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数学学习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对初中生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为了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展开高质量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领学生亲历完整的由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推动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也能够带动数学创造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指向性“问题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向性的“问题链”,以此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方向,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突显定向点拨功能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定向点拨。定向点拨并不限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还应当包括数学学习思路,这样才能紧随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其与教学方向及教学要求相吻合。教师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设计,同时需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引导,才能对其回答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一旦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必须结合定向点拨,使其思维回归问题本质,这样才能深入触及问题核心。
在教学“圆的定义”时,可以首先设置提问,使其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1)汽车的车轮及自行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2)汽车的轮胎是否可以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这一数学问题串,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圆的定义,然后就此展开深入讲解,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对知识展开更深层面的探究。
(二)体现学习引领功能
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知识和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就此展开深入探究,整节课都充满积极、活跃的学习激情,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提问的角度,用于保障高质量的课堂效能。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能够成功解答很多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立足不同的视角展开思考,找到有助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解答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探究配方法及已知的完全平方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多元的解题方式。“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引领学生思考,不仅要使其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也要从中分析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正确解法,进而才有助于数学能力的提升,才能就此架构“问题链”教学模式,才能以此保证课堂的质量。
二、设计差异性“问题链”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设计差异性“问题链”,以此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一)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主体是教师,最常用的举措就是直接灌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难以展现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氛围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浓厚的好奇心理。所以,“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当然,在设计之前,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班级内的具体学情,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基于不同的知识水平,设计与其学习需求相吻合的探究式“问题链”,这不仅是为了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成长。对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问题链”的设计应当更多地聚焦于基础知识层面,然后做出适度的延伸;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据此解决简单的问题;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难度的适当提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能够借用一次函数解决现实问题,能够结合已知条件完整地写下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等。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引导不同学生的学习探索
在“问题链”教學模式中,需要能够将问题串联成线,同时应当表现出问题的梯度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灵活地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班级内任意挑选3名学生,然后询问他们各自的生日,看一看是否在同一个月;然后随机抽选5名学生继续提问,依次问下去……最后设计提问:如何能够使2名学生生于同一个月这一事件成为必然事件呢?通过这种实践及问题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必然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习代数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常常会感受到学习的难度,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把握问题梯度,通过层次拆分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深入问题核心。例如,可设计以下提问:第1个图形中包含1个正方形,第2个图形中包含3个正方形,以此类推,第n个图形中会包含多少个正方形?通过层次化的问题,使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由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不仅实现了循序渐进的深入,也是对其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还有助于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掌握。
三、设计主体性“问题链”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也要突显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善于为他们设计能够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链”。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成为学生,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基于“问题链”的方式能够有效完成上述目标,因此,“问题链”的设计应当具有明显的探究性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目光聚焦于问题,才能就其本质展开深入思考,深入触及知识的核心。当然,问题的难度也不可过大,以防止出现冷淡的课堂氛围。
有这样一道习题:在方程x2 kx=5中,已知其中一个根为x=3,求另一个根及k的值。对于这道题,可以先将x=3代入式子中,求出k的值,然后求另一个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要求他们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组,进而求解。由此可见,“问题链”的设计首先需要建立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问题过难或过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前后关联,“问题链”的设计也应当充分展现这种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成功串联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既能够有效巩固旧知,也能顺利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在教学“有理数”时,可以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先带领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导入新知,基于横向数轴,带领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等相关概念。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对旧知的巩固与复习,也能够以此为基础架构更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
总之,“问题链”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不仅与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吻合,也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力的重要举措,广大一线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做出合理的设计及高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长存.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4(10).
[2]林小兰.巧借问题链,促进初中数学教学[J].师道,2018(5).
[3]孟胜奇.“问题链 学生核心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数学研究,2013(9).
一、设计指向性“问题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向性的“问题链”,以此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方向,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突显定向点拨功能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定向点拨。定向点拨并不限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还应当包括数学学习思路,这样才能紧随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其与教学方向及教学要求相吻合。教师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设计,同时需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引导,才能对其回答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一旦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必须结合定向点拨,使其思维回归问题本质,这样才能深入触及问题核心。
在教学“圆的定义”时,可以首先设置提问,使其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1)汽车的车轮及自行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2)汽车的轮胎是否可以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这一数学问题串,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圆的定义,然后就此展开深入讲解,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对知识展开更深层面的探究。
(二)体现学习引领功能
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知识和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就此展开深入探究,整节课都充满积极、活跃的学习激情,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提问的角度,用于保障高质量的课堂效能。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能够成功解答很多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立足不同的视角展开思考,找到有助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解答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探究配方法及已知的完全平方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多元的解题方式。“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引领学生思考,不仅要使其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也要从中分析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正确解法,进而才有助于数学能力的提升,才能就此架构“问题链”教学模式,才能以此保证课堂的质量。
二、设计差异性“问题链”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设计差异性“问题链”,以此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一)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主体是教师,最常用的举措就是直接灌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难以展现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氛围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浓厚的好奇心理。所以,“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当然,在设计之前,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班级内的具体学情,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基于不同的知识水平,设计与其学习需求相吻合的探究式“问题链”,这不仅是为了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成长。对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问题链”的设计应当更多地聚焦于基础知识层面,然后做出适度的延伸;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据此解决简单的问题;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难度的适当提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能够借用一次函数解决现实问题,能够结合已知条件完整地写下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等。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引导不同学生的学习探索
在“问题链”教學模式中,需要能够将问题串联成线,同时应当表现出问题的梯度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灵活地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班级内任意挑选3名学生,然后询问他们各自的生日,看一看是否在同一个月;然后随机抽选5名学生继续提问,依次问下去……最后设计提问:如何能够使2名学生生于同一个月这一事件成为必然事件呢?通过这种实践及问题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必然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习代数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常常会感受到学习的难度,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把握问题梯度,通过层次拆分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深入问题核心。例如,可设计以下提问:第1个图形中包含1个正方形,第2个图形中包含3个正方形,以此类推,第n个图形中会包含多少个正方形?通过层次化的问题,使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由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不仅实现了循序渐进的深入,也是对其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还有助于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掌握。
三、设计主体性“问题链”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也要突显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善于为他们设计能够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链”。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成为学生,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基于“问题链”的方式能够有效完成上述目标,因此,“问题链”的设计应当具有明显的探究性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目光聚焦于问题,才能就其本质展开深入思考,深入触及知识的核心。当然,问题的难度也不可过大,以防止出现冷淡的课堂氛围。
有这样一道习题:在方程x2 kx=5中,已知其中一个根为x=3,求另一个根及k的值。对于这道题,可以先将x=3代入式子中,求出k的值,然后求另一个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要求他们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组,进而求解。由此可见,“问题链”的设计首先需要建立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问题过难或过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前后关联,“问题链”的设计也应当充分展现这种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成功串联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既能够有效巩固旧知,也能顺利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在教学“有理数”时,可以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先带领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导入新知,基于横向数轴,带领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等相关概念。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对旧知的巩固与复习,也能够以此为基础架构更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
总之,“问题链”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不仅与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吻合,也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力的重要举措,广大一线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做出合理的设计及高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长存.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4(10).
[2]林小兰.巧借问题链,促进初中数学教学[J].师道,2018(5).
[3]孟胜奇.“问题链 学生核心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数学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