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学者M·鲍门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生命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教学之法也应有紧有松,而营建松弛的教学氛围的最佳调料莫过于幽默。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多穿插些幽默故事,多运用些幽默的过渡语、讲解语、提示语、评价语,会使课堂妙趣横生、充满激情。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是“寓教于乐”的机智。
一、幽默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推进课堂教学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试举笔者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 “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师之爱”;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的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二、幽默是醒脑剂,能巩固知识记忆,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展现出来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幽默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剂良药。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 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正确使用标点及病句修改”的内容时, 我选取的材料是这样的:今天是大熊猫过生日,几个好朋友来到他家为他庆贺。当大熊猫吹灭生日蜡烛后, 朋友们问他刚才许了什么愿。“从我懂事起, 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大熊猫轻声回答道,“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这则材料幽默风趣, 学生一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 学生也就更乐意接受、易于理解了。所以, 语文教学中, 适时地运用幽默能大大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能使教学内容趣味化,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幽默是润滑剂,能拉近师生距离,加深师生间感情
老舍先生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教师,在诙谐的举止言谈中,总是对学生充满爱意,流露出一股体贴、理解、信任的真挚感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英国《新卡克西顿百科全书》中指出:“幽默还含有宽恕、调和与均衡之意。”可见,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
四、幽默是催化剂,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乐观、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幽默不仅能给人类带来快乐,它更是一种乐观的、宽容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孔子为例,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等诸侯国之间,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却总是泰然处之。孔子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而有“水哉水哉”之叹。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路上见到孔子,说到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后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像。他安然自适的态度,他的幽默,叫人敬佩之至。
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容和乐观地解决问题。如有位老师讲修改文章时说:“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她们每天早晨梳妆,对着镜子,用增白霜反复‘揣摩’,再用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眉笔仔细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语言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番功夫,行吗?”这段话把原本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同时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启示,领悟到教师的真正用意。
总之,课堂幽默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教师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素材,认真总结、思考,从中发现幽默之处,一定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幽默”只要教育者适时利用、巧妙运用,也就不必再为手捧“金樽空对月”——唱独角戏而苦恼。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只要你课堂上够幽默,相信会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别开生面。学生们定然会被你独特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吸引,深深陶醉。到那时,你的课堂决不会仅停留在 “弄影成三人”的境界,定然会有更多“醉”的身影!
一、幽默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推进课堂教学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试举笔者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 “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师之爱”;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的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二、幽默是醒脑剂,能巩固知识记忆,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展现出来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幽默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剂良药。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 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正确使用标点及病句修改”的内容时, 我选取的材料是这样的:今天是大熊猫过生日,几个好朋友来到他家为他庆贺。当大熊猫吹灭生日蜡烛后, 朋友们问他刚才许了什么愿。“从我懂事起, 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大熊猫轻声回答道,“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这则材料幽默风趣, 学生一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 学生也就更乐意接受、易于理解了。所以, 语文教学中, 适时地运用幽默能大大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能使教学内容趣味化,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幽默是润滑剂,能拉近师生距离,加深师生间感情
老舍先生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教师,在诙谐的举止言谈中,总是对学生充满爱意,流露出一股体贴、理解、信任的真挚感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英国《新卡克西顿百科全书》中指出:“幽默还含有宽恕、调和与均衡之意。”可见,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
四、幽默是催化剂,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乐观、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幽默不仅能给人类带来快乐,它更是一种乐观的、宽容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孔子为例,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等诸侯国之间,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却总是泰然处之。孔子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而有“水哉水哉”之叹。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路上见到孔子,说到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后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像。他安然自适的态度,他的幽默,叫人敬佩之至。
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容和乐观地解决问题。如有位老师讲修改文章时说:“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她们每天早晨梳妆,对着镜子,用增白霜反复‘揣摩’,再用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眉笔仔细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语言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番功夫,行吗?”这段话把原本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同时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启示,领悟到教师的真正用意。
总之,课堂幽默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教师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素材,认真总结、思考,从中发现幽默之处,一定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幽默”只要教育者适时利用、巧妙运用,也就不必再为手捧“金樽空对月”——唱独角戏而苦恼。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只要你课堂上够幽默,相信会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别开生面。学生们定然会被你独特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吸引,深深陶醉。到那时,你的课堂决不会仅停留在 “弄影成三人”的境界,定然会有更多“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