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为啥没有贫民窟?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贫民窟的定义是,恶劣的住房条件,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高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
  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都出现了贫民窟现象。这些贫民窟大多位于城市周边,有的甚至与闹市区仅一墙之隔。贫民窟,似乎成为不少国家发展过程中逃不掉的“诅咒”。比如巴西和阿根廷。
  贫民窟是怎样形成的?专家认为,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而城市又无法接纳这么多人口的涌入,是贫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
  然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也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到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7.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基本上每年都是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其他国家城市中常见的“贫民窟”,却没有在中国出现,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曾经观察过拉美、印度等地的贫民窟现象。“确实与这些国家的土地私有化制度高度相关。以拉美国家为例,一些小规模农场因为经营失败而破产,农民买卖土地非常频繁。这些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大量涌入城市,受自身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城市里大多只能从事低端产业,在城市周边低成本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片的贫民窟。”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分析,中国城乡结合部没有贫民窟,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城镇化问题高度重视,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农民工进城务工呈现出一种合理有序的流动,这都得益于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中国保留农民返乡退路的体制,是防止中国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关键因素。正是存在返乡退路,农民进城如果立不住脚,就会返回農村。
  也有人质疑,中国的城市虽然没有贫民窟,但也有“城中村”和棚户区,老旧小区就更多。这些房子也挺破的,它们跟“贫民窟”有啥区别?
  国外贫民窟是大量农村人口既无法在城市立足,又无法返回农村,走投无路只能在城市边缘挣扎,贫民窟成为他们的栖身之所。而中国城市的棚户区,最早是一些矿区、林区等企业搭建的简易房,居住者大都是企业的职工;“城中村”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把一部分农村“包围”了。房主是当地农民,把房子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而很多老旧小区,则是当年单位分的福利房。
  也就是说,这些“破”房子不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冒”出来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从居住对象来看,都是原来的职工或外来务工人员,都有正当职业和劳动收入。这是与国外贫民窟的本质区别。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以人为核心,就是要让进城的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政策措施,有效避免了贫民窟问题的发生。
  其实,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看,消除贫民窟问题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我国对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与正确把握。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订了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
其他文献
革故鼎新逢盛世,鶯歌燕舞醉长空。  澳门游罢继香港,锦绣江山览不穷。
期刊
潮起潮平萬象虚,千年守望一如初。  此猫原是前朝物,只待归船不待鱼。
期刊
体态形如碧玉簪,钻穿大海向蓝天。  玉峰朵朵依潮水,碧海绵绵谐自然。  變幻浪花敲耳响,惊呼石窟灌风旋。  朋侪共约攀婷岛,正合龙湾驾大船。  注:1“海上桂林”,越南下龙湾风光所在地,山水如我国桂林风光。2.龙湾,越南下龙湾。
期刊
周学建是一位卓立于浠水诗坛的中年作者。十多年来,他孜孜砣砣,笔耕不辍,写下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诗作词章。这些作品,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感事咏物,抑或抒怀寄慨,都呈现出用语古雅别致、诗境高远清旷、意蕴深刻隽永的特点。尤其是以典人诗之作,更是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高山大川,崔嵬峻拔,雄浑壮美;奇峰异壑,险绝深邃,秀丽静谧,历来都是诗人描写吟咏的题材。对这类题材,作者如果没有独具慧眼的观察力,反常合道的表
期刊
八十离家海外飘,凭阑东望思迢迢。  平生事业唯青简,一世初心付白毛。  異国乱云难渡鸟,故园风景可兴潮。  苍天若许匹夫梦,文债偿清酒一瓢。
期刊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如何把国家安全教育深入校园、让学生明白守法意义,成了摆在香港教育界面前的一大挑战。  “香港教育高峰论坛”近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论坛以“香港国安法与《国歌条例》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为主题,探討了香港国安法、《国歌条例》教育的意义、方式、课程设置、政府指引和协助等问题。特首林郑月娥在致辞时称,本届政府投入教育的新资源已超过130亿港元,希望一起为提升香港教育质量而努力,不过去
期刊
舷边隔离望冬宫,美景皆收浪几重。  十月炮声传马列,五洲号角唤工农。  國家解体山河碎,制度更张日月匆。  历数兴衰当可鉴,西风过后看东风。
期刊
是處名湾入酒诗,狂澜水斗白沙堤。  日从彼岸凌波起,人被无边大海迷。  随处白鸥飞远近,有逢快艇绕东西。  千回百转风波急,海阔龙腾布阵奇。
期刊
管弦齐奏起雷霆,名曲华章天籁声。  大海浪涛人动魄,田园春雨草含情。  才聞溪水欢歌去,又入丛林翠鸟鸣。  音乐相通无国界,东方远客醉金厅。
期刊
“阿谁独坐芳园里”,首句交待人物、地点。“阿谁”是谁?“芳园”是哪里?阿谁可以是你我他,也可以是任何人。芳园,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称。阿谁在芳园到底要干什么?请往下看:“爱此光阴不欲还”,原来他“爱此光阴”,更“不欲还”。那么是什么光阴让阿谁乐不思蜀呢?请接着往下看:  “鸽哨凌霄云澹澹,新枝卓尔意闲闲。望中天地生毫末,心底鲜妍更远山。”中二联从阿谁的听觉与视觉角度写了他在芳园的所见所感。有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