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良心” 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ong12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良心”
  
  第九期许纪霖的《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是篇力作。本文主要观点我十分赞同。想补充的是,我们应同样强调操作型知识分子对完成“社会良心”使命的重要地位。理由有三。其一,操作型知识分子逐步摆脱贫困,迎来经济的富裕后,会伴生心态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他们的世俗化往往有可能使他们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奴隶。其二,操作型知识分子在经济上自立后,可进而获得政治、文化上比理论型知识分子更大的自由度。倘能通过强调操作型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使命而增强其使命感,并充分发挥上述优势的话,这于使命的完成就有特别的意义。其三,操作型知识分子人数较多。
  邱明斤
  
  宏亮的钟声
  
  读完第九期关于知识分子的几篇文章后,久久不能平静。身处时代剧变的大潮中,作为苦苦寻觅人文真理的青年探索者,常常会有陷入迷津、面对歧路的慨谓。蓦地,仿佛宏亮的钟声从天而降,振聋发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也许将让我们这一代的同道者所铭记。
  愿《读书》做为知识界——特别是人文知识界的喉舌和大本营,今后多开展此类专题的讨论,切实分析知识分子立命安身的处境,并以更严格的态度批评匡正知识分子的弱点,支撑起正趋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让精神的灵光重新弘扬光大。
  刘立宪
  
  怎样自救?
  
  读《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深感失望,忍不住唠叨几句。
  文章在分析了知识分子(主要指搞理论的知识分子)目前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后说:“知识分子本身与其说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地自救”,这可真算说到我心坎上了,可是紧接着便来了一个大转弯,对这至关重要的自救问题避而不谈。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自救?
  依我看,这自救道路不外两条。一是大家伙都走出书斋去做生意闯仕途,恐怕这于国于己都没什么好处,绝非良策。再便是知识分子们团结起来,为取得自己合理的待遇(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政治上的)而努力,这才是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李鸿嘉
  
  思想自由
  
  面对生存挑战,知识阶层的确存在“无所适从的恐慌,牢骚满腹的怨恨或‘以不变应万变’的固执”等心态(识时务者除外)。这种生存挑战,除主要来自于“全民皆商”的大潮外,也有其他原因。而知识分子的牢骚又各有所指,既有因“别人发了财,自己穷兮兮”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又有物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有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等等。我以为,在当代中国知识阶层中,偏偏有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偏执者,只因为他们的固有人格在作祟,不肯识时务,顺应潮流。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并不怀疑,然而因为社会不识货,所以他们的产品没有市场。这才是真正的焦虑和危机。人们对于今日“道德沦丧,价值失范,人心徨等状况”,并非不希望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通过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疏导、整治”,只是中国不能产生象柏扬的《丑陋的中国人》,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那样的作品来,而只能引进。呜呼,归根结蒂,对知识分子说来,还是一个思想自由问题。
  邹向龙
  
  必要条件
  
  理论型知识分子的产品——理论,是完全可以获得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的。我们可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从纯经济学观点看,也可以讨论它使爱因斯坦获得了多少稿费,这稿费就是这个理论的经济上的交换价值,我们不必觉得这样算就庸俗。理论家给社会提供理论,社会给理论家一定报酬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和生活的费用,这就是交换,而不是谁养谁的问题。
  因此,只要保证两个条件,一、商品经济的原则得到贯彻,二、言论,出版,学术,迁居的自由,则真正的理论型的知识分子也是完全能富起来的。而现在一些理论型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不高,完全是由于上述两个条件未得到完全贯彻的结果。
  有一个真正的理论家怀才不遇就必有一千个庸才嚷嚷自己怀才不遇。只有通过商品经济和出版自由,我们才能最快地找到真正怀才不遇的理论家。商品经济能使知识分子真正成为社会的独立阶层,而不再是什么“毛”去附什么“皮”。他们不需要谁来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只有当知识分子真正成为独立的阶层时,他们才能对政治产生有效的制约。
  一鸣
  
  文化氛围
  
  你们发表《文化常常比经济更重要》但为什么在今年杂志里文化氛围显然淡薄了。难道你们也提倡“全民经商”不是?到了“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你们应当呼吁新的文化氛围的到来。我不能想象,或许再过几月,我这个助工养不起自己的母亲,但首都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会有卖茶叶蛋的一席之地!
  梁孟洋
其他文献
轻松不得    常听一些更小年龄人说:你们三、四十岁这些人太沉重了,你们不会活得轻松、洒脱些吗?连文章也充斥着什么使命感、忧患意识……于是,我便努力地想轻松、洒脱些……但是,在读了《读书》七期上李洪林《风俗、妇女与婚姻》后,我久久地不能平息激跳的心。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志,可我们中国土地上活着的妇女,有多少其实在他家男人眼里还是件东西、一件工具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别说妇女,就算男人,又能活得
鲁迅一生所写杂感,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计算,至少也有五六百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倘要一般读者全体通读,恐难办到。前些日子听一位老作家说,目前读鲁迅书的人不多了,我想她指的不是文学研究者,而是青年学生。据我所知,大学中文系学生现在往图书馆借阅鲁迅作品特别是杂文集的,确实不多。原因倒不在于缺乏兴趣,而主要是由于看不懂。鲁迅的杂感大部分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情而作的,时过境迁,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而
[摘要]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流”体验能使人产生自尊、自信、愉悦、幸福等积极心理情绪。它为快乐学习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心理诉求。我们以学校特色课程——“素人工房”手作皮具课程为载体,梳理、探寻引发“心流”体验的课堂教学心理机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体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6.01.014  2015年6月20—21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在2014年8月于昆明云南大学成功举办的首次“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研讨会”基础
作为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学生写作文时,写自己身上发生经历过的、自己听闻到的题材,则下笔流畅,文字空灵。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寻章摘句无病呻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急功近利,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所谓的示范作文、满分作文来应付考试。一旦缺失了“真我”,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也陷入了迷惘之中。  随意地翻开学生的作文,这样的现象会少吗?如写亲情的
在西方古典美学史上,悲剧一直被崇奉为最高范畴。悲剧理论经过康德、莱辛、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各种各样的补充和修正,但仍以亚里士多德关于冲突和刚强性格的论述为基础。但看起来,这些显赫的理论都难以用来解释和规定阿城。这也许因为,阿城作品的悲剧因素是纯粹中国意味的。    一    稍稍扫视一下当今的文坛,我们就会发现,追求、奋进的坚韧意志和深邃、冷峻的精神内涵是一大批青年作家刻意表现的强者气质。他
我们经常谈论气质,但对于国家气质、大国气质少有论及。实际上,把握国家气质,非常有助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与行为。当然,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也是开启认识中国外交内政政策与行为的重要钥匙。  大家知道,气质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气质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其特有的气质。  人各有不同的气质,国家也是如此,大国也是一样。  那么,什么是大国气质呢?我认为,大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一向受人瞩目。他那自叙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以及最后的不幸结局,更经常引起人们的嗟叹与悼惜。然而尽管如此,他身后的遭遇,却也象他的生前一样,并不是很幸运的。人们虽不能够轻易忘记他,但在对他的评价上,不论是对他的作品,还是对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总不免有一些微辞;在肯定他的同时,总要作种种保留。几十年来,
摘要:针对传统DNA测定方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新型测定DNA的技术-电化学DNA传感器测定法。本文就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用效果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化学DNA传感器;电化学换能器;电位吸附法;杂交信息;基因诊断;靶基因;寡核苷酸    对DNA的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人体组织、血液、微生物、病毒等样本中特定DNA序列的定量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疾病
洛克菲勒1839年生于美国纽约州,实业家、慈善家。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美国石油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托拉斯。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建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  提起洛克菲勒家族,人们大概会想到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广场,一年一度的圣诞树点灯仪式都在那里举行。  洛克菲勒家族的开创者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他是19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依靠标准石油公司起家,开创了美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