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时期是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拓展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使他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高校而言,在深刻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机理,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建构引导体系、内化机理、外化途径的三重路径,循序渐进,由内而外,在高校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建构引导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从内涵来看,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在国家层面,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二是在社会层面,倡导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是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理论武装。同时,全面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创新党团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打造网络交流平台。从而来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
二、强化内在机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冲击着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在认知上,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其价值观容易发生改变。在情感上,大学生面对社会所产生的问题时,因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将造成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中的波动。在意志上,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然而对自我价值的高标准追求,与相对缺乏的意志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一些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建构。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以重大纪念日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之中。
三、拓展外化途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
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通过竞赛类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誠信、公正、平等、敬业的核心价值观;以知识宣传类、文化普及类、娱乐类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由、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中、技能竞赛中、娱乐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开展助学支教、关爱老人、关爱儿童、走向农村、走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帮助大学生培育公民和社会的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深化实践育人,红色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警示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思考,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内化,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
四、构建“学校—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教育、引导的作用,并为广大学生搭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平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应给予积极、正面支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参加师生座谈会中说到,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大学生应该在知行合一上走在前列,从身边事、小事做起,从现在、每天做起,不断地培育践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大学生骨干,充分发挥骨干培育的引领示范作用。把学生骨干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让他们在学习和践行上率先示范,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使更多的大学生自觉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各种途径使每位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主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做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并在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积极地把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何悦,当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求知导刊,2016年2月第45期;
[3]谢进伟,欧阳燕嫦,邓复群,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月第18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高校而言,在深刻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机理,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建构引导体系、内化机理、外化途径的三重路径,循序渐进,由内而外,在高校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建构引导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从内涵来看,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在国家层面,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二是在社会层面,倡导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是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理论武装。同时,全面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创新党团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打造网络交流平台。从而来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
二、强化内在机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冲击着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在认知上,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其价值观容易发生改变。在情感上,大学生面对社会所产生的问题时,因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将造成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中的波动。在意志上,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然而对自我价值的高标准追求,与相对缺乏的意志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一些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建构。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以重大纪念日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之中。
三、拓展外化途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
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通过竞赛类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誠信、公正、平等、敬业的核心价值观;以知识宣传类、文化普及类、娱乐类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由、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中、技能竞赛中、娱乐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开展助学支教、关爱老人、关爱儿童、走向农村、走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帮助大学生培育公民和社会的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深化实践育人,红色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警示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思考,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内化,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
四、构建“学校—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教育、引导的作用,并为广大学生搭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平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应给予积极、正面支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参加师生座谈会中说到,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大学生应该在知行合一上走在前列,从身边事、小事做起,从现在、每天做起,不断地培育践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大学生骨干,充分发挥骨干培育的引领示范作用。把学生骨干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让他们在学习和践行上率先示范,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使更多的大学生自觉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各种途径使每位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主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做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并在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积极地把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何悦,当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求知导刊,2016年2月第45期;
[3]谢进伟,欧阳燕嫦,邓复群,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月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