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但是综观几年来的中考、高考阅卷情况,学生的得分却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得分比较高,但涉及理解或鉴赏的试题得分很低;对于课外篇目,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无法应对。这与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重知识轻感悟,重背诵轻朗读”的做法有很大关系。显然,传统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从而改变古诗词教学效益低下的现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 多种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如同一出电影开始前的序幕。导入语能否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是学生能否学好诗词的关键所在。
(一) 历史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即将学习的诗词的有关写作背景及内容。这些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这类有趣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自然地引出要学的内容,可谓浑然天成,衔接得当。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可让学生讲述李煜一生的经历。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后来宋兵南下攻打金陵。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写出了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因《虞美人》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被宋太祖用牵机毒杀。
在体味李煜沦为亡国之君、身处异国这种凄凉沉痛的情境中引入他的词,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也更能使他们理解词人独特的心境与感受。
(二) 创设情境导入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日暮黄昏,独自一人在荒芜寂寥的古道上骑着马缓缓前行。眼前树木沧桑,藤蔓枯缠,秋风萧瑟,黄叶渐坠。昏鸦啼叫,河水静淌,小桥独卧,河岸人家炊烟袅袅……这时,你的心情会如何呢?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词人那漂泊异乡的游子情怀吧!
描述如此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随其形,也定能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唤起他们阅读的期待。
二、 魅力课堂,巧妙出招
(一) 注重诵读,品味诗情
古人早就提出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以读为本、万变不离其宗应成为古诗文教学之根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诗歌的语言最凝练,节奏最和谐,韵味最深长,古诗词离我们生活又比较久远,我们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思,才能深刻领会诗歌之意境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做好范读。教者自己应将诗词读熟读透,深入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上课时方能游刃有余。范读时,教师应饱含感情、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给人在听觉上以美的享受:或深情柔婉,或慷慨激昂,或缓慢低沉,听者的心也会随之而起伏不平。这样的课才是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课,才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其次是要做好诵读指导。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读好诗词。(1)读诗时要投入。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里所说的敬便是“投入”。(2)读诗要把握诗的节奏、停顿。在做好范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关于诗的节奏、音律方面的知识。如五言诗可以分为二三拍、二一二拍或二二一拍;七言诗一般可分为二二三拍、二二一二拍或二二二一拍。掌握了诗的节奏,读来便能畅通许多。(3)读诗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是诗人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因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诗的韵味,才能深切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真正做到与诗人“心有戚戚焉”。另外,在诵读的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齐读,读出气势,读得整齐;可以指名朗读,训练个别学生的阅读语感;可以小组朗读,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定能丰富课堂情趣,让学生不再对朗读望而生畏,而是感受到浓郁的诗味。
(二) 抓住“诗眼”,引导想象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意境全出,让人想象出春风一吹,江两岸一片新绿的生机勃勃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情想象这“绿”的具体内容,并鼓励学生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用画笔描绘出来。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而一个“直”字将大漠上袅袅烟雾凌空直上的壮观景象写活了,而一个“圆”字则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塞外辽阔的风景。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这壮美的意境,然后用笔勾画出来,亦可用散文的形式将之描述出来。
著名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儿)。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尔基也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诗眼”乃诗之精华,只要围绕它激励学生感悟、想象,定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这远比教师统讲全篇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 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多媒体声形并茂。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示诗词的画面美。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传统的诗歌教学,只能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和学生的想象来感受画面美,而借助多媒体,能真实形象地再现诗中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多媒体还可以利用声音营造美。“先声夺人”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呈现,而多媒体可以音画同步,声形并茂地传递信息。这就可以打破传统诗歌教学中仅靠教师一张嘴唱“独角戏”的模式,给课堂带来灵气与活力。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磁带。那富有感情的诵读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诵读赏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学科融合,丰富多彩
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而在赏析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美学等知识读懂诗意,或结合音乐配合吟诵、绘画表达理解,或通过表演故事再现诗中情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地图来了解巴山、蜀水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巴山蜀水凄凉地”的内涵。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偶尔走下讲台,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做小老师的感觉,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很多时候,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无穷的惊喜。
三、 举行竞赛,促进提高
初中生大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和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诗词竞赛活动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因为古诗词一般篇幅都较短小,而且琅琅上口,易于背诵。
(一) 古诗词积累竞赛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学生每学期都会接触许多古诗词,教师可定期举行朗诵会,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慷慨激昂或柔婉深情的朗诵会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意境,再次领悟诗的最强音,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古诗词知识竞赛。教师以卷面形式,设计一些关于诗词文化常识、名人名家等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这样的知识竞赛,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诗词掌握的程度,从而适时改进教学计划。
再次,教师也可以采用口头比赛的形式。这会使比赛更加激烈。如教师提出诗词的题目、作者,学生分组推荐代表背诵整首诗;又如来一场擂台赛——各组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看冠军花落谁家。
(二) 古诗词创作比赛
学完一篇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用古诗词写作,并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当然,一开始教师并不能要求学生的创作立意有多高。如果学生有写得好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出来,并不惜夸赞。
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学生将古诗文阅读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
一、 多种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如同一出电影开始前的序幕。导入语能否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是学生能否学好诗词的关键所在。
(一) 历史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即将学习的诗词的有关写作背景及内容。这些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这类有趣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自然地引出要学的内容,可谓浑然天成,衔接得当。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可让学生讲述李煜一生的经历。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后来宋兵南下攻打金陵。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写出了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因《虞美人》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被宋太祖用牵机毒杀。
在体味李煜沦为亡国之君、身处异国这种凄凉沉痛的情境中引入他的词,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也更能使他们理解词人独特的心境与感受。
(二) 创设情境导入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你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日暮黄昏,独自一人在荒芜寂寥的古道上骑着马缓缓前行。眼前树木沧桑,藤蔓枯缠,秋风萧瑟,黄叶渐坠。昏鸦啼叫,河水静淌,小桥独卧,河岸人家炊烟袅袅……这时,你的心情会如何呢?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词人那漂泊异乡的游子情怀吧!
描述如此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随其形,也定能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唤起他们阅读的期待。
二、 魅力课堂,巧妙出招
(一) 注重诵读,品味诗情
古人早就提出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以读为本、万变不离其宗应成为古诗文教学之根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诗歌的语言最凝练,节奏最和谐,韵味最深长,古诗词离我们生活又比较久远,我们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思,才能深刻领会诗歌之意境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做好范读。教者自己应将诗词读熟读透,深入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上课时方能游刃有余。范读时,教师应饱含感情、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给人在听觉上以美的享受:或深情柔婉,或慷慨激昂,或缓慢低沉,听者的心也会随之而起伏不平。这样的课才是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课,才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其次是要做好诵读指导。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读好诗词。(1)读诗时要投入。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里所说的敬便是“投入”。(2)读诗要把握诗的节奏、停顿。在做好范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关于诗的节奏、音律方面的知识。如五言诗可以分为二三拍、二一二拍或二二一拍;七言诗一般可分为二二三拍、二二一二拍或二二二一拍。掌握了诗的节奏,读来便能畅通许多。(3)读诗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是诗人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因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诗的韵味,才能深切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真正做到与诗人“心有戚戚焉”。另外,在诵读的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齐读,读出气势,读得整齐;可以指名朗读,训练个别学生的阅读语感;可以小组朗读,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定能丰富课堂情趣,让学生不再对朗读望而生畏,而是感受到浓郁的诗味。
(二) 抓住“诗眼”,引导想象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意境全出,让人想象出春风一吹,江两岸一片新绿的生机勃勃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情想象这“绿”的具体内容,并鼓励学生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用画笔描绘出来。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而一个“直”字将大漠上袅袅烟雾凌空直上的壮观景象写活了,而一个“圆”字则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塞外辽阔的风景。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这壮美的意境,然后用笔勾画出来,亦可用散文的形式将之描述出来。
著名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儿)。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尔基也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诗眼”乃诗之精华,只要围绕它激励学生感悟、想象,定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这远比教师统讲全篇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 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多媒体声形并茂。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示诗词的画面美。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传统的诗歌教学,只能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和学生的想象来感受画面美,而借助多媒体,能真实形象地再现诗中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多媒体还可以利用声音营造美。“先声夺人”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呈现,而多媒体可以音画同步,声形并茂地传递信息。这就可以打破传统诗歌教学中仅靠教师一张嘴唱“独角戏”的模式,给课堂带来灵气与活力。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磁带。那富有感情的诵读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诵读赏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学科融合,丰富多彩
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而在赏析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美学等知识读懂诗意,或结合音乐配合吟诵、绘画表达理解,或通过表演故事再现诗中情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地图来了解巴山、蜀水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巴山蜀水凄凉地”的内涵。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偶尔走下讲台,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做小老师的感觉,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很多时候,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无穷的惊喜。
三、 举行竞赛,促进提高
初中生大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和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诗词竞赛活动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因为古诗词一般篇幅都较短小,而且琅琅上口,易于背诵。
(一) 古诗词积累竞赛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学生每学期都会接触许多古诗词,教师可定期举行朗诵会,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慷慨激昂或柔婉深情的朗诵会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意境,再次领悟诗的最强音,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古诗词知识竞赛。教师以卷面形式,设计一些关于诗词文化常识、名人名家等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这样的知识竞赛,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诗词掌握的程度,从而适时改进教学计划。
再次,教师也可以采用口头比赛的形式。这会使比赛更加激烈。如教师提出诗词的题目、作者,学生分组推荐代表背诵整首诗;又如来一场擂台赛——各组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看冠军花落谁家。
(二) 古诗词创作比赛
学完一篇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用古诗词写作,并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当然,一开始教师并不能要求学生的创作立意有多高。如果学生有写得好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出来,并不惜夸赞。
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学生将古诗文阅读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