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教师应是学生课堂合理的设计者,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是善于抓住矛盾突破口的艺术师,教师还是学生思维的倾听者、理解者、欣赏者。教师要处理好这几种角色,使师生间的关系良好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 教师角色 引导者和激发者 合理设计者 抓住突破口 闪光点 理解
一、合理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基本状态和思维水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恰当地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创造性地学习。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提问,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如《种一片太阳花》这一课,是通过太阳花的经久不衰,借花喻人,太阳花就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我在第1-3自然段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种花?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种花是因为大家对色彩和花草的渴望,选择种太阳花是因为它比较好“服侍”。第四自然段过渡设计了一个问题:“可是,太阳花像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很快开花了吗?”这一问题关键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词的意思。让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大声朗读5-8自然段,设计三个问题:“太阳花终于开了,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太阳花吗?那么看到怎么美的太阳花人们的心情会如何?第八自然段说明了太阳会具有怎么样的精神?”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太阳花的美,怎么美的太阳花开让人们惊喜、赞叹,第八自然段主要讲太阳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高。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同时又是一名创新精神的激发者,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
在上《学弈》这一课时,老师提出的关于本课懂得哪些道理、有什么看法,学生大声地回答:“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这时候,一个同学高举着手,说:“我有不同意见,”这位老师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让他回答,他站起来说:“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不要投错师门。”这时,底下的同学纷纷小声的斥疑,但老师却鼓励他,让他继续阐明道理。这位同学说:“他要去学射箭,说不定会成为射雕英雄。”结果,老师借这位学生的回答反过来引导学生,“如果他射雕也三心二意,能不能成为射雕英雄?”让这位同学认识到学什么都要一心一意。这位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为学生作必要的引导时,适时的提醒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有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或者对于一些结论无法做出判断,他们会向作为问题的设计者、信息源的提供者教师寻求帮助,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解决矛盾。例如,老师在教学《一双手》一课时,她在帮助学生理解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的这样的粗糙坚硬?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来回答,也可以抓住重点“长年积累”启发学生猜想:张迎善的手做多少事情才会变得如此的粗糙坚硬?这一突破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教会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关联句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活动,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让学生获得启示,诱发创造。
四、教师应是学生思维的倾听者
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给予解释。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延长等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不急于向学生提供答案或让其他同学提供答案,不让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这样做的结果,课堂教学气氛会变得异常活跃。
一次听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就有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请他站起来说,他站起来停了一会却没有开口,这时边上就有不少同学小声地嘀咕:“他没有想明白。”此时老师没有马上让他坐下,而是鼓励他慢慢来、想一想再说。在教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回答出来了。老师复述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并表扬他想的办法好。结果全班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特别的办法。
五、教师也应是理解者
在学生心里,最喜欢的就是能理解、信任他们的老师。因此老師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扮演好理解者的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位同学经常迟到,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便斥责他一顿,她委屈地哭了,产生了逆反心理,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似乎察觉了什么,就到她家里访问,了解到这位同学的母亲病了,不能煮早饭,所以她才迟到。老师和她谈话,主动作自我批评,这位女同学认为老师能理解到她的难处,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做检讨,于是女同学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无论怎样困难,她都保证不再迟到。”从那天以后,她每天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学习成绩很快地上升。这些例子说明了教师应再心灵与思维上充分理解学生的重要性。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要让学生先喜欢你。因此,教师应扮演好师生交往中的各种角色,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理设计者,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也是善于抓住矛盾突破口的艺术师,教师还是学生思维的倾听者,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理解者学生,欣赏学生。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师学导论》主编钟祖荣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接着孩子抛过来的球》李建平中国石油报
[3]、《情系杏坛》周虹艳《中国教育报》
[6]、《新课程挑战传统教学》学科教育网站
关键词: 教师角色 引导者和激发者 合理设计者 抓住突破口 闪光点 理解
一、合理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基本状态和思维水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恰当地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创造性地学习。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提问,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如《种一片太阳花》这一课,是通过太阳花的经久不衰,借花喻人,太阳花就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我在第1-3自然段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种花?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种花是因为大家对色彩和花草的渴望,选择种太阳花是因为它比较好“服侍”。第四自然段过渡设计了一个问题:“可是,太阳花像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很快开花了吗?”这一问题关键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词的意思。让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大声朗读5-8自然段,设计三个问题:“太阳花终于开了,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太阳花吗?那么看到怎么美的太阳花人们的心情会如何?第八自然段说明了太阳会具有怎么样的精神?”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太阳花的美,怎么美的太阳花开让人们惊喜、赞叹,第八自然段主要讲太阳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高。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同时又是一名创新精神的激发者,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能被激发出来。
在上《学弈》这一课时,老师提出的关于本课懂得哪些道理、有什么看法,学生大声地回答:“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这时候,一个同学高举着手,说:“我有不同意见,”这位老师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让他回答,他站起来说:“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不要投错师门。”这时,底下的同学纷纷小声的斥疑,但老师却鼓励他,让他继续阐明道理。这位同学说:“他要去学射箭,说不定会成为射雕英雄。”结果,老师借这位学生的回答反过来引导学生,“如果他射雕也三心二意,能不能成为射雕英雄?”让这位同学认识到学什么都要一心一意。这位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为学生作必要的引导时,适时的提醒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有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或者对于一些结论无法做出判断,他们会向作为问题的设计者、信息源的提供者教师寻求帮助,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解决矛盾。例如,老师在教学《一双手》一课时,她在帮助学生理解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的这样的粗糙坚硬?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来回答,也可以抓住重点“长年积累”启发学生猜想:张迎善的手做多少事情才会变得如此的粗糙坚硬?这一突破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教会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关联句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活动,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让学生获得启示,诱发创造。
四、教师应是学生思维的倾听者
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给予解释。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延长等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不急于向学生提供答案或让其他同学提供答案,不让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这样做的结果,课堂教学气氛会变得异常活跃。
一次听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就有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请他站起来说,他站起来停了一会却没有开口,这时边上就有不少同学小声地嘀咕:“他没有想明白。”此时老师没有马上让他坐下,而是鼓励他慢慢来、想一想再说。在教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回答出来了。老师复述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并表扬他想的办法好。结果全班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特别的办法。
五、教师也应是理解者
在学生心里,最喜欢的就是能理解、信任他们的老师。因此老師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扮演好理解者的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位同学经常迟到,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便斥责他一顿,她委屈地哭了,产生了逆反心理,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似乎察觉了什么,就到她家里访问,了解到这位同学的母亲病了,不能煮早饭,所以她才迟到。老师和她谈话,主动作自我批评,这位女同学认为老师能理解到她的难处,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做检讨,于是女同学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无论怎样困难,她都保证不再迟到。”从那天以后,她每天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学习成绩很快地上升。这些例子说明了教师应再心灵与思维上充分理解学生的重要性。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要让学生先喜欢你。因此,教师应扮演好师生交往中的各种角色,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理设计者,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也是善于抓住矛盾突破口的艺术师,教师还是学生思维的倾听者,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理解者学生,欣赏学生。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师学导论》主编钟祖荣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接着孩子抛过来的球》李建平中国石油报
[3]、《情系杏坛》周虹艳《中国教育报》
[6]、《新课程挑战传统教学》学科教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