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活”起来不止一次困扰自己,自踏上三尺讲坛的那一天开始,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和自己枯燥的数学课堂,不断地思考和反思着如何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活”起来?是我从事教育一生的追求。我觉得数学的“活”起来不仅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精美的课件和多样化的教具学具,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受和收获。因此教学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
一、用实践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好玩”莫过于活动、游戏。而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用实践操作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分解来计算的,数的分解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用实践操作来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用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一年级的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实践操作活动的应注意的问题
(1)准备工作要充分,不能到用时才去七拼八凑。
(2)精心设计操作程序,注意效率性。
(3)操作实践过程中结合语言指导。
(4)操作实践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明确。
(5)注意将操作的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应该是丰满的、充满乐趣的、探索的学科,而不应当被捆绑在枯燥无味的纯计算中。要让孩子们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而动手实践为那些天资聪颖、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主动发现和创造的天地,同时也为那些有“缺陷”“缺点”的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直观支撑点。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充分动起来,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下,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只有乐学才会爱学,享受学习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一、用实践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好玩”莫过于活动、游戏。而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用实践操作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分解来计算的,数的分解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用实践操作来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用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一年级的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实践操作活动的应注意的问题
(1)准备工作要充分,不能到用时才去七拼八凑。
(2)精心设计操作程序,注意效率性。
(3)操作实践过程中结合语言指导。
(4)操作实践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明确。
(5)注意将操作的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应该是丰满的、充满乐趣的、探索的学科,而不应当被捆绑在枯燥无味的纯计算中。要让孩子们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而动手实践为那些天资聪颖、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主动发现和创造的天地,同时也为那些有“缺陷”“缺点”的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直观支撑点。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充分动起来,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下,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只有乐学才会爱学,享受学习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