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和朋友聊天,会很随意地这样问:恋爱时,喜欢看谁呢?琼瑶?亦舒?李碧华还是张曼娟?
回答,想象爱情时看琼瑶;正在恋爱时,我一定看亦舒。只看亦舒。
朋友笑,亦舒?那你一定是个贪图安逸、遵从现实的女子。因她故事里的主人公,个个是理性且自律的女子,只是跟着她恋爱,生生地就少了琼瑶故事里的浪漫或者李碧华小说中的隐忍。而爱情,本该是浪漫或者疼痛的。
她说,不是吗?
我答,不是。
其实最早看亦舒的文字,并没有同爱情或生活关联起来,只觉得那份极致的简练,读起来是不费心思的。读的第一篇小说叫《圆舞》,故事如此:一个小女孩,8岁时在母亲的婚礼上邂逅一个男人,之后和他的感情和缘分源远流长。她在他的爱护和抚养下成长,过着物质极其奢华的生活,那个男人宠她爱她,若对女儿,对亲人,形式上,却分明也有暧昧。而她,8岁起,便爱那个男人了,一步步跟在他身边,看着他身畔易人无数。他们其实都是爱的,只是因为各自的性情,就在同一屋檐下隐忍了20年。而最后,终于无缘相守……亦舒这样说:好像那样一场叫做圆舞的舞蹈,他们本该回到起点去,不管中间有过多少人与事,可是也许他们会错了意,也许音乐有了偏差,最终,还是错过了。
分明是一个大爱大恨,浪漫加疼痛的故事,可是用了亦舒的笔,最后留下来的,不过是一声叹息。我们会想,是呀,爱是贵重,也值得拿了命来换取,但生活毕竟现实,即便那份爱终究没有结果,我们每个人还是要走下去,与其非痛不可,为什么不能平淡一些呢?
为什么不?
那时起,便不经意地喜欢亦舒完成的种种故事了,用她特有的略带慵懒和消极的方式。
没错,慵懒而消极。在爱情中,她是不主张拼争,不主张倾其所有,不主张隐忍和挣扎的。她想告诉我们的是,爱情本是生活的一项内容,如同吃饭穿衣,随心就好,无须经营。经营的结果无一例外,累人累己。
我慢慢觉得这是真的。在读了亦舒早时的一些小说后,我也谈了两场恋爱,虽然无疾而终,却没有伤害到对方和自己,分手时,清醒地给彼此未来的情感,留个纯净的空白。失去了,但大家都还有还手之力。
真的,有什么不好呢?在我确信那些道理后,我从书店买回了亦舒早期的全部小说:《喜宝》、《人淡如菊》、《她比烟花寂寞》,等等。是那种纯白色磨砂纸页的版本,书名是简单的黑色宋体。一如亦舒的文字,干净简单,没有任何多余赘负。
亦舒故事里的女子,我始终觉得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她们也许不美,但有着独特的性情,在不同的家境中长大,也受过伤害,却知道自我调节,不怨恨,不纠缠,在理性中成长,内心有足够的纯良,也有人性的弱点。她们工作和恋爱,遵循的亦是真实。即使最后不够美满的,但问心无愧,相信还会有未来。
这似乎是我开始碰触爱情时内心在寻找的一种方式。我觉得爱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相爱,是为了彼此温暖,是为了快乐,而不是恨和伤害。即使过程或者结局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又如何呢?那只证明我们可能选错了对象,可以重新来过,不一定非把自己和对方弄得伤痕累累不可。
亦舒是推崇这样的,而我觉得,这就是玄机。是爱情中的女子能够自我保护的玄机。遵守这样的爱情原则,即便我们被抛弃了,我想抛弃我们的人,也没有能力剥夺我们的自尊和快乐。我相信这个习惯用三言两语处理一个段落的女子,她是聪慧的,是温良的是喜欢爱人并自爱的。爱,并避免伤害,这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要感谢亦舒,感谢她把她的心思变成了文字,让我看到、领悟,并跟从她从爱情的路途中一路走下来。也有眼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痛,但最后,我是健康的,我的身心。
所以才更爱亦舒,才希望自己的同性,可以跟着亦舒爱和生活。我想如此这般,我们感情的世界,会相对美好一些。
编辑 / 王 琳
回答,想象爱情时看琼瑶;正在恋爱时,我一定看亦舒。只看亦舒。
朋友笑,亦舒?那你一定是个贪图安逸、遵从现实的女子。因她故事里的主人公,个个是理性且自律的女子,只是跟着她恋爱,生生地就少了琼瑶故事里的浪漫或者李碧华小说中的隐忍。而爱情,本该是浪漫或者疼痛的。
她说,不是吗?
我答,不是。
其实最早看亦舒的文字,并没有同爱情或生活关联起来,只觉得那份极致的简练,读起来是不费心思的。读的第一篇小说叫《圆舞》,故事如此:一个小女孩,8岁时在母亲的婚礼上邂逅一个男人,之后和他的感情和缘分源远流长。她在他的爱护和抚养下成长,过着物质极其奢华的生活,那个男人宠她爱她,若对女儿,对亲人,形式上,却分明也有暧昧。而她,8岁起,便爱那个男人了,一步步跟在他身边,看着他身畔易人无数。他们其实都是爱的,只是因为各自的性情,就在同一屋檐下隐忍了20年。而最后,终于无缘相守……亦舒这样说:好像那样一场叫做圆舞的舞蹈,他们本该回到起点去,不管中间有过多少人与事,可是也许他们会错了意,也许音乐有了偏差,最终,还是错过了。
分明是一个大爱大恨,浪漫加疼痛的故事,可是用了亦舒的笔,最后留下来的,不过是一声叹息。我们会想,是呀,爱是贵重,也值得拿了命来换取,但生活毕竟现实,即便那份爱终究没有结果,我们每个人还是要走下去,与其非痛不可,为什么不能平淡一些呢?
为什么不?
那时起,便不经意地喜欢亦舒完成的种种故事了,用她特有的略带慵懒和消极的方式。
没错,慵懒而消极。在爱情中,她是不主张拼争,不主张倾其所有,不主张隐忍和挣扎的。她想告诉我们的是,爱情本是生活的一项内容,如同吃饭穿衣,随心就好,无须经营。经营的结果无一例外,累人累己。
我慢慢觉得这是真的。在读了亦舒早时的一些小说后,我也谈了两场恋爱,虽然无疾而终,却没有伤害到对方和自己,分手时,清醒地给彼此未来的情感,留个纯净的空白。失去了,但大家都还有还手之力。
真的,有什么不好呢?在我确信那些道理后,我从书店买回了亦舒早期的全部小说:《喜宝》、《人淡如菊》、《她比烟花寂寞》,等等。是那种纯白色磨砂纸页的版本,书名是简单的黑色宋体。一如亦舒的文字,干净简单,没有任何多余赘负。
亦舒故事里的女子,我始终觉得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她们也许不美,但有着独特的性情,在不同的家境中长大,也受过伤害,却知道自我调节,不怨恨,不纠缠,在理性中成长,内心有足够的纯良,也有人性的弱点。她们工作和恋爱,遵循的亦是真实。即使最后不够美满的,但问心无愧,相信还会有未来。
这似乎是我开始碰触爱情时内心在寻找的一种方式。我觉得爱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相爱,是为了彼此温暖,是为了快乐,而不是恨和伤害。即使过程或者结局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又如何呢?那只证明我们可能选错了对象,可以重新来过,不一定非把自己和对方弄得伤痕累累不可。
亦舒是推崇这样的,而我觉得,这就是玄机。是爱情中的女子能够自我保护的玄机。遵守这样的爱情原则,即便我们被抛弃了,我想抛弃我们的人,也没有能力剥夺我们的自尊和快乐。我相信这个习惯用三言两语处理一个段落的女子,她是聪慧的,是温良的是喜欢爱人并自爱的。爱,并避免伤害,这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要感谢亦舒,感谢她把她的心思变成了文字,让我看到、领悟,并跟从她从爱情的路途中一路走下来。也有眼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痛,但最后,我是健康的,我的身心。
所以才更爱亦舒,才希望自己的同性,可以跟着亦舒爱和生活。我想如此这般,我们感情的世界,会相对美好一些。
编辑 /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