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强化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动机,唤起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调动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磨练意志,确保语文学习顺利进行;养成习惯,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挖掘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关于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被理解为对智力因素的情感补充,主要是指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欲望,动机,学习兴趣,情感需求,意志力和独特个性。要将情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将成为他们进行学习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潜在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够起到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强弱和语文成绩的高低。
1.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提高语文学习的思想意识
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动力,他们习惯于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被动学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动机,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
2.有利于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维持语文学习的毅力
学习语文并不难,但是想把语文学好却不容易。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容易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调节、激励和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维持语文学习的毅力。
3.有利于彌补智力上的缺陷,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极少部分学生智力上存在着缺陷,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掌握起来会更加吃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激情和情感,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去战胜智力因素上的缺陷给学习所带来的困难,那么就可以做到“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相当的,但是部分同学在学习中更加刻苦,愿意花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学习,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去解决问题,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另一部分的同学对待学习不认真,所以就出现了成绩优劣的情况。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投入积极的学习情感,保持顽强的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习顺利进行,最终提升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协调发展。
(一)诱导动机,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让学生“想学”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1.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通用语——汉语言文字,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思想水平、知识储备、文学素养,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进行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时,语文还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涉及基本理论原理的学习,就需要懂得汉语言文字,这就需要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
中学生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对世界万物充满着好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个科目“趣”、“美”、“益”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创造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适当开展语文活动,巩固和发展学习动机
在平常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办黑板报、手抄报、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并且要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肯定和表扬,巩固语文学习动机,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并发展语文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先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形成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并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自觉主动的学习。
1.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对于不同的文章体裁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严格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讲解时要注意语调语速,在课堂上要有精气神,语言要精确简洁。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掌控课堂的观念,应该加入一些民主性的东西,促进教学民主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三)调动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让学生“爱学”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在教育的促进下逐渐发展,进而成熟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融洽师生情感,创造和谐教学氛围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本职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利用文本中隐含的情感来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期待。将教学内容中的抽象情感转化为更具体的东西,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四)砥砺意志,保证语文学习顺利进行,让学生“勤学”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意志力较薄弱,缺乏耐心,而且当代社会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性不强,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又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班队活动,向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敢于正视挫折,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難,并且找到方法去解决困难。
2.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
意志力的培养光靠书面或口头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例如朗读文章的意志锻炼,不同的文章体裁,朗读的语气语调都是不一样的,抒情性散文需要读得有情感,声情并茂,有的甚至还需要读得使人潸然泪下;说理性文章的朗读需要使人感到斗志昂扬,增强信心;说明性文章只需要读得通顺准确就行……想要把朗读技巧掌握好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才有可能达到。
(五)养成习惯,确保语文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会学”
有些人缺乏意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自然会感到学习起来轻松,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1.要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学生到底能够接收多少信息和知识点,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记住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弄懂。
2.要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思考,才能够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更好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储存到自己的知识库里。课堂上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要怀有质疑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在学习上仅仅靠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起的动力、强化和保证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要学”到“爱学”、“乐学”、“勤学”、“会学”。
参考文献
[1]郑秋莺.高中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229.
[2]唐炳宏.谈中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S1):68-69.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韦冬余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介绍:张练,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挖掘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关于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被理解为对智力因素的情感补充,主要是指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欲望,动机,学习兴趣,情感需求,意志力和独特个性。要将情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将成为他们进行学习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潜在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够起到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强弱和语文成绩的高低。
1.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提高语文学习的思想意识
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动力,他们习惯于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被动学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动机,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
2.有利于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维持语文学习的毅力
学习语文并不难,但是想把语文学好却不容易。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容易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调节、激励和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维持语文学习的毅力。
3.有利于彌补智力上的缺陷,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极少部分学生智力上存在着缺陷,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掌握起来会更加吃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激情和情感,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去战胜智力因素上的缺陷给学习所带来的困难,那么就可以做到“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相当的,但是部分同学在学习中更加刻苦,愿意花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学习,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去解决问题,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另一部分的同学对待学习不认真,所以就出现了成绩优劣的情况。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投入积极的学习情感,保持顽强的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习顺利进行,最终提升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协调发展。
(一)诱导动机,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让学生“想学”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1.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通用语——汉语言文字,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思想水平、知识储备、文学素养,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进行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时,语文还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涉及基本理论原理的学习,就需要懂得汉语言文字,这就需要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
中学生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对世界万物充满着好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个科目“趣”、“美”、“益”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创造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适当开展语文活动,巩固和发展学习动机
在平常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办黑板报、手抄报、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并且要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肯定和表扬,巩固语文学习动机,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并发展语文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先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形成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并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自觉主动的学习。
1.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对于不同的文章体裁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严格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讲解时要注意语调语速,在课堂上要有精气神,语言要精确简洁。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掌控课堂的观念,应该加入一些民主性的东西,促进教学民主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三)调动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让学生“爱学”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在教育的促进下逐渐发展,进而成熟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融洽师生情感,创造和谐教学氛围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本职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利用文本中隐含的情感来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期待。将教学内容中的抽象情感转化为更具体的东西,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四)砥砺意志,保证语文学习顺利进行,让学生“勤学”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意志力较薄弱,缺乏耐心,而且当代社会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性不强,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又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班队活动,向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敢于正视挫折,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難,并且找到方法去解决困难。
2.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
意志力的培养光靠书面或口头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例如朗读文章的意志锻炼,不同的文章体裁,朗读的语气语调都是不一样的,抒情性散文需要读得有情感,声情并茂,有的甚至还需要读得使人潸然泪下;说理性文章的朗读需要使人感到斗志昂扬,增强信心;说明性文章只需要读得通顺准确就行……想要把朗读技巧掌握好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才有可能达到。
(五)养成习惯,确保语文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会学”
有些人缺乏意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自然会感到学习起来轻松,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1.要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学生到底能够接收多少信息和知识点,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记住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弄懂。
2.要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思考,才能够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更好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储存到自己的知识库里。课堂上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要怀有质疑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在学习上仅仅靠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起的动力、强化和保证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要学”到“爱学”、“乐学”、“勤学”、“会学”。
参考文献
[1]郑秋莺.高中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229.
[2]唐炳宏.谈中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S1):68-69.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韦冬余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介绍:张练,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