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信息的传达。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了解英语中的习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027-03
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含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由成语、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组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瑰宝,是语言发展的结晶。习语如同基因,记录和传递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习语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承载着语言的历史背景,体现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反映一个国家的道德、生活、生产方式。习语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给语言增色不少。
本文从英语习语的渊源、发展、引申意义等角度入手,探究、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以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评价,以及接纳英语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促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1 习语、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
1.1 习语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特定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的总和。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又是语言特色的根源,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建筑,文化便是其建筑风格。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延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现。
习语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久远、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词语,是一种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由于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习语文化内涵。
1.2 习语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交际就是信息的传递,它以语言为重要途径。然而,交际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即文化。因此,文化和交际又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现在交际的对象、内容和方式上,反映了交际双方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和语境等。在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群交往中,虽然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已排除了语言障碍,但在文化层面上所产生的阻隔乃至冲突依然经常发生。有交际就会有摩擦,实际上,在文化层面上因沟通产生的问题往往影响更重大。习语的来源丰富多彩,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差异在习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文话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不明白对方语言中的特定的文化因素,就会导致误会或出现笑话,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重视对习语的了解,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在交流中出现文化冲突时,要避免用自己文化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去衡量、评判西方文化。反之,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增强中国文化的意识,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决不能因偏见而顾此失彼。
总之,在与多种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意到对方文化的特征,其中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尊重每一个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还要通过交往学会变换视角,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成功地表达交际双方真实的意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2 英语习语的特征
2.1 英语习语蘊含的行为方式、社会习惯
2.1.1 有些习语,在英语民族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这些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折射出语言发展的趣味性。如:习语“Age Before Beauty”,本用语于19世纪末开始使用,本来当一位比自己年长的男子向一位年轻女子戏谑地表示礼貌,说“美女优先”时,该女子即回以“Age Before Beauty”意思是:年长者优先、小女子在后;这句话是女子在进门、出门时让年长的男士(不一定是老人)先走时说的俏皮话,任何性别和任何年纪差别的人都可以使用,意思不外乎是让你先走。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出现了许多变体,如:On entering a room,two people would joke.两人在入室开玩笑时还可以说:
——Age before beauty!长者在前!
——No,the dirt/dust before broom. 不对,垃圾在扫帚前。
或The dog follows its master.狗跟随主人。
2.1.2 英语习语蕴含着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如:Eat/Live High on the Hog“吃猪身上的高处肉(里脊肉)”是指过上了好日子,比大多数人过得好。这样表达法50多年前在美国南部首先使用,那是人们往往是以开玩笑的口气说的。当一个人想炫耀自己的成功时,别人会笑着在他耳边大声说:“是不是吃上里脊肉了?”因为农民都知道,猪身上最好吃的肉是里脊,肚皮附近的囊肉就差了。 举例:The Jones family lived high on the hog after they struck oil.
琼斯一家开采到石油后,过着富裕的生活。
2.1.3 社会民族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传授,也互相同化,出现了文化融合现象。
如:Potluck Dinner百乐餐;颇乐餐。Pot的古英语pott来自拉丁语的potus,意思是“饮用杯”。“Potluck(家常便饭)”是“pot煲”和“luck幸运”加在一起的合成词,指的是某人碰巧碰上的饭菜品种。日常生活中,如果兴之所致想临时请别人在家中吃饭,这可是个很有用的短语。人们非正式地邀请友人到家中吃饭时,常说:“来我家吃饭吧,有啥吃啥。”但“颇乐宴”,或称“百乐宴”就与此大不相同了。它是一种聚餐方式,主人准备场地和餐具,参加的人要事先问问主人的意思,带上一味不一样的家常菜肴或饮料与大家共同享用。它在20世纪成了时尚,大约同时被引入中国,而它的汉语无论在含义还是在谐音上都非常好。例如:A score or more were present at the potluck dinner, to which each bringing a different dish.(有20多人参加了“百乐宴”,并且被人带的菜肴都不一样。)
2.1.4 英语习语是约定俗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现代英语里许许多多习语,它们的意义绝不是构成这些习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的合成,而是另有新义。
Wet nose=green hands新手,无经验的人,年轻人。
I won’t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a wet nose.要一个新手指挥我,那可不行。
Wet nose的字面意思是湿鼻子。注意观察周围的小孩子,是不是有很多还在流鼻涕呢?那些做事没有经验的新手一旦碰到一点棘手的事,就会紧张地流鼻涕水了。现比喻无经验的人,新手或年轻人。
2.2 英语习语的历史映照
2.2.1 英语习语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风俗习惯
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即使在英国人的言谈中,也常常可以发现宗教的影响。不少人对英国谚语印象深刻,其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meselves”(上帝助自助之人)便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一例。而在言谈中,许多有宗教意味的词也颇耐人寻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人文思想密切相关,折射出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和思想。
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或由圣经中的句子演变而来的。《圣经》中的《箴言录》包含了许多习语,主要是谚语、格言、警句,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人生方向、行动指南和道德标准。经过两千多年的传颂、翻译和锤炼,其语言简练,格律隽美,蕴义精辟,涵盖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智慧,痕印出英语民族的精神轨迹。
如:Salt of the Earth 社会中坚。此习语源自《圣经》中《马太福音》第5章,第13节。在这里,“土地”的含义是“这个世界”,而“盐”的含义是“给人类增添最大价值的人”。现有亦指人品和行为都特别高尚和受人钦佩的人,尤其是普通人。用法比如:I like her.I always have.She’s the salt of the earth and all that.我喜欢她,一直都喜欢她。他是最优秀的人,是完美的化身。盐过去被认为是十分珍贵之物。中世纪英国的贵族及一般富有人家都在长方形的餐桌中央放上一个精致的银质盐罐。贵族们都坐在离盐罐附近靠近主任的席位上,也就是所谓的上座(above the salt)。一般人则坐在离主人位置较远的座位上,也就是所谓的“below the salt”的下席。如:Will took him up above the salt,and make much of him… and after supper asked him in private how he had sped.(Charles Kingsley) (C.金斯利:《向西方!》)威尔请他坐上席,很尊敬他…并在晚饭后私下问他,近来过得可好。
2.2.2 英语习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英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文化痕迹都印在英语习语中。下面这两句习语反映了羅马帝国对英语的影响。
(1)All roads lead to Rome.
(2)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公元前55年,罗马帝国入侵大不列颠,随之统治不列颠四百多年。罗马文化渗透不列颠,使不列颠人的社会呈现“罗马化”趋势。“罗马人征服”(Roman conquest)给不列颠的语言和文化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2.2.3 有些习语来自古代神话。英语中大量习语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伊索寓言》。神话和《伊索寓言》在英语民族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英语教材、文献、史料、报刊杂志和商业活动中到处突显神话中神灵的显赫,闪烁《伊索寓言》中的智慧,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获得。比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这则谚语就出自《伊索寓言》的“孔雀和乌鸦”,它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表示如果要引人注意或给人一个好印象,就必须有一个靓丽的外表;二是说动人的、艳丽的外表不表明品德或能力的高超。“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I told him. If Susan had as much time and money to spend on her aperance as those Quigley girls have,she’d soon put them in the shade.我对他说:“人靠衣装鸟靠羽”。如果苏珊像奎格雷家的女孩子们那样有钱、有时间耗在打扮上,她会马上让她们相形见绌。神话和《伊索寓言》中的许多词语已被用作习语,并且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 2.3 英语习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的差异性
2.3.1 语言结构的特点是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顺序的特点相一致的。一些英语习语的结构特点反映了英语民族与我们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思维顺序上的差异,如:“land and water”(水陆);“vice and crime”(罪恶);“food and drink”(饮食);“from north to south”(从南到北)等。
2.3.2 通过对颜色的对比可以深刻的了解到颜色所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
比如:“白色”在英美人的观念里象征着纯洁无邪,在基督教里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西方的婚纱是白色的,取其纯洁、美好之意。英语中与白色有关的习语多带褒义,如:days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man/hat”(好人),a white day(吉日),a white elephant(无使用价值的东西)等。英语“white”还有很多引申的含义,如:A White Night不眠之夜。它源自法语,实际上是对法语nuit blanche的英语翻译。“白色”之夜就是躺在床上不能入睡之夜。例如:Isabel didn’t sleep at all that night.It was a white night,the first she had ever had. 那一夜,伊莎贝尔连眼皮也未合,那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然而“白”在中国,意味着死亡、疾病等,但同时又可用來表示落后、反动或缺乏觉悟,如:一穷二白,白色恐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衣是平民之服,平民又称“白丁”。
通过对英汉颜色多层面和多角度的透视,可以看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2.3.3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赋予动物的情感也不同,所以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蕴义有很大差异性。
比如:一直以来,英国人把狗看成是家庭成员、人类朝夕相伴的忠实朋友。在希腊神话里,它是来世的守门神(a guardian at the portals of the afterlife),狗的比喻基本上用语褒义,大多数用来形容和描述事物好的一面,如: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 dog(幸运儿);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十分开心)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要人;大亨;优胜者)。而在汉语中,狗却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鸡犬不宁,鸡鸣狗跳,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等。
由此可见,习语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对同样的词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运用不得当,交际时就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产生误会甚至敌意。因此,深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语言。
3 结语
本文只是归纳了英语习语的主要文化特征,并没有也不可能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总和,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文化有着特殊的联系。本文对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归纳概括,是希望对习语的理解与运用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简单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的,是怎样用习语来反映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的,读懂他们“心灵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何润芳.英语典故[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美)Christine Ammer[著],邢驰鸿[译].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妙趣恒生的英语动物习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侯宁海.常用英语习语级典故[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朱方庆.图解美国生活俚语[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 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
[6] 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 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2~3.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027-03
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含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由成语、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组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瑰宝,是语言发展的结晶。习语如同基因,记录和传递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习语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承载着语言的历史背景,体现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反映一个国家的道德、生活、生产方式。习语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给语言增色不少。
本文从英语习语的渊源、发展、引申意义等角度入手,探究、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以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评价,以及接纳英语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促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1 习语、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
1.1 习语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特定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的总和。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又是语言特色的根源,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建筑,文化便是其建筑风格。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延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现。
习语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久远、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词语,是一种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由于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习语文化内涵。
1.2 习语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交际就是信息的传递,它以语言为重要途径。然而,交际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即文化。因此,文化和交际又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现在交际的对象、内容和方式上,反映了交际双方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和语境等。在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群交往中,虽然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已排除了语言障碍,但在文化层面上所产生的阻隔乃至冲突依然经常发生。有交际就会有摩擦,实际上,在文化层面上因沟通产生的问题往往影响更重大。习语的来源丰富多彩,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差异在习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文话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不明白对方语言中的特定的文化因素,就会导致误会或出现笑话,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重视对习语的了解,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在交流中出现文化冲突时,要避免用自己文化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去衡量、评判西方文化。反之,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增强中国文化的意识,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决不能因偏见而顾此失彼。
总之,在与多种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意到对方文化的特征,其中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尊重每一个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还要通过交往学会变换视角,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成功地表达交际双方真实的意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2 英语习语的特征
2.1 英语习语蘊含的行为方式、社会习惯
2.1.1 有些习语,在英语民族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这些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折射出语言发展的趣味性。如:习语“Age Before Beauty”,本用语于19世纪末开始使用,本来当一位比自己年长的男子向一位年轻女子戏谑地表示礼貌,说“美女优先”时,该女子即回以“Age Before Beauty”意思是:年长者优先、小女子在后;这句话是女子在进门、出门时让年长的男士(不一定是老人)先走时说的俏皮话,任何性别和任何年纪差别的人都可以使用,意思不外乎是让你先走。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出现了许多变体,如:On entering a room,two people would joke.两人在入室开玩笑时还可以说:
——Age before beauty!长者在前!
——No,the dirt/dust before broom. 不对,垃圾在扫帚前。
或The dog follows its master.狗跟随主人。
2.1.2 英语习语蕴含着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如:Eat/Live High on the Hog“吃猪身上的高处肉(里脊肉)”是指过上了好日子,比大多数人过得好。这样表达法50多年前在美国南部首先使用,那是人们往往是以开玩笑的口气说的。当一个人想炫耀自己的成功时,别人会笑着在他耳边大声说:“是不是吃上里脊肉了?”因为农民都知道,猪身上最好吃的肉是里脊,肚皮附近的囊肉就差了。 举例:The Jones family lived high on the hog after they struck oil.
琼斯一家开采到石油后,过着富裕的生活。
2.1.3 社会民族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传授,也互相同化,出现了文化融合现象。
如:Potluck Dinner百乐餐;颇乐餐。Pot的古英语pott来自拉丁语的potus,意思是“饮用杯”。“Potluck(家常便饭)”是“pot煲”和“luck幸运”加在一起的合成词,指的是某人碰巧碰上的饭菜品种。日常生活中,如果兴之所致想临时请别人在家中吃饭,这可是个很有用的短语。人们非正式地邀请友人到家中吃饭时,常说:“来我家吃饭吧,有啥吃啥。”但“颇乐宴”,或称“百乐宴”就与此大不相同了。它是一种聚餐方式,主人准备场地和餐具,参加的人要事先问问主人的意思,带上一味不一样的家常菜肴或饮料与大家共同享用。它在20世纪成了时尚,大约同时被引入中国,而它的汉语无论在含义还是在谐音上都非常好。例如:A score or more were present at the potluck dinner, to which each bringing a different dish.(有20多人参加了“百乐宴”,并且被人带的菜肴都不一样。)
2.1.4 英语习语是约定俗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现代英语里许许多多习语,它们的意义绝不是构成这些习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的合成,而是另有新义。
Wet nose=green hands新手,无经验的人,年轻人。
I won’t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a wet nose.要一个新手指挥我,那可不行。
Wet nose的字面意思是湿鼻子。注意观察周围的小孩子,是不是有很多还在流鼻涕呢?那些做事没有经验的新手一旦碰到一点棘手的事,就会紧张地流鼻涕水了。现比喻无经验的人,新手或年轻人。
2.2 英语习语的历史映照
2.2.1 英语习语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风俗习惯
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即使在英国人的言谈中,也常常可以发现宗教的影响。不少人对英国谚语印象深刻,其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meselves”(上帝助自助之人)便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一例。而在言谈中,许多有宗教意味的词也颇耐人寻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人文思想密切相关,折射出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和思想。
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或由圣经中的句子演变而来的。《圣经》中的《箴言录》包含了许多习语,主要是谚语、格言、警句,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人生方向、行动指南和道德标准。经过两千多年的传颂、翻译和锤炼,其语言简练,格律隽美,蕴义精辟,涵盖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智慧,痕印出英语民族的精神轨迹。
如:Salt of the Earth 社会中坚。此习语源自《圣经》中《马太福音》第5章,第13节。在这里,“土地”的含义是“这个世界”,而“盐”的含义是“给人类增添最大价值的人”。现有亦指人品和行为都特别高尚和受人钦佩的人,尤其是普通人。用法比如:I like her.I always have.She’s the salt of the earth and all that.我喜欢她,一直都喜欢她。他是最优秀的人,是完美的化身。盐过去被认为是十分珍贵之物。中世纪英国的贵族及一般富有人家都在长方形的餐桌中央放上一个精致的银质盐罐。贵族们都坐在离盐罐附近靠近主任的席位上,也就是所谓的上座(above the salt)。一般人则坐在离主人位置较远的座位上,也就是所谓的“below the salt”的下席。如:Will took him up above the salt,and make much of him… and after supper asked him in private how he had sped.(Charles Kingsley) (C.金斯利:《向西方!》)威尔请他坐上席,很尊敬他…并在晚饭后私下问他,近来过得可好。
2.2.2 英语习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英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文化痕迹都印在英语习语中。下面这两句习语反映了羅马帝国对英语的影响。
(1)All roads lead to Rome.
(2)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公元前55年,罗马帝国入侵大不列颠,随之统治不列颠四百多年。罗马文化渗透不列颠,使不列颠人的社会呈现“罗马化”趋势。“罗马人征服”(Roman conquest)给不列颠的语言和文化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2.2.3 有些习语来自古代神话。英语中大量习语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伊索寓言》。神话和《伊索寓言》在英语民族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英语教材、文献、史料、报刊杂志和商业活动中到处突显神话中神灵的显赫,闪烁《伊索寓言》中的智慧,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获得。比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这则谚语就出自《伊索寓言》的“孔雀和乌鸦”,它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表示如果要引人注意或给人一个好印象,就必须有一个靓丽的外表;二是说动人的、艳丽的外表不表明品德或能力的高超。“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I told him. If Susan had as much time and money to spend on her aperance as those Quigley girls have,she’d soon put them in the shade.我对他说:“人靠衣装鸟靠羽”。如果苏珊像奎格雷家的女孩子们那样有钱、有时间耗在打扮上,她会马上让她们相形见绌。神话和《伊索寓言》中的许多词语已被用作习语,并且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 2.3 英语习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的差异性
2.3.1 语言结构的特点是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顺序的特点相一致的。一些英语习语的结构特点反映了英语民族与我们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思维顺序上的差异,如:“land and water”(水陆);“vice and crime”(罪恶);“food and drink”(饮食);“from north to south”(从南到北)等。
2.3.2 通过对颜色的对比可以深刻的了解到颜色所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
比如:“白色”在英美人的观念里象征着纯洁无邪,在基督教里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西方的婚纱是白色的,取其纯洁、美好之意。英语中与白色有关的习语多带褒义,如:days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man/hat”(好人),a white day(吉日),a white elephant(无使用价值的东西)等。英语“white”还有很多引申的含义,如:A White Night不眠之夜。它源自法语,实际上是对法语nuit blanche的英语翻译。“白色”之夜就是躺在床上不能入睡之夜。例如:Isabel didn’t sleep at all that night.It was a white night,the first she had ever had. 那一夜,伊莎贝尔连眼皮也未合,那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然而“白”在中国,意味着死亡、疾病等,但同时又可用來表示落后、反动或缺乏觉悟,如:一穷二白,白色恐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衣是平民之服,平民又称“白丁”。
通过对英汉颜色多层面和多角度的透视,可以看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2.3.3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赋予动物的情感也不同,所以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蕴义有很大差异性。
比如:一直以来,英国人把狗看成是家庭成员、人类朝夕相伴的忠实朋友。在希腊神话里,它是来世的守门神(a guardian at the portals of the afterlife),狗的比喻基本上用语褒义,大多数用来形容和描述事物好的一面,如: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 dog(幸运儿);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十分开心)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要人;大亨;优胜者)。而在汉语中,狗却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鸡犬不宁,鸡鸣狗跳,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等。
由此可见,习语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对同样的词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运用不得当,交际时就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产生误会甚至敌意。因此,深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语言。
3 结语
本文只是归纳了英语习语的主要文化特征,并没有也不可能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总和,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文化有着特殊的联系。本文对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归纳概括,是希望对习语的理解与运用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简单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的,是怎样用习语来反映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的,读懂他们“心灵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何润芳.英语典故[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美)Christine Ammer[著],邢驰鸿[译].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妙趣恒生的英语动物习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侯宁海.常用英语习语级典故[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朱方庆.图解美国生活俚语[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 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
[6] 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 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