这一事迹在深圳一时传为佳话。记者问这样做的动机时,他回答:看到他们流落街头很心酸,只盼望他们能平安回家。讲完故事后学生们都在凝视着我。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们对这位农民工的尊敬与敬仰的感情,而且能感觉到对物质条件与幸福的观点在学生们心目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二、用情感的语言感化学生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对传达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语言文字及文章。这表明语文教学离不开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语言除精练、生动、准确、幽默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观察、理解、感受学生的情感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学生最善于理解教师话中的含义,且在情感及其他方面做出反应,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微笑都会对学生起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善于亲近学生、言辞幽默、热情、知识渊博、会教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才能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教学中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我们所熟悉的魏书生就是这样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幽默、深刻、激昂,极具感化力,因此学生们都愿意听他授课,且将其当作一种高级享受。不仅如此,学生们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陶冶人格,增强信念。反之,若教师的语言冷淡、平庸、含糊,甚至带有刻薄、讽刺的意味,那么学生就不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优秀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成功的教师更要努力培养自身素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在人格、道德、涵养方面比学生优越,而且处处要为人师表,感化学生,起模范作用。高尚的人格素养其自身就是一种魅力,育人者须先修自身。
除口语外,书面语也同样重要。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或批试卷时,在评语中多注明一些“进步很快,稍做努力,会写出好文章来”“比以前提高了5分,老师非常高兴”之类的意味深长的话来激励、肯定、忠告学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纠正错误,奋发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魅力语文教学的催化剂。 情感教育会产生感动人、鼓舞人、激发情绪的效应。只要发挥好这一效应,课堂教学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及感化力。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情感教育,不仅会丰富学生的情感,还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对开发学生智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应 从课程资源中发掘情感 在课堂语言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简直无法理解的场面。教师在用悲愤的情绪朗诵着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学生们却在笑教师的样子可笑,或者却用疑惑的目光凝视着老师,好像在问:今天老师怎么了?面对这种场面,教师往往会埋怨学生犹如木石。其实,为了讲好一堂课,大部分教师都认真阅读教师参考书,研究教材,编好教案后上讲台。可在讲课当中,几乎每一堂课都会发现或打瞌睡或听课溜号的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里虽可能存在诸多因素,但主要是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成功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既要重视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忽视不得。非智力因素是内在因素,智力因素只要通过这一内在因素才能得以实现。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且要予以研究。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起着智力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方面,情感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既表现于愿不愿意学习或喜不喜欢学习等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等。情感与智力因素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挥及潜在能力的发掘。因此,适用得当会促进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否则,会削弱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并对整个教学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要使语文课堂成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愿意学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良好的情感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勿庸质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能成为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且要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审美性,对培养纤细的情感及健康、美丽的心灵很有帮助,可使学生变得亲近、爱美、善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后,将情感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作品中发掘出情感而形成共鸣链
学习随笔《贫穷日子中的幸福》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贫穷会带来幸福吗?” 学生们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认为,即使贫穷,只要有爱,就会感到幸福;有的学生认为,一旦贫穷,爱就无从谈起,所以,不会感到幸福。我让学生们互相辩论,结果后者占了优势。学生们发表了如下见解:即使贫穷,只要有爱,也许会感到幸福。但在现今社会,一旦失去物质基础,爱将无法生存。不然,在我们周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离散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 既然贫穷不能解决温饱,也满足不了贫穷阶层人的需求,幸福何从谈起?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两则故事。故事一:有一对年轻的农民工夫妇, 家里还有一个刚过周岁的可爱的小宝宝。丈夫在一家公司上班, 妻子在家照看孩子。有一天早晨,丈夫上班时发现床头上放着的安眠药瓶后提醒了一下妻子:为防止孩子随手拿着就吃,一定要将药瓶放置于高处。两个小时后,妻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孩子服下了整瓶安眠药,一度昏迷不醒,快过来看一下。等丈夫慌忙赶到医院时,孩子已气绝身亡。望着一边哭得死去活来一边自责不已的妻子,丈夫只讲了一句话。这时,我向学生们提问:“丈夫讲了哪一句话?”学生的回答大致如下,或埋怨妻子, 或骂一顿,或提出离婚,或安慰妻子说,我们还年轻,再生一个就是等等。其实,丈夫对妻子只讲了一句:“我爱你!” 丈夫对妻子的这一句话,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价值。 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故事二:在深圳有一位用摩托车打零工挣钱的三十岁左右的农民工。他已成家,但家境很寒酸,夫妇俩租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全部家当仅有一个木床、一个衣柜、零星的锅碗瓢盆。因生计问题,结婚都七年了,还不敢奢望要一个孩子。这样一位农民工,在七年间,竟掏自己的腰包救助了一百多位到深圳打工却找不到活干且因没有回家路费而在街乞讨的农民工。这一事迹在深圳一时传为佳话。记者问这样做的动机时,他回答:看到他们流落街头很心酸,只盼望他们能平安回家。讲完故事后学生们都在凝视着我。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们对这位农民工的尊敬与敬仰的感情,而且能感觉到对物质条件与幸福的观点在学生们心目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二、用情感的语言感化学生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对传达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语言文字及文章。这表明语文教学离不开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语言除精练、生动、准确、幽默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观察、理解、感受学生的情感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学生最善于理解教师话中的含义,且在情感及其他方面做出反应,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微笑都会对学生起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善于亲近学生、言辞幽默、热情、知识渊博、会教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才能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教学中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我们所熟悉的魏书生就是这样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幽默、深刻、激昂,极具感化力,因此学生们都愿意听他授课,且将其当作一种高级享受。不仅如此,学生们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陶冶人格,增强信念。反之,若教师的语言冷淡、平庸、含糊,甚至带有刻薄、讽刺的意味,那么学生就不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优秀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成功的教师更要努力培养自身素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在人格、道德、涵养方面比学生优越,而且处处要为人师表,感化学生,起模范作用。高尚的人格素养其自身就是一种魅力,育人者须先修自身。
除口语外,书面语也同样重要。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或批试卷时,在评语中多注明一些“进步很快,稍做努力,会写出好文章来”“比以前提高了5分,老师非常高兴”之类的意味深长的话来激励、肯定、忠告学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纠正错误,奋发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魅力语文教学的催化剂。 情感教育会产生感动人、鼓舞人、激发情绪的效应。只要发挥好这一效应,课堂教学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及感化力。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情感教育,不仅会丰富学生的情感,还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对开发学生智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