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歌曲是反映孩子们天真活泼性格的一类歌曲,它以纯朴的语言为基础,简洁、朗朗上口的弦律为特色,形成了具有儿童歌曲的独特风格。让孩子们唱好一首歌,必须有着多方面的相互结合:其一,望、闻、问、切,在儿童歌曲演唱中的运用;其二,情感的加入,在演唱时的重要性;其三,语言在歌曲演唱时的作用。三者有效的结合,才具备唱好一首歌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望、闻、问、切、情感、语言
歌唱,是人的本能,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像韩娥、秦青这些有史可查的著名歌手和声乐教师。孩子们喜爱歌唱,那是因为歌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那是他们的天性;而如何唱好歌,则是孩子们的渴望。现今儿童的歌唱有两种状态,一是用纯净、优美、轻松的声音歌唱,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二是大声喊叫,喉音和混浊音参杂在一起,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歌唱,不仅要注意“唱什么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怎样唱歌”,即“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歌”。
一、“望、闻、问、切”在儿童歌唱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我国中医疗法中的“望、闻、问、切”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孕育着切实可行的认知人体生理状态的诊哩诊法,堪称医学之瑰宝,其中,在儿童歌唱中“望、闻、问、切”也能有效运用其中。
(一)望
直观的教学模式,指教学的表里辩证方法。“望”以视知觉为媒介。
1、首先,人体的整体作为一件发声乐器,采取正确的歌唱姿势非常重要,自然站立或端正坐姿。“望”可以引导学生整个身体积极放松的状态,为歌唱发声运动奠定良好的器官协调基础,是“望”的普遍性功能。
2、通过“望”可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研究。例如:对学生喉位的紧、卡、压、高音唱不上去等现象,可以通过“打哈欠”“张大嘴”方法做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模仿引导以外形调节喉位的舒张适度,进而以最适宜个体的“打开”形态,把呼吸与喉咙的松弛联系起来,方便歌曲的演唱。“望”老师的手势,学生能唱整齐;“望”老师的指挥,学生能唱准确;“望”老师的表情,学生能更有激情的演唱。如此等等,是“望”的特殊性。
3、要想唱好一首歌,气息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切歌唱情绪的变化、力度的变化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望”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前的呼吸,很直观。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演示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吸气。要求如下:
1)放松而端正站立(同歌唱姿势),双手插腰,插腰位置为两胯腰骨靠上,同时用鼻闻花香式吸气,用模仿自行车刹气“嘶”的声音平稳呼气,这样是正确的呼吸方式。
2)用吓一跳的感觉瞬间的气息吸入。
3)让年龄偏小的孩子嗅香味物體,或在游戏中练习呼吸如“吹泡泡”(练习气息的控制力);还可模仿火车汽笛“鸣”来体会声音高位置。
4)让年龄偏大的学生练吹烛火,吹而不灭,吹纸条,弯而不倒,练气息的平稳。
有了良好的气息,才具备唱好歌的前提,可以唱出一首好听歌的可能性,因此“望”式教学在儿童歌曲演唱中起着直观,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闻
指声乐教学中虚实辩证方法,以听觉为媒介,歌唱是系统运动,声音可看作为系统信息的总和。例如:声音之所以给人听起来感到“轻细”“浮浅”或“粗壮”,主要是共鸣腔容积极的大小与声带震动部分的多少共同造成的,而声音的“结实”“清晰”或“宽松”则主要是气息的问题等等。因此,以听觉感觉声音,调动歌唱运动状态,是“闻”的功能特点。
1、要了解歌唱者声音的本质,唯有通过“闻”的观察,我们能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各种音色的特点。而对人声的特点,必须通过歌唱者的声区训练,引导其在适应气息支持下正确地打开喉咙发声,倾听声音向高向低扩展的难易倾向性,观察其具体的音高等,才可以确切的了解。声音性质是发声体、共鸣体的总和。
2、要树立正确的歌唱技法。声音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往往能通过听觉,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来琢磨出正确的声音,这也就达到了“闻”的效果。
3、发声练习是歌唱前的必备练习,如:
1=C 1 2 3 4 | 5— | i 5 · | i 5· | i 5· ||
小杜 鹃唱 歌, 咕 咕 , 咕 咕 ,咕 咕 。
此曲做为低年级儿童的发声练习,以听觉上去感受“咕”字的发音音色,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模仿。
(三)问
“问”指歌曲演唱教学中语言、思维交流功能。“问”在“望”、“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启导,以“闻花”的想像,可以使其呼吸柔而深入;以“打哈欠”的想像,有利于防止对呼吸活动施加强力。这一系列的动作,都需要生动的语言诱导。又如:连音歌唱,像一股清澈的流水不但组织拉视、听形象,甚至内蕴着流水的质感,引发了对流水的触感。类似这样的“问”功能,使教学语言形象化,更可以加深对歌曲的表现。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配合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只在台上演着独角戏,需要为学生与教学彼此间的互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就能控制住学生易变易燥的情绪变化。学生通过这种交流和暗示作出表情反馈,再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通过这种反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而不断地进取精神。
当老师讲解歌曲内容时,学生静静地细听,在解答学生问题时,无形中课堂也达到了一种默契感。一年级第二册,有一课《草原就是我的家》,如果用单一的教唱法进行学习,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然而向课外延伸一下先讲一段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介绍一下草原人民的生活,学生产生很多问题疑惑,师生采用问答式的交流,与学生共同讨论了民族的相关文化,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与感情,那演唱时,便达到了另一种效果。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情绪,也具备了唱好一首歌的条件之一。这些引导性地与学生交流,不是很死板地向学生灌述内容,而是在一种动态中进行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才就是“问”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望、闻、问、切、情感、语言
歌唱,是人的本能,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像韩娥、秦青这些有史可查的著名歌手和声乐教师。孩子们喜爱歌唱,那是因为歌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那是他们的天性;而如何唱好歌,则是孩子们的渴望。现今儿童的歌唱有两种状态,一是用纯净、优美、轻松的声音歌唱,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二是大声喊叫,喉音和混浊音参杂在一起,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歌唱,不仅要注意“唱什么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怎样唱歌”,即“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歌”。
一、“望、闻、问、切”在儿童歌唱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我国中医疗法中的“望、闻、问、切”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孕育着切实可行的认知人体生理状态的诊哩诊法,堪称医学之瑰宝,其中,在儿童歌唱中“望、闻、问、切”也能有效运用其中。
(一)望
直观的教学模式,指教学的表里辩证方法。“望”以视知觉为媒介。
1、首先,人体的整体作为一件发声乐器,采取正确的歌唱姿势非常重要,自然站立或端正坐姿。“望”可以引导学生整个身体积极放松的状态,为歌唱发声运动奠定良好的器官协调基础,是“望”的普遍性功能。
2、通过“望”可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研究。例如:对学生喉位的紧、卡、压、高音唱不上去等现象,可以通过“打哈欠”“张大嘴”方法做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模仿引导以外形调节喉位的舒张适度,进而以最适宜个体的“打开”形态,把呼吸与喉咙的松弛联系起来,方便歌曲的演唱。“望”老师的手势,学生能唱整齐;“望”老师的指挥,学生能唱准确;“望”老师的表情,学生能更有激情的演唱。如此等等,是“望”的特殊性。
3、要想唱好一首歌,气息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切歌唱情绪的变化、力度的变化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望”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前的呼吸,很直观。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演示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吸气。要求如下:
1)放松而端正站立(同歌唱姿势),双手插腰,插腰位置为两胯腰骨靠上,同时用鼻闻花香式吸气,用模仿自行车刹气“嘶”的声音平稳呼气,这样是正确的呼吸方式。
2)用吓一跳的感觉瞬间的气息吸入。
3)让年龄偏小的孩子嗅香味物體,或在游戏中练习呼吸如“吹泡泡”(练习气息的控制力);还可模仿火车汽笛“鸣”来体会声音高位置。
4)让年龄偏大的学生练吹烛火,吹而不灭,吹纸条,弯而不倒,练气息的平稳。
有了良好的气息,才具备唱好歌的前提,可以唱出一首好听歌的可能性,因此“望”式教学在儿童歌曲演唱中起着直观,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闻
指声乐教学中虚实辩证方法,以听觉为媒介,歌唱是系统运动,声音可看作为系统信息的总和。例如:声音之所以给人听起来感到“轻细”“浮浅”或“粗壮”,主要是共鸣腔容积极的大小与声带震动部分的多少共同造成的,而声音的“结实”“清晰”或“宽松”则主要是气息的问题等等。因此,以听觉感觉声音,调动歌唱运动状态,是“闻”的功能特点。
1、要了解歌唱者声音的本质,唯有通过“闻”的观察,我们能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各种音色的特点。而对人声的特点,必须通过歌唱者的声区训练,引导其在适应气息支持下正确地打开喉咙发声,倾听声音向高向低扩展的难易倾向性,观察其具体的音高等,才可以确切的了解。声音性质是发声体、共鸣体的总和。
2、要树立正确的歌唱技法。声音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往往能通过听觉,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来琢磨出正确的声音,这也就达到了“闻”的效果。
3、发声练习是歌唱前的必备练习,如:
1=C 1 2 3 4 | 5— | i 5 · | i 5· | i 5· ||
小杜 鹃唱 歌, 咕 咕 , 咕 咕 ,咕 咕 。
此曲做为低年级儿童的发声练习,以听觉上去感受“咕”字的发音音色,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模仿。
(三)问
“问”指歌曲演唱教学中语言、思维交流功能。“问”在“望”、“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启导,以“闻花”的想像,可以使其呼吸柔而深入;以“打哈欠”的想像,有利于防止对呼吸活动施加强力。这一系列的动作,都需要生动的语言诱导。又如:连音歌唱,像一股清澈的流水不但组织拉视、听形象,甚至内蕴着流水的质感,引发了对流水的触感。类似这样的“问”功能,使教学语言形象化,更可以加深对歌曲的表现。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配合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只在台上演着独角戏,需要为学生与教学彼此间的互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就能控制住学生易变易燥的情绪变化。学生通过这种交流和暗示作出表情反馈,再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通过这种反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而不断地进取精神。
当老师讲解歌曲内容时,学生静静地细听,在解答学生问题时,无形中课堂也达到了一种默契感。一年级第二册,有一课《草原就是我的家》,如果用单一的教唱法进行学习,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然而向课外延伸一下先讲一段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介绍一下草原人民的生活,学生产生很多问题疑惑,师生采用问答式的交流,与学生共同讨论了民族的相关文化,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与感情,那演唱时,便达到了另一种效果。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情绪,也具备了唱好一首歌的条件之一。这些引导性地与学生交流,不是很死板地向学生灌述内容,而是在一种动态中进行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才就是“问”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